一场“娃娃长征”,从延安走到北平,战争中辗转三千里无一人伤亡

分享至

大家都对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非常熟悉,这次转移使得红军的有生力量得以保留,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

其实在解放战争时期,我军还有一次“长征”,这次“长征”丝毫不比十几年前的那次难度小,这便是延安育保院的战略转移。

在三五九旅的护卫下,延安保育院的大量儿童成功转移到了北平,无一掉队。能取得如此成绩,必不可缺少的便是我党的领导。



当时延安保育院的工作人员甚至喊出了“大人在,孩子在;大人不在,孩子也要在”的口号。

由于解放战争时期,正面战场的热度远远大于后方,所以这次战略转移很少为人们所熟知,但是在那个时代,它的影响力同样巨大。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这次“娃娃长征”。

01战火中的延安育保院

“丢,丢,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大家不要告诉他,快点快点捉住他,快点快点捉住他。”

我相信,任何一个“八零”“九零”后,都对这首儿歌非常熟悉,但是大家知道这首歌的来历吗?其实 这首歌最早就是出现在革命时期的延安保育院。

延安保育院其实是所有在延安的儿童保育院和托儿所的统称在战争年代,这里一共养育了5000多名儿童,这些孩子大多数都成为了新中国成立后的栋梁之才,为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贡献。



1937年1月7日,中共中央机关迁往了延安,在与国民党军队作战期间,大量红军将士在战争中牺牲,党中央决定一定会替这些英雄们善待他们的孩子。于是将烈士的遗孤接到了延安,由组织统一抚养。

“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军的铁蹄很快踏遍了大半个中国,华夏大地笼罩在战火之下。无数的家庭因为战争破裂。

而在战争中,所受到最大伤害的便是儿童,美国著名记者斯特朗就曾经这样描述过当时的中国:“被鲜血染红的大地上,到处都能听到儿童无助的哭声。”

儿童的哭声引起了时任武汉妇女组组长的邓颖超的注意,邓颖超马上召开了“抢救儿童”座谈会,并提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儿童保育会,全力救助在战争中遭受摧残的儿童。”



为了建立保育会,邓颖超还摒弃党派之争,拜访了冯玉祥夫妇,恳请他们加入到救助儿童的事业中来。

冯玉祥虽说是国民党将领,但是深明大义,于是便同意了他们的建议。邓颖超的计划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儿童保育会正式成立。

邓颖超牵头成立了保育会,但是却把会长的职位交给了蒋介石的夫人宋美龄,这主要是考虑到当时宋美龄的地位,从而扩大儿童保育会在战时的影响力。当然,也是为了让蒋介石安心,以免受到蒋介石的刁难。

在邓颖超和宋美龄的号召下,全国有一万多妇女参与了对儿童的救助,在抗战期间儿童保育会共救助了29486名儿童。



伟大作家郭沫若就曾经对儿童保育会进行过赞扬,“邓颖超等人的努力,使得战争中失去父母的儿童保留下了性命。”

为了积极响应儿童保育会,我党在陕北也建立起了儿童保育院,也就是延安保育院。毛主席、朱德等我党的重要领导人为此共捐赠了863元,边区政府机关捐赠1000元,这才使得延安保育院正式建成。

在抗日战争时期,保育院接收了大量烈士的骨肉,比如刘志丹、方志敏、毛泽民、蔡和森、谢子长等。

还有一些在战争中救助的百姓的孩子,这些孩子都被赋予了具有时代烙印的名字,如张抗战、杜卢沟桥、徐九一八等等。但是无论来自于何处,无论出身如何,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延安娃”。毛主席还亲自为延安保育院题词“儿童万岁”。

在延安保育院建立初期,共收容了57名儿童,19名工作人员都是来自于中央医院的护士以及边区保育会分会的秘书,最初的人数并不多。但是随着战争的继续,柳林院址的房屋逐渐开始不够用了。

加上当时的日军已经占领了临汾机场,现在的地方极有可能遭到日军飞机的轰炸。于是保育院就从柳林迁到了安塞县的小草峪村。没过多久,日军果然派出的7架飞机对延安进行了空袭,这次转移使得孩子们躲过了一劫。

后来,越来越多的党员,知识分子因为战争,开始来到了延安,这些人在延安找到了自己甜蜜的爱情,结婚生子,给延安地区带来了“婴儿潮”。

但是当时我党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二八团”,即凡是年满28周岁,超过5年党龄的团级干部,都会被分配到陕甘宁边区或者是其他根据地进行党政工作。

这就使得延安地区的留守儿童越来越多,于是我党又建立起了第二所保育院。在我党的精心照料下,这些孩子茁壮成长,这让即将奔赴战场的优秀党员们没有了后顾之忧。

在保育院中,保育员成为了“延安娃”们共同的“妈妈”,平时“妈妈”们带着孩子们学习知识,学习我党的的历史。课余时间,就带着大家做游戏,“妈妈”们通过做游戏的方式让教孩子们如何在战争中保护自己。

“炮弹来了要趴下”、“敌机来了要卧倒”,这些基本的战争生存技巧都是“妈妈”们通过做游戏的方式教给大家的。

延安当时的物资极为匮乏,“妈妈”们时常带着年龄稍微大一点的孩子去野外挖野菜,回来后大家一起做饭,尽管生活条件艰苦,但是大家都很快乐。

这些孩子,有好多父母都是刚刚在战争中牺牲,在保育院里,大家的生活非常愉快,他们很快就摆脱了失去父母的痛苦。

当时“丢手绢”是孩子们最常玩的一个游戏,保育院的文化教员鲍侃就为孩子们编写了《丢手绢》这个歌谣。当时的作曲家关鹤岩听后觉得非常有趣,还亲自给《丢手绢》谱了曲,从此这首儿歌便流传到了今天。

就这样,保育院的孩子们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本以为和平从此会降临在华夏大地上,可是蒋介石并不这么想。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