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西南民大:让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机会 | 三全育人

0
分享至

“来到西南民族大学求学,有机会参与举世瞩目的国际性赛事的服务保障工作,我从未想过自己如此幸运。”腼腆的独龙族男孩木爱尚分享参加成都大运会开幕式的经历时说。作为西南民族大学成都大运会的90名演职类志愿者之一,木爱尚在大运会的舞台上与伙伴们共同收获了成长。

于细微处见知著,这是西南民族大学搭建平台、创新载体、关爱学生,推进“三全育人”工作落地见效的缩影。多年来,学校传承红色基因,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培养具有强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生作为职责使命,有效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根植学生心灵深处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

“新石器时代,中原地区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罐,和东北地区红山文化出土的陶罐有什么不同?位于两个地区之间的北方地区出土的陶罐又有什么特点?”西南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教师龚梦川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

“花纹不同,仰韶文化的代表性花纹是玫瑰花瓣纹,红山文化的代表性花纹是几何形龙纹,中间位置的陶罐则融合了两种花纹。”龚梦川一边讲解,一边展示陶罐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通过对不同地区陶罐花纹的分析,学生们具象地认识到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进一步理解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上,西南民族大学教师或是依托图片、视频素材,或是结合时事热点、贴近身边故事,竭力为学生打造可感可知的课堂体验,让学生切身感受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脉络、丰富内涵和实践路径。

课堂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渠道、主战场、主阵地。西南民族大学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作为核心任务,在教学中启智润心,有形有感有效引导师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3月1日,西南民族大学召开《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以下简称《概论》)集体备课会,近80名教师就如何用好《概论》教材,如何上好《概论》课程进行深入交流研讨。“要深度学习、深入钻研、深刻理解《概论》教材,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育教学体系;要讲准讲透讲活《概论》教材,将知识体系转化为价值信仰,有效引导学生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教师们一致表示。

制定《概论》学习专项计划,集体备课、教学交流、学生反馈、督导听课,构建“共读、共学、共研、共讲”多维研学体系,通过读原文、专题授课、主题讲座、交流研讨会、读书会、大师课、征文比赛、演讲大赛、微视频大赛、云观展等方式,西南民族大学多措并举,引导全校师生全面系统深入学好《概论》教材,准确理解教材的丰富内涵,将教学目标和重点落实到育人成效上,切实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

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

长才干作贡献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从课堂到平均海拔3507米的高原,一支政治强、专业精、情怀深的学生志愿者队伍——西南民族大学“格桑花”研究生支教团(以下简称“研支团”),不断用青春汗水浇灌红色雪域“格桑花”,在实践育人中收获成长。


▲西南民大支教团在支教服务学校开展“学习二十大 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时代”宣传学习活动。

备课上课、参与学生管理、策划组织教育活动……西南民族大学研支团团长、商学院学生刘添林细数着支教团日常工作。“慢慢克服高原缺氧、渐渐习惯饮食起居,不知不觉间,我逐渐适应了身份从‘在校大学生’转变为‘支教老师’,这种变化带给我沉甸甸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她说。

多年来,研支团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深入四川阿坝州红原县、若尔盖县大力实施扶心、扶智、扶志“三扶”工程,教育和引导当地学生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增进“五个认同”,将青春理想根植于实践沃土,涵育民族团结进步之花。


▲西南民大 学生宣讲团开展“返家乡”宣讲。

另一支在实践中增长才干的是西南民族大学“梦想接力棒”研究生宣讲团(以下简称“宣讲团”)。自2020年成立以来,宣讲团精心设计“新政策新思想”“诉说家乡民族团结佳话”“党史校史我来讲”等经典课程,至今已开展校园宣讲、高校巡回宣讲和社会宣讲1600余场次。

打造研支团、宣讲团精品项目,巩固暑期“三下乡”“返家乡”社会实践品牌,成立西南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联盟,与社区共同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承办“石榴花开向未来”各族青年科技工作者交流活动……近年来,西南民族大学统筹推进实践育人工作格局,引导学生在服务乡村振兴、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等具体实践中,涵养家国情怀,培塑社会责任感。

2023年,西南民族大学出台《学生社团建设管理质量提升计划》《学生社会实践管理办法》等,进一步推动社会实践活动内涵化、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发展,让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引领学生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

把学生成长成才作为

教师最大的荣光

树人先树德,育人先育心。

在西南民族大学,有一项被学生熟知且倍受期待的活动——“励志青春”优秀大学生成长故事分享会,至今已举办15届。“班导师王秀民找我谈了一次话,她从我第一学期成绩聊到是否考虑保研,曾有些不在状态的我从此逐渐找到方向、有了明确目标。”分享会上,电气工程学院学生王新丹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时说。

一次肯定与鼓励可能改变学生一生。西南民族大学的老师坚守初心使命,在学生身边默默关注、用情守护,成为助力者、引路人。

国家民委“三全育人”模范荣誉称号获得者卢立文是学生信赖的助力者之一。2023级新生开学典礼的宣誓仪式上,他作为领誓人,与百余名班导师庄严承诺,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坚守立德树人初心,勇担教书育人使命,为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砥砺奋斗。

融入学生群体,知学生所需、明学生所求、解学生所困,去年一学期内,西南民族大学领导与青年学生面对面座谈交流30余场,办结学生诉求200余件;全面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28名社区辅导员、49名住楼辅导员常态化入驻社区,不断提升学生归属感、安全感。

因事而化,用心用情关爱学生成长;因时而行,千方百计帮助学生成才就业。作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西南民族大学坚持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

“当时老师给我做了面试指导,对我帮助很大。”考入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县蔡家堡乡的选调生鲁占胜还记得,当时老师鼓励他在面试中结合实际问题,真诚表达想建设家乡的初心和决心,“掌握面试技巧不难,难的是始终记得考选调生的目的和意义,这句话对我触动很大”。鲁占胜回忆说。

为让更多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掌握求职技能,学校设立“生涯咨询工作坊”“简历门诊”,举办“就业政策咨询周”“生涯规划大赛”“面试训练营”等活动,全方位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学校入选了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

“‘学在民大、成在民大’,我们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标准,让每个学子都有人生出彩机会。”西南民族大学党委书记张宁表示,办学至今,学校已培养23万余名学子,积极投身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未来,学校将持续聚焦育人目标、凝聚育人共识、遵循育人规律、解决育人问题,坚持师生在哪里,“三全育人”就推进到哪里,培养更多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监制 |肖静芳

统筹 |安宁宁

编辑制作 |石建杭

来源 |中国民族报

觉得好看,点亮在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国家民委
国家民委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官方账号
5056文章数 6534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