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大败李信20万秦军,却被王翦破国,关键的原因,其实早已注定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战国时期,楚国一直被看成一个不可忽视的强国,虽然没成中原霸主,但一直独霸南方,被称为“南霸天”,总是在关键时刻对格局起到重要决定作用,作为战国七雄的重要组成之一,它拥有着强大的国家实力,那怕是在战国时代,从来没有进行过任何一场完整的变法,依旧拥有与秦国一战的实力,尤其是在战国末年的时候,楚国创造了抗秦战争当中最大的胜利,可谓是一场奇迹。



秦国首次灭楚,反遭重创

那是秦国第一次的灭楚之战,由秦国年轻将领中的佼佼者李信带兵,当时李信带领秦军二十万南下灭楚,但战争的结果却不是那么的尽如人意,相反,20军队死伤过半,军队所带领的重型武装装备几乎全部丢失,秦国蒙受了自灭国之战以来最大的失败,可谓是楚国抗秦战争当中最大的一次成功。

按理来说,如果楚国继续在这条路上走下去,那么还是有着与秦国一战的实力的,可是后来的事情发展却超乎了人们的想象,或者说完全与楚国的谋划背道而驰,秦国在蒙受了李信军队的失败之后,便深刻的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重新将名将王翦请了回来,发动了更大规模的灭国之战。

秦国二次灭楚,楚军大败而国破,是楚军轻敌原因吗?

第二次灭楚战争由王翦统领,带领秦国举国之兵六十万南下灭楚,毫无意外的楚国被秦国打的大败,楚国的统兵之人项燕,死在战场上,项梁不知所终,整个楚国顷刻之间土崩瓦解,秦国统一道路上最大的敌人被消灭。



对于这场战争有很多人感到十分的惋惜,因为从历史的蛛丝马迹当中来看,楚国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轻敌和意所导致的,那么这样的观点是否正确呢?本篇就来重点地分析一下,楚国是否像人们传言中的那样值得同情!

楚军战胜秦国大将李信后,确实有轻敌冒进的表现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楚国的失败是否是因为轻敌和意所导致的;其实我们从诸多的历史记载当中来看,楚国在对战王翦军队的时候,确实没有对抗李信时那样细致,确实有着轻敌冒进的表现,可能是因为之前打败了李信军队所获得的胜利,让楚军产生了膨胀的心理,所以那个时候,楚国军队认为秦军也不一定就是战无不胜的,自然会在军队当中蔓延一种轻视敌人的风气。

在那场战争当中,楚军确实有着的表现,但其所表现出来的这种松懈和意却与普通的轻敌并不相同,换句话说,楚军所表现出来的松懈并非偶然而是必然的,这也是我们分析这个问题的关键。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看一下王翦所带领的军队在当时的表现就可知一二了。



王翦率军二次灭楚,采取稳扎稳打战术

王翦带领第二次灭楚战争的时候,并没有选择像李信那般急功近利,反而是在军队长途跋涉之后建立了防御壁垒,整个军队处在防守的态势当中,是稳扎稳打的战术;楚国军队如果不进行攻击,那么秦国的士兵绝对不会发动战争,于是便形成了冷兵器时代最大的一场对峙战争。

那时两个国家参战人数达到上百万之多,处在相对平衡的状态之下,因为秦军建造的防御壁垒比较坚固,楚国军队接二连三的挑衅并没有实际作用,渐渐的连带着国家的军队展开了长期的防御和对峙。之后楚国朝堂之上,对于战场情况的分析就开始出现偏差,因为之前楚军取得过一场比较大的胜利,所以很多的朝堂官员都认为,楚军对战秦军是有着一战之力的。

楚国贵族拥兵自重,相互掣肘,采取防御手段进行相持

而此时楚国军队却采取防御的手段,并没有一举击溃秦军,所以很多人都在猜测领兵的项氏家族其实别有所图;这其实是一种必然的结果,因为楚国一直以来奉行的就是分治的政治制度,在这种政策的影响之下,楚国的绝大部分国家权力是分散在各大贵族手中的,其中领兵的项氏家族就是一个大的贵族,在战争时拥兵自重的贵族总是有着比较高的地位。



因此,其他的各大家族不可能对于它实力的增长置之不理,所以当战争处在比较缓和时段的时候,各大家族为了削弱项氏一族的实力,很容易便能够抓住战场上的一些可操作的点,其实这也是王翦为什么选择对峙的原因。

王翦对于楚国朝堂态势实际上是非常了解的,他非常明白对于楚国这个国家来讲,一旦没有了危及到国家生存的战争,那么各大家族之间的掣肘就是接连不断的,一旦有个大贵族打破平衡要壮大时,那么制衡的局面就会出现,而拥兵的项氏一族就无法再将全部的精力投放到战场之上。

王翦之所以打持久战,是等待楚国贵族出现掣肘时机

再者,楚国的军队实际上也是由各大贵族出兵所组成的,朝堂之上的贵族官员一旦发生争斗,军队内部必然会发生割裂的现象,士兵们无法同心协力地面对入侵的敌人,整个国家的军事实力也就不能很好地发挥出来,所以,王翦之所以选择对峙,实际上是在等,等楚国的贵族出现掣肘,等他们掉以轻心。



而事实也与王翦所期待的相差无几,因为长期的对峙,各大家族之间再次陷入勾心斗角之中,为了打压项家的实力,有的家族甚至切断了对于军队的后援保障,而项燕为了巩固自身的地位,也为了逼迫各大家族继续为他们提供资源,有心通过失败来警醒他们,让他们认识到项家的重要性,所以楚军在战场上节节败退。

甚至在这种环境之下,项燕也萌生了反抗楚王的心思,他希望能拥立楚国另一位王族子弟昌平君为楚王,整个楚国退居到江南一带,继续抗秦事业,因此,当时的楚国实际上是混乱不堪的。

楚国在战场上意轻敌,是分治制度引起的

所以我们说楚国确实在战场上有着的表现,但它的这种大却并非是普通的松懈,而是一种在基础政治制度的作用之下,必然会出现的结果,是不可控的。因此,楚国的这种因为意而导致失败并不值得人们同情。因为如果楚国的基础政治制度不加以改善的话,就永远改变不了它内部分裂的现实情况。



再者,我们通过秦楚两个国家在战争失败之后的表现,也可以得到这个问题的答案。秦国在第一次灭楚战争的时候,蒙受了巨大的失败,但是对于战争的失败秦国却表现出了很好的应对。首先,嬴政并没有因此而责怪任何一名秦军将领,那怕是对战争失败要负有重大责任的李信,也并没有因此而获罪,在后来的灭燕的战争当中依旧能看到李信的身影。

之后嬴政反思了自身的问题,事实上,在第一次灭楚战争发生之前,王翦就已经进言过,如果想要消灭楚国,那必须要举国之兵才可以,但嬴政并没有采纳王翦的做法,反而是同意了王翦辞官回乡的请求,这让嬴政后悔不已,战争失败之后,嬴政亲自去请王翦带兵,改正了自身的错误。

这足以看出秦国整个朝堂的运转是非常良性的,同时,我们再看看楚国,楚国却处在各大贵族的勾心斗角之中,楚国实际上没有真正的了解到国内的各项发展,也没有办法阻止贵族之间的这种争斗,对于整个国家的控制实际上是非常松的,所以单纯从行政方面的凝聚力来看,楚国就比秦国要弱很多个档次。



自身的制度,决定楚国与秦国国家恢复能力不同

秦国兵败后能迅速发起更大的战役

其次,秦国在经历了失败之后,国内的生产发展都没有受到很大的影响,相反,它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在组织再生产,然后重新发动了更大规模的灭国之战,动作的一气呵成,完全可以当作是没有经历任何的喘息,这其实是国家实力的一种具体的体现,用现代人的话来讲,就是这个国家的战时生产能力非常之高,对于战争的应对力非常之强。

楚国兵败后,各大贵族有投降心理

而对应的楚国就没有这么幸运了,经历了抗秦战争的失败,楚国的各大贵族实际上已经偏向了投降秦国这一方面,因为楚国基本政治制度的作用,一旦贵族转移了手中的权力,那么就算是楚王也是无力回天的。

楚国本身内部的经济发展就非常的薄弱,这样的国家在战场上只能够表现出瞬时间的爆发力,将之前积累的力量一股脑的投入到战场之上,瞬间爆发出的战斗力相当惊人,但如果长期的对抗下去就会显得体力不支,所以楚国在蒙受一次失败之后,根本没有秦国那样的恢复能力,也就无法再次阻止抵抗了;楚军的失败是早已注定了。



楚国内部发展没有形成良性循环,兵败后不能迅速恢复实力

我们从国家的恢复能力上来看,楚国与秦国之间也是有着很大差距的,秦国在经历失败之后可以几乎不受影响的再次发动战争,可是楚国在经历失败之后却无法再次组织抵抗;所以,如果楚国不能够一击将秦国击溃,那么将永远失去打败秦国的机会,所以说,楚国最终的失败是一直以来国家发展的漏洞所造成的必然结果。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