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子珍逝世20年后,孔东梅解读毛主席:外公的旧衣里藏有“秘密”

分享至

2001年,毛泽东的女儿李敏在友人的帮助下,创作了《我的父亲毛泽东》一书,在签售仪式上,她的女儿孔东梅代表出席,作为毛泽东的外孙女,孔东梅看到其中的故事,不禁感动而落泪,为了更好地纪念外公外婆,她也决定用文字的形式去回忆外公外婆。



在偶然的一次机会中,他看到曾跟随毛泽东卫士李银桥回忆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次李银桥拎着毛泽东的一件“磨得薄如蝉翼而补满补丁甚至如同硬纸板”的灰军装说:“主席,你看看,这件衣服再穿就该出洋相了,说不定你开会的时候,一说话一抬手,它就会碎成破布了。”毛泽东接过来衣服,一边小心翼翼地放在大腿上,一边像在抚摸孩子一样抚摸着这件衣服,对李银桥说:“它跟着我参加过洛川会议呢。”

这时候李银桥发现,毛泽东的眼眶忽然湿润了,看着这件衣服陷入了沉沉的回忆中,过了半晌毛泽东回过神来说:“这样吧,你不要扔了,用它补衣服,这样它还可以继续发挥它的作用,我也能继续看到它。”毛泽东说话的时候,仿佛看到的不是一件衣服,而是一个患难与共的老战友。

对此,孔东梅查了相关资料发现,这件衣服居然和贺子珍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再想起来贺子珍去世后留下的遗物,孔东梅惊讶地发现了些许常人难以察觉出来的,关于毛泽东的情感密码,不由地感动而落泪,最后用文字表达在了她的书中。

离开延安,带走毛毯

在红军时期,贺子珍留下的照片很少,这张照片大概是在1930年左右,孔东梅说,这可能是关于贺子珍最早的一张照片。

后排依次是:康克清、钱希均、周月林、贺子珍,前排是彭儒和曾碧漪,拍摄这张照片的人未知,贺子珍的面容也看不太清楚,但可以肯定,此时的贺子珍20出头,风华正茂,已经和毛泽东结为了夫妻。

贺子珍留下照片最多的就是延安时期,给他拍照的美国记者斯诺还专门撰写了《毛泽东的夫人贺子珍小传》,1937年1月25日,在美国《生活》周刊上,首次刊登了关于《中国漂泊的共产党人的首次亮相》的报道,其中就有两张斯诺拍摄的照片。

其中一位是毛泽东,当时斯诺觉得毛泽东头发太长,便给毛泽东找来了一张军帽,于是便留下了这张宝贵的照片,在这张照片的旁边,有英文注释道:这位是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他的头颅值25万大洋。

另一位就是贺子珍,这也是斯诺拍摄的照片,照片上的贺子珍同样戴着一顶帽子,她的肚子微微凸起,脸上笑容灿烂写满了阳光,这张照片的注释写道:这位是这个值25万大洋的领袖的妻子。

当时,贺子珍和毛泽东在延安,李敏日后回忆,妈妈的肚子里还怀着一个小宝宝,那就是我。

李敏说,她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哪天出生的,邓颖超妈妈只记得,那天很冷,寒风呼呼刮着。李敏出生的时候,十分瘦小,不管是谁看到都十分心疼,作为父亲的毛泽东抱着孩子激动无比,善于给孩子取名字的毛泽东一时间没有了主意。

邓颖超说:“这孩子长得可让人心疼,像是一个小娇娇。”正在床边看孩子的毛泽东听到娇娇二字,一锤定音:“那就叫娇娇吧。”闻讯赶来的康克清也说,娇娇这个名字不错,很好听。就这样,娇娇这个名字一直被人叫了十几年。



贺子珍离开延安的时候是1937年夏,当时娇娇应该还不到一岁,贺子珍离开前,娇娇一直是奶妈在照顾,后来被寄养在了当地的农民家里。陕北人民民风淳朴,做人忠厚,他们诚心实意地用奶水喂养娇娇,如同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时年正是抗日战争的紧张阶段,毛泽东日理万机顾不得儿女情长,9月的一天,刚刚开完洛川会议回到延安的毛泽东在凤凰山的窑洞收到了贺子珍的回信,信是警卫员带回来的,实际上是一块白手帕,代表着离开之意。

从8月20日到30日,毛泽东在洛川待了整整十天,在这次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明确提出了中共军事战略的意见,这次会议的伟大意义,已经证明了毛泽东的远见和卓识,但当他回到延安窑洞的时候,人去屋空,贺子珍都没有来得及说一句再见,哪怕挥一挥手也好,这不禁让毛泽东黯然神伤。

毛泽东给贺子珍写过一封信,希望贺子珍不要走。但贺子珍去意已决,借着去上海看病的事情离开了延安,然后辗转去了莫斯科。

莫斯科和延安,相距甚远,得知贺子珍已经坐上了去莫斯科的飞机,毛泽东赶紧安排去机场找贺子珍,但没有挽留住她。临走的时候,贺子珍带走了和毛泽东结婚时用的红毛毯,成为了贺子珍一生的思念。

贺子珍到了莫斯科后,曾收到过毛泽东的一封信,但那已经是一年以后,毛泽东写信说道:希望你在莫斯科照顾好自己,以后我们就是同志了。贺子珍看到这句话泣不成声,因为她知道,这意味着这段婚姻结束了。



此后,毛泽东把娇娇送到了莫斯科,陪伴着贺子珍度过了一个个寒冷的冬天,1947年,在苏联度过了近10年的贺子珍打算回国,她和妹妹倾诉,希望见毛泽东一面。妹妹告诉她,这件事毛主席已经同意了,但她没有想到,现实依然很残酷。

时隔22年,见面一小时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