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尔丹打败哈萨克汗国后,为何不继续西进,反而跑东边招惹康熙?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满清入关后,武功最盛的皇帝非康熙莫属。他平定了三藩、收复了台湾、并将沙俄赶出国门,一生功绩彪炳。

康熙对一个人感到很无法容忍,那就是准噶尔汗国的首领噶尔丹。尽管最终他成功地击败了噶尔丹,但整个一生都未能完全铲除准噶尔汗国的势力。

为什么噶尔丹作为一个与满清关系密切的蒙古人领袖,选择与大清对抗,而不是向西方更易征服的地区扩张呢?



一、准噶尔汗国的崛起

卫拉特蒙古,即准噶尔汗国的前身,其名声更为响亮的别称是瓦剌,在明代广为人知。

瓦剌兵攻陷土木堡后,明朝精兵几乎全军覆没,甚至连皇帝朱祁镇也被俘。面对瓦剌军逼近北京城,最终是在于谦率领下,大明才得以守住首都,度过了有史以来最为严峻的考验。

清朝时期,瓦剌人被称为厄鲁特。在清军入关之前,准噶尔汗国已经崭露头角。他们以新疆伊犁为中心,逐步吞并周边的其他厄鲁特蒙古部落,同时压制西方的哈萨克族,后来更曾一度严重削弱哈萨克汗国的实力。



准噶尔汗国在噶尔丹掌权后,开始积极地向外扩张,并频繁进行入侵行动,此前,他是准噶尔首领的第六个孩子,当时的首领僧格被杀。

1678年,噶尔丹被封为汗,同时入侵并征服了南疆的叶尔羌汗国。十年后,他开始对东边的喀尔喀蒙古发动大规模进攻,这也成为与满清矛盾的根源。

大清和喀尔喀部早已经有着多年的朝贡关系,并且支付了大量的保护费。如今,噶尔丹入侵,大清岂能对此视若无睹?



喀尔喀对大清抱有过分美好的想象,但大清从不会做亏本买卖。康熙一开始有着自己的打算,他认为这只是蒙古人内部的矛盾,无论最终谁胜谁负,都只是换汤不换药,他并不觉得有必要卷入其中。

这个策略极为巧妙,能够通过内斗削弱彼此的力量,而不必耗费任何资源。但是康熙却忽略了两个重要因素,一个是准噶尔汗国强大的战斗力,另一个则是噶尔丹本人蕴藏的巨大政治野心。



二、人心总是得陇复望蜀

刘秀曾告诫部下:“人们常常不知满足。一旦平定陇地,就会向往蜀地。”因此形成了“得陇望蜀”的典故。

噶尔丹对入侵喀尔喀部的野心远比刘秀当年的野心更为雄心勃勃。他渴望恢复祖辈的光荣,不只满足于统一蒙古,还志在吞并整个大清,重现元朝的辉煌壮举。

仿佛你以前听过类似的故事,觉得像在做白日梦吧?但现实证明,噶尔丹离自己的终极目标并非天壤之别,几乎就在眼前。这就像当你听到朋友说要挣一个亿时觉得太荒谬,但当王健林说他也要时,你却毫不惊讶。



当时,在中亚地区,噶尔丹统领着准噶尔汗国,他的势力无人能敌,更甚者,沙俄为了刺激大清,还向噶尔丹提供了武器和物资支持。

当然,噶尔丹有能力向更易扩张的中亚地区进军,但这与他的雄心壮志相悖。对他而言,统一蒙古高原并吞并大清才是最迫切的愿望,因为中原地区的富庶远胜于中亚之地。这种情况类似于如今许多年轻人看不起小城市,而渴望前往一线城市发展。



喀尔喀遭受噶尔丹入侵的背后原因在于当时部族内部仍在骚动不安,无法形成统一抵御的力量。与此同时,清军刚刚入关,其统治基础尚未巩固深厚。这种背景下,噶尔丹敢于与大清军硬碰硬,毫不畏惧。

这样优越的机遇,噶尔丹不会袖手旁观,若成功,统一蒙古的机会极大,从而对南边的大清构成更大威胁;即便失败,也可退守本土,令康熙难以逾越,处境不至于不利。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