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的一座城池,对孙权非常重要,东吴屡次攻打,却始终不曾拿下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说起三国时期的战役,我们常常提起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刘曹汉中之战以及诸葛武侯的北伐。

说的较多的往往是魏蜀之间的战斗,而东吴貌似变成了一个小透明。

但实际上,吴国与魏国常年围绕一个地方展开大战,甚至是10万兵力以上的战争,这个地方就是合肥。



建安二十年(215年),孙权十万东吴兵进攻合肥。

当时曹操正在关中用兵,合肥的魏军只有7000人。但哪怕兵力如此悬殊,孙权仍被张辽率800人击退。

尤其孙权在围攻无果,准备撤退的时候,张辽却再次出击,差点俘虏了孙权。

罗贯中将这个战役搬到了《三国演义》,便是有名的张辽威震逍遥津。

《三国志·张辽传》於是辽夜募敢从之士,得八百人,椎牛飨将士,明日大战。

《三国志·张辽传》权守合肥十馀日,城不可拔,乃引退。辽率诸军追击,几复获权。



这不是孙权第一次攻打合肥,早在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二月,也就是赤壁之战结束没多久后,孙权便亲自率10万大军进攻合肥。

东吴围合肥百余日,没收到什么成果,再加上曹魏援军张喜的到来,孙权便退回去了。

要知道,赤壁之战的时候,周瑜向孙权要兵5万,孙权也不过给了周都督3万人马,打合肥却出动了10万人。

《三国志·刘馥》孙权率十万众攻围合肥城百馀日。
《三国志·武帝纪》十二月,孙权为备攻合肥。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遣张憙救合肥。
《三国志·孙权传》权自率众围合肥,使张昭攻九江之当涂。昭兵不利,权攻城逾月不能下。

可见,在孙权的眼里:合肥要比“赤壁之战”重要的多。



公元229年,孙权将东吴国都自武昌迁到建业。之后,东吴的进攻方向就变成了濡须-巢湖-合肥。孙权的目标从荆襄再次转向了合肥。

从230年到234年,短短四年时间,孙权却对合肥发动了三次进攻:

太和四年(230年)

后十馀日,权果更来,到合肥城,不克而还。《三国志·满宠传》

青龙元年(233年)

是岁,权向合肥新城,遣将军全琮征六安,皆不克还。《三国志·孙权传》

青龙二年(234年)

孙权趁着诸葛亮北伐曹魏的时机,分三路攻魏,自己则攻击合肥。

夏五月,权遣陆逊、诸葛瑾等屯江夏、沔口,孙韶、张承等向广陵、淮阳,权率大众围合肥新城。《三国志·孙权传》



直到孙权末年,因为东吴内部朝政不稳(老将去世,再加上二宫之争,大臣们占位争权),孙权对合肥的攻势才消停下来。

孙权则因为数次提兵10万攻打合肥,却始终都无功而返,因此被网友戏称为:孙十万。

孙权为何对合肥如此念念不忘,数次攻打?这就得从合肥的地理位置说起了。

合肥对东吴的安全极为重要

东吴的都城在建业,它的基本盘便是所谓的江左地区,现如今的太湖流域。与曹魏的基本盘黄河中下游平原(兖州、豫州),被淮水与江北的广阔地带隔离。

曹魏在江淮所设置的扬州,有庐江、淮南两郡,就是为了攻略淮南。这里有淝水、濡须水、涂水、施水等水道沟通江淮,东吴水军沿着水道从长江进入淮河,反之曹魏的水军也能从这里进入长江威胁整个东吴长江沿岸。

因此淮南这一地域,是魏吴军事对峙的焦点区域。

曹魏占领合肥,多了个进攻点;若东吴占领了合肥,建业则有了一个外围的屏障。

为何这样说?



若是东吴不能控制淮南地区,那么建业所谓的“长江天堑”就失去了一半的防护作用。因为曹魏可以进入长江,与东吴隔江“相望”,甚至直达建业城下。

这对东吴建业的威胁太大。

(东吴将都城迁到武昌,就是因为没法攻取合肥,在淮南占有主动权。当然也有蜀汉的因素在内)

不仅如此,曹魏若能随意进出长江,那么便能借助船只,将士兵送到东吴长江沿岸任意地方。换句话说东吴的江左整个长江南岸,都可能变成曹魏的进攻点。

东吴兵力有限,不可能在整个长江沿岸布防。那么东吴就必须阻挡曹魏自由出入长江。

因此东吴防守曹魏最稳妥的办法,便是占领淮南、江北地区,将防线前移,使得曹魏水军不能顺利进入长江。



正如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称:有淮则有江,无淮则长江以北港汊(音同岔)芦苇之处,敌人皆可潜师以济,江面数千里,何从而防哉

古代历来有“守江必守淮”的话,这个淮便指淮南。只有在淮南地区遏制住敌人,长江才能提供天堑的作用。

东吴控制了淮南,就能以优势兵力,集中防守少数地方,而不用防守整个长江沿岸。

合肥因为处于淮南(西部)地区的中心,东吴若想实现防线前移,便需要夺取合肥。

建安十七年,曹操伐吴。孙权在没有控制淮南的情况下,在江北濡须口修建濡须坞。因为濡须口便是曹魏从巢湖进入长江的必经之路,堵住濡须口,便挡住了曹操的水师进入长江。

这是东吴没有拿到合肥的时候,想出来防守长江的办法。

《三国志·孙权传》(孙权)闻曹公将来侵,作濡须坞。

注:著名的淝水之战,前秦苻坚伐东晋。东晋的谢玄等人也是出兵淮南防守,而并非在长江防守。



合肥处于淮南水陆交通的要道

东吴依赖水军,若向北伐中原便需要借用水道。水道对于兵力运输、补给运输都要比陆路运输占有极大的优势。

《史记》有云:一船之载,当中原数十两车

另外东吴的步兵作战,常常依托船队,号称“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三国志·吕蒙传》裴注)

因此水道对东吴就极其重要了,而合肥方向的濡须水、施水、淝水航线就显得更为重要。

不仅如此,合肥的地理优势,便在于以下三点:



第一、合肥位于施水、淝水的结合地段,是南北水路要冲

《水经注》记载,因为这里是施水合于淝水之所,因此将其命名为合肥。施水、淝水本来并不相通,后来经过人工开凿,将施水与淝水连接起来。

于是形成了一个贯通江、淮的水道。合肥便是南北水路的中转站。

第二、合肥处于南北陆路上的道路要冲之地

淮南地区处于江淮丘陵地带,陆路地势险恶。南北方向仅有一条窄路,窄路东西两侧都是大山(大别山脉的主峰以及余脉,高度大多在千米以上,极难翻越)。

而合肥就坐落于这条窄道上,可谓是南北要冲。

合肥之名,在《史记·货值列传》中就有提到: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之会也。这是说合肥因为其地理位置特殊,形成了一个南北商旅必经的贸易城市。

东吴若占据了合肥,就控制了淮南南北交通的主要干线,在军事上就有了主动权。



第三、合肥也是道路汇集的交通枢纽

合肥不仅控制了南北水陆要道,更是汇集了诸多道路,处于道路交通枢纽的地位。

沿着合肥东去,就到了长江北岸的另一个重要渡口:历阳横江渡。曹魏若兵临历阳,便可直接威胁东吴建业。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