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毛主席曾请此人“不要走”,建国后6次写信给他,一次寄去5000元

0
分享至

1950年到1963年这十多年中,毛主席曾经6次写信给一个叫做张维的人。对于日理万机的毛主席来说,如此频繁地给某一个人写信实在是很少见。要知道,建国后每天都有数不清的群众来信寄给毛主席,要一一回信是不可能的,就连格外看重亲情和旧谊的毛主席,也只能从中挑选一些亲自复信。

那么,这个张维到底是何人?他为何能得到毛主席如此的关注呢?他和毛主席之间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这一切还得从毛主席青年时期在长沙求学时的经历说起。

1914年秋,青年毛泽东进入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学习。在一师学习时,毛泽东深受杨昌济等进步教师的影响,成为了一名进步革命青年。

张维是湖南浏阳人,出生于1898年,1915年时考入长沙湘雅医学专门学校,毕业后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1918年,时任湘雅医学院学生会会长的张维联合毛泽东等长沙各中学和高校学生代表,创立了“湖南省学生联合会”(简称“学联”),发动反帝反封建运动。

学联成立后,张维和毛泽东算是相识了,但由于当时毛泽东在学联里并没有担任任何职位,因此张维虽然认识毛泽东,但两人并不熟悉,倒是被推举为首届会长的张维,给青年毛泽东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1919年4月,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病重,来到长沙湘雅医院看病,毛泽东得知消息后辞去了北大图书馆的工作,从北平赶回长沙。



毛泽东母亲在长沙看病期间与三个儿子的合影

看到母亲憔悴的病容,毛泽东心里十分难受,但他此时已经没有了工作,经济条件不允许他长时间地在医院照顾母亲,而在湘雅医院,他只认识张维,于是他便找到张维,拜托他多关照自己的母亲。

张维受毛泽东的托付,在文七妹于湘雅看病期间,尽自己的能力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对此毛泽东感激不已。

五四运动爆发后,毛泽东立即组织新民学会会员,准备在长沙也开展学生爱国运动。但新民学会会员有限,而且大多数都是小学老师或者报社编辑,很难将大规模的学生运动搞起来。这时,毛泽东又想到了学联会长张维。

最后,在毛泽东和张维领导的学联的共同推动下,湖南二十多所学校的学生开展了罢课、游行、抵制日货等爱国活动,掀起了湖南学生爱国运动的高潮。

彼时,张维与同学李振翩等人创办了《湘江评论》、《新湖南》等进步刊物,张维后来又聘请毛泽东担任主编,《湘江评论》很快成为宣传革命的舆论中心。



《湘江评论》创刊号

这一系列的爱国运动引起了当时湖南省督军、军阀张敬尧的恐慌,他多次镇压学生的反帝爱国运动,查封毛泽东主编的《新湖南》《湘江评论》等进步刊物。

对此,毛泽东和张维等人开展了“驱张”运动,在毛泽东、学联以及各行各业的共同努力下,“驱张”运动最后取得胜利,张敬尧被赶出湖南。

无论是学生爱国运动还是驱张运动,当时直接出面的基本是张维、彭璜、李振翩等人,但其实毛泽东才是真正的策划人和幕后英雄。

也正因为如此,张维越来越佩服毛泽东这个志向远大、运筹帷幄的人,共同的革命理想使得两人的友谊也越来越深。

毛泽东在一师读书期间,经常和蔡和森、张昆弟、罗学璜等人到老师杨昌济家求教,由此结识了杨昌济的女儿杨开慧。

1920年冬天,毛泽东和杨开慧结婚。结婚后毛泽东与杨开慧搬到长沙清水塘居住,毛泽东的好友张维成为了这里的常客。



毛泽东和杨开慧

当时,毛泽东为了革命工作,经常在外奔波,忙得顾不上家庭,张维对毛泽东一家给予了多方关照。

尤其是在毛岸英出生后不久,毛泽东出任中共中央局秘书,工作变得更加繁忙,时常不能回家,杨开慧只能带着身孕和母亲一起回到板仓老家,寻求亲友的帮助。

毛岸青出生时,杨开慧生产十分不顺,遭遇了难产,好不容易脱离了生命危险,却落下了产后并发症,一度卧床不起。

一周多后,毛泽东匆匆赶回长沙,看到妻子卧病在床,他心疼不已,再次找到张维,请他帮忙一起将杨开慧送到湘雅医院治病。

接到毛泽东的口信后,张维一大早就赶到杨家,并叫了辆黄包车,一左一右跟着,将杨开慧送到了湘雅医院。

医生检查之后,给杨开慧开了住院单。毛泽东拿着住院单,面露难色:当时共产党成立不久,条件十分有限,他的工资微薄,连养家糊口都有困难,哪来这一大笔住院费呢?

张维看出了毛泽东的焦急和为难,但他自己一时也拿不出这笔钱,于是连忙给毛泽东想办法:“润之,你先别着急,咱们去找赵鸿均老师。”

后来,张维和毛泽东找到湘雅医院行政秘书赵鸿均,最后在副院长颜福庆的帮助下,杨开慧住进了湘雅医院的免费治疗床位。



湘雅医院旧照

杨开慧住院后,张维每天上班时都会去看望她,同时请湘雅医院的同事多多关照杨开慧。这份情谊,毛泽东一直铭记在心。

一天,张维又去看望杨开慧,还在病房外就听到了毛泽东正和杨开慧吵架。原来,当时毛泽东接到了陈独秀的来信,让他务必尽快赶到上海,完成中共参加国民党一大的准备工作,谁知毛泽东刚和杨开慧提起这件事,杨开慧就发了脾气:我正生病住着院,家里一个孩子刚刚1岁,一个孩子还没满月,你回来才几天?现在又要走,这个家你还要不要了?

张维了解了两人吵架的原因后,赶紧把毛泽东拉到一边,劝他先不要和病中的妻子生气,然后又对杨开慧好言相劝。

当天晚上,张维又找到毛泽东,两人坐在清水塘边,一直谈到深夜。毛泽东向张维倾诉着自己的难处:

他不是不知道开慧作为一个女人的委屈和苦楚,自己忙于工作,顾不上家里,开慧一个人怀着身孕,又带着孩子,在家中忙里忙外的,还要为在外面的丈夫担惊受怕,有什么难处连一个倾诉的对象都没有,所有的苦都要她自己咽……但是,现在国家和民族正处于危难之际,自己有责任救人民于水火,难道能因为家里的事就置党的事业、民族的前途于不顾吗?

张维听完毛泽东的话,诚恳地说:“润之,你只管去上海,开慧嫂子和孩子这边,我会帮你照顾好的。”

听到张维雪中送炭般的帮助,让自己从两难境地中解脱出来,毛泽东十分感激,握紧了张维的手。

第二天,张维亲自将毛泽东送上北上的轮船。此后,他对杨开慧一家关照有加,一直到第二年4月毛泽东将杨开慧接到上海。

1930年,杨开慧不幸被捕,不久后就被敌人残忍杀害于浏阳门外识子岭。张维得知这个消息后,十分悲愤,为了纪念杨开慧这位坚贞不屈的革命烈士兼好友,张维将自己的儿子改名为“开慧”。

1929年,张维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进修,回国后他投身于国内公共卫生工作。

虽然他没有加入中国共产党,但历来同情和支持共产党。在抗战期间,面对新四军缺乏医疗资源的情况,他不顾国民党当局的阻拦,亲自押送医疗物资送至新四军部队。

张维还多次利用自己在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担任教授的合法身份,掩护了不少中共地下党员,为革命作出了贡献。

1945年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时,曾接见了张维,对张维为革命所作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还诚恳地邀请他去延安工作。但张维觉得,毛泽东在革命最艰难的时候,自己没有和他并肩作战,而是远赴重洋留学,如今眼看毛泽东领导的革命要胜利了,自己不好再跟随他而去。于是,他谢绝了毛泽东的邀请。

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毛主席指示新华社发出广播,请求上海政府的两位官员“务必留下,不要走”,这两位官员中的其中一位,便是时任上海市卫生局局长的张维。

张维出于和毛主席多年的情谊以及对祖国医学事业的热爱,选择了响应毛主席的号召,留在上海继续从事医学和教育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和张维虽然一个在北京,一个在上海,但时常有书信往来。

前面我们提到过,在1950年到1963年间,毛主席一共给张维写过6封信。我们今天就来说说其中的两封。

1950年9月,张维在给毛主席的信中,除了说起自己的近况,还提到自己的母亲80寿辰之事。很快,毛主席就给张维写了回信,信中他还细心地为张母题了“如日之升,如月之恒”八个字祝寿。



毛主席的回信及祝寿贺词

“如日之升,如月之恒”这句诗出自《诗经·小雅》,原文是“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这是一首大臣祝颂君主的诗,诗句中的“恒”要读作“更”(阴平),是上弦月的意思。“如日之升,如月之恒”意思就是:像初升的太阳一样,像未满的上弦月一样。

读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觉得奇怪:初升的太阳不是用来形容青年人的吗?毛主席怎么会写下“如日之升,如月之恒”这样一句诗来为一个80岁的老太太祝寿呢?这是不是不符合常理呢?

其实,毛主席写这句诗的目的之一当然是祝寿,既是祝寿,当然要说祝福的话,而且是祝福对方“活得越久越好”,离“祝福的终点”越远越好,比如说祝福六十岁的人可以说“长命百岁”,而祝福九十多岁的人再说“长命百岁”就不太适合了,因为TA离这个祝福的终点——百岁已经不远了。所以毛主席才祝福八十岁的张母“如日之升,如月之恒”,体现了他对好友母亲健康长寿的美好祝愿。

另外,当时正值1950年,中国革命刚刚胜利,新中国刚刚成立,全国人民刚刚从黑暗和苦难中走出来,如同获得了新生一般,毛主席也为张维的母亲在能在耄耋之年赶上这样幸福的时光而高兴,所以毛主席在这里是将一个80岁老人的新生活比作了初升的太阳和未满的新月,这既是对张维母亲的祝福,也是对新中国所有老人的祝福。



毛主席接见科学界人士

张维的母亲收到毛主席的贺信后,特别高兴和激动,她特意把儿子和儿媳叫到身边:“毛主席国家大事那么忙,还写信给我祝寿,你们要告诉孙辈,时时都要记住毛主席的恩情,永远跟着毛主席、共产党。”

接着她又回忆起了多年前的往事:“今天使我回想起过去毛主席在湖南时,冒着生命危险为革命、为救国四处奔忙的情景。”

1957年,张维突然因高血压患中风偏瘫,他再次致信毛主席,请求主席关照自己子女的成长。收到这封颇有“托孤”之意的信后,毛主席很快写了回信:

张维同志暨张夫人:

来信收到,深为系念。病情虽重,可能痊愈。尚望安心休养,争取好转。家属诸同志努力上进各节,自当遵嘱帮助,以尽故人应尽之责。

请张夫人随时以情况见告。

毛泽东

一九五七年四月十五日于北京

在这封短短的信中,毛主席表达了这样几层意思:

一是对张维病情的牵挂。

从“深为系念”四个字中,我们能看出毛主席对于这位曾经给过自己很多帮助的老友的健康状况确实是非常关心和挂念,而且信的末尾,他还希望张维的夫人能随时将张维的健康状况告知自己。

二是对病重的张维给予安慰和鼓励。

中风在医学发达的现在都算得上是重病,何况几十年前医学不甚发达的年代呢?但毛主席安慰他“病情虽重,可能痊愈”,同时鼓励张维要“安心休养”,病中的张维在看到毛主席这样的安慰后,对自己的健康一定会更有信心。

三是答应了张维的请求。

熟悉毛主席的读者知道,毛主席是一个公私特别分明的领袖:对于亲友故人求工作、求特殊照顾一类的请求,他向来是严格遵守原则的,包括对杨开慧的哥哥杨开智,他都没有利用自己的关系帮忙找工作;但如果是亲友生活上有困难,毛主席总是会从自己的收入中拿出钱来资助对方。对于张维的“临终托孤”,身为国家领袖的毛主席用词十分谦虚,表示自己会“遵嘱帮助”,为了不给张维心理负担,他还说这是“故人应尽之责”。

在这封回信中,毛主席还随信给张维寄了5000元人民币。5000元在当时着实不是一笔小数目,要知道毛主席当时每个月的工资加上补贴也只有610元,5000元几乎相当于毛主席一年的工资了。毛主席平时资助亲友,少则一两百元,多则五百一千元,一次性寄去5000元的情况实在是非常罕见。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张维这位旧友在毛主席心中的分量。



当时使用的人民币最大面额才10元

正因为数额巨大,毛主席担心张维不肯收,他在信中又细心而诚恳地告知张维:这是自己的稿费,你可以尽心使用,用于改善生活。

病中的张维收到毛主席的这笔钱时激动不已,把自己的子女都叫到病床边,叮嘱他们把这笔钱全部存入银行,谁也不许动,留作永远的纪念。

此后的几年时间里,毛主席又两次给张维写信,关心他的健康状况,嘱托他好好养病,并给他寄去了三张照片和一份礼物。

1961年11月,毛主席到上海视察工作,特意让人将张维接到自己的住处,中风后的张维右手不便,毛主席便伸出左手,与老朋友紧紧相握。

这两位多年不见的好友,一见面便用湖南家乡话聊起了家常。他们一起回忆着多年前一起参加学生运动时的情景,回忆着张维当时对毛主席母亲以及杨开慧母子的照顾,回忆着重庆分别后共同的思念,毛主席还细心地问起了张维几个子女的情况……这一谈,就是两个多小时!



在毛主席的关心下,张维的身体状况有所好转。而毛主席呢,又分别在1963年3月和12月两次给张维写信,希望他保重身体。

1973年,毛主席在接见两人的共同好友李振翩博士时,又特意请李振翩博士转达“务必代我向张维问候”的口信。

1975年,张维病逝于北京,终年77岁。张维的六个子女,后来全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成为了各自岗位上的骨干。

张维是毛主席早年革命生涯中结识的志同道合者,虽然后来他在毛主席的介绍下加入了国民党,又在国民党政府中担任要职,但他始终还是想着为国家和民族出一份力、做一点事。

对于张维这位曾经给过自己帮助的旧交,毛主席始终怀有兄弟之情,并以诚相待,他在生活中关心张维,在工作中鼓励张维及其子女。

从毛主席这位珍视旧日情谊的伟人身上,我们既能品味到中国传统的人情味,又能感受到他深厚的群众观。

毛主席的精神和光芒,才是真正的“如日之升,如月之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我与孤独相爱
我与孤独相爱
唯有孤独与烈酒
771文章数 37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