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抗战时有干部不满意毛主席每天能有一个肉菜,陈云如何给他解释?

0
分享至



延安的民主风气

作者兰台

抗日战争时期为什么有那么多知识分子不顾延安的艰苦环境,不顾国民党的层层阻拦,也要到延安参加革命呢?

这当然不是因为物质条件,因为延安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和重庆比物质待遇。

比如大作曲家冼星海,尽管他的津贴已经比朱德朱老总都高了三倍,尽管他每周能吃上两顿肉;但是这些待遇和重庆肯定是没法比的,如果冼星海当年不去延安而去重庆,那么别说一周两顿肉,就是一天两顿肉都没有任何问题。

但是,冼星海就是在延安这么艰苦的环境下创作出了《黄河大合唱》这样传唱度很高,有能让人群情激昂恨不得马上投入抗日,又能鼓舞人的士气给予人信心力量的歌曲。

为什么真正有才华有理想的知识分子在抗战时期都纷纷投奔延安呢?

这是因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有比国统区民主得多的、廉洁得多的干部风气。

1939年的一天,延安马列学院邀请毛主席给学员做报告,为了表示对毛主席的尊重,学院一早就派出教育处长在内的四个人去毛主席所居住的杨家岭去接毛主席;没想到在中途一座桥上与毛主席相遇了。

毛主席就这么安步当车,只带着一个警卫员。

两边相遇时,毛主席还笑着说到“这样做不好,一个人做报告要四个人接,要不得!要不得!”并且毛主席也并不认为自己走着来给延安马列学院做报告有什么不对。

毛主席表示“我们既要革命,既要和旧的制度决裂,就万万不能沾染官僚习气。从杨家岭到马列学院,十里八里路,二万五千里长征都走过来了,这几步路算得了什么?……我们要养成一种新的风气,延安作风。”

毛主席这里提到的延安作风,就是民主的作风,廉洁的作风。



延安老照片

当时延安的民主作风有多浓?

陈云在组织边区干部学习时,有一个边区干部给陈云递了一张小纸条,上面是这么写的“既然共产党人一切平等,那么为什么毛主席每天还能比我们多一个肉菜呢?”

陈云也没有回避这个问题,而是很坦率的告诉这位提问的干部,毛主席的身体健康与否,对革命事业非常重要,为了保证毛主席身体健康,所以毛主席每天多供应一个肉菜,绝对的平均主义并不是革命者所追求的。

根据当时在场的知情者回忆,陈云这番话让所有在场的人都很服气,确实觉得毛主席比普通同志每天多一个肉菜合情有合理。

作为对比,根据相关史料显示,虽然重庆国民政府普通公务员连吃饱都保证不了,但是重庆国民政府上层却骄奢淫逸。

对于这一点,访问延安的陈嘉庚深有感悟。1940年3月,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主席陈嘉庚先后到重庆和延安参观访问。在重庆,陈嘉庚看到的是奢侈腐败,是达官贵人的花天酒地、挥金如土。而到了延安,他看到的却是清苦的生活。



延安大生产运动

回去后,陈嘉庚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本人到延安,所见所闻,则完全与(重庆)所传相反,由是多留数天,多历陕北城市农村,多与社会领袖及公务员接触,凡所见闻,与延安无殊,即民生安定,工作勤奋,风化诚朴,教育振兴,男女有序,无苛捐杂税,无失业乞丐,其他兴利除弊,难于尽述,实为别有天地,大出我意料之外。”

同样,1944年由中外记者组成的西北参观团在陕甘宁边区采访时,也有这样的感受。参观团成员之一,美联社、英国《曼彻斯特卫报》、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驻重庆记者斯坦因,后来在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上发表文章说:“在封锁线后面我发现了这样一个热烈的新社会,简直使我目瞪口呆,五年以来,在重庆对共产党除恶意的诽谤而外毫无所闻的我,对着在延安所发现的事物,吃惊地擦拭着自己的眼睛。”

正是因为抗战时期延安民主的作风,廉洁的作风要远远超过重庆国民政府,这才吸引了无数的爱国青年和知识分子奔赴他们理想之地——延安。

参考资料:

《毛泽东的幽默故事》,谭逻松、张其俊编著,同心出版社出版;

《叶子龙回忆录》,叶子龙口述、温卫东整理,中央文献出版社;

《国际友人在延安》,郑生寿,陕西旅游出版社;

《毛泽东倡导的新风气:延安作风》,樊宪雷,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陈云解释在延安毛主席为什么每天多一个肉菜》,天下韶山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细语
细语
分享有用的好文章
1209文章数 64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