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弟被当成土匪,全家抬不起头,74年哥哥凭旧照确认:弟是杨子荣

分享至

为了给风雨飘摇中的中国一个美好的未来,无数志士前赴后继,他们中有很多人还没有来得及看到新中国的成立就壮烈牺牲了。

对于他们,国家和人民不会忘记。

因此,建国后党和国家积极寻找他们的家人,想给予特殊照顾。只是这项工作难度极大,尤其是那些改名换姓参军的革命志士,我们是既不知他们老家在哪里,也不知他们的真实姓名。而家属也不知他们参军后的名字,更不知他们是死是活。

比如抗日英雄杨靖宇将军,1940年牺牲于吉林。此后我军一直积极寻找杨将军的家人,但始终没有下落。直到艰难寻找12年后,1952年终于在河南确山县一个普通村庄里,找到了姓马的两兄妹。通过他们手中的一张老照片,才确认杨靖宇就是他们的父亲,杨将军的原名叫:马尚德。

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因电影《林海雪原》而家喻户晓的解放军剿匪英雄杨子荣也是一样,寻找他家人的过程更为曲折。

杨子荣是在1947年2月份牺牲的,从他牺牲到确认其真实姓名和身份,时间跨度长达27年之久,直到1974年一切才确定清楚,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27年里,杨家人又经历了些什么?且听笔者细细说来。



1974年的一天,调查组的同志来到山东省牟平县嵎峡河村,找到一位70岁的老农。他们拿出几张照片,让老人辨认。老人当即从几张照片中抽出一张,看着照片上的那个人,老农百感交集,不由泪流满面。

原来照片中的这个人,正是老人失散多年的亲弟弟杨宗贵。这也让调查组的同志终于确认,那个家喻户晓的大英雄杨子荣,就是从这个村子里走出去的杨宗贵。

杨子荣是牺牲在黑龙江海林镇,他当兵那几年也主要是活跃在东北地区,而且说着一口地道的东北话。因此很多人都以为他是东北人,调查组的同志们也一直在东北地区找他。那么一个山东人,为什么能说一口地道的东北话,一切要从杨子荣小时候的经历说起。

1917年1月28日,杨宗贵出生在山东省牟平县嵎峡河村一户贫困的农民家庭。父亲杨世恩是一位泥瓦匠,母亲宋学芝是一位普通的农妇。虽然夫妻俩都很勤劳,但是身在那样的乱世,勤劳并不能让这个家衣食无忧,一家人始终过得紧巴巴地。

杨宗贵4岁时,为了能让这个贫困的家庭能有所改善,父母和当时很多山东人一样,做出了“闯关东”的选择,一家人迁徙到了辽宁安东。

到了辽宁后,一家人的生活并没有像希望的那样得到改善。背井离乡的选择还让一家人连赖以为生的田地都没有了,杨世恩还能靠着泥瓦匠的手艺活挣点钱,宋学芝就只能靠捡破烂补贴家用。

但即便他们如此辛苦地劳作,一家人温饱都难以解决,他们只能做出一个艰难的选择:一家人分开求生。父亲杨世恩带着一个女儿继续在安东生活,母亲宋学芝则带着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返回老家,继续种田过活。

我们已无从得知,宋学芝在乱世中是怎么带着4个儿女艰难求活的,只能知道即便是在那样的艰苦环境下,她依旧靠着省吃俭用攒下一些钱,供杨宗贵读了几年私塾。她总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孩子最多的东西。

只是好景不长,随着胶东地区军阀混战的加剧,生活变得越发水深火热。实在过不下去了,宋学芝只能让儿子让杨宗贵再次前往辽宁,寻找父亲杨世恩。



就这样,在1929年,12岁的杨宗贵一路辗转再次来到了辽宁安东。两年后,日本侵略者在东北地区发动了九一八事变,杨宗贵自此开始了在东北闯荡打拼的艰苦生活。

当时的杨宗贵只有14岁左右,也没有什么技艺傍身,只能靠着做苦力艰难求活。他先后做过码头搬运工、船工、给有钱人家护院……

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了10多年,这也让杨宗贵不仅习得一口地道的东北话,而且底层行业摸爬滚打的经历,也让他熟悉了当地土匪的“黑话”。而这一切,也为他参军后剿匪斗争的如鱼得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43年,杨宗贵已经在鞍山千山采矿区当了好几年矿工。当时的矿区在日伪军的掌握下,对于这些矿工他们动辄打骂、肆意欺压。

有一次,杨宗贵看到日伪监工又在殴打工友,他内心的愤怒难以抑制,凭什么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要受外邦人的欺辱?

为此他和监工发生了冲突,还动手打了对方。在这种情况下,矿区显然已没了他的容身之处。为了躲避日伪的报复,杨宗贵在工友们的帮助下,逃离了矿区,一路辗转逃回了山东老家。

回到老家,宋学芝看儿子已经26岁,早到了成家的年纪,就作主为了说了邻村的姑娘徐万亮。两人成亲后,杨宗贵就开始了务农生活。

杨宗贵闯荡打拼多年,也经历了很多的事情,他知道外敌一日不除,想要安稳地做个种田翁都不可能。于是在务农之余,他加入当地的民兵组织,积极参加抗日活动。1945年,八路军解放牟平城、烟台市,杨宗贵都曾以民兵的身份参加战斗。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正好八路军在当地扩编征兵,杨宗贵得知这一消息后,当即就报了名。填写报名表时,杨宗贵考虑到其中的危险性,为了不连累家里人,便没用真实名字,而是用了自己鲜为人知的字:子荣。改名这件事,他没有对家里人说过。

就这样,杨宗贵以“杨子荣”这个名字,加入了八路军。不久,杨子荣所在的部队奉命挺进东北。自此以后,他就彻底和家里断了联系,母亲和媳妇都知道他去参军了,但对于他的其他情况全然不知。



老话说“是金子到哪都会发光”,这句话用在杨子荣身上可谓是再合适不过。他见多识广,对于东北地区又很熟悉。当班长、排长研究敌情时,杨子荣经常能够说出一些好点子。这样出色的表现自然是受到了上级领导的关注,剿匪战斗开始后,他被点名调进了侦察排。

进了侦察排后,大家才发现,杨子荣不仅对东北地区风土人情了解得很深入,而且还有一手高深的“伪装”技能。他伪装以后,就连每天和他朝夕相处的战友不仔细看,也认不出他来。这也让杨子荣在侦察排如鱼得水,屡屡出色地完成上级交给他的侦察任务。

1946年3月,部队开始在牡丹江地区剿匪。当时有一伙土匪占据着杏林村,他们人数有400多人,而且在村子周围都修筑了围墙,可谓是易守难攻。他们凭借人多势众和手里的武器精良,给我军造成了不小的伤亡。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是继续正面强攻,我军势必会有更大的伤亡。部队领导们开会商议后,决定劝降这伙土匪。

但是由谁来劝降呢?要知道这里的劝降可不像现在很多电影里演的那样,隔着老远和对方喊话那么简单。它需要战士深入匪窝,和土匪们面对面谈判。这样的劝降无疑充满了危险性,毕竟土匪向来没什么规矩,一旦沟通不畅发起狠来,很有可能对劝降的我军战士直接出手。

最后,部队首长写了一封劝降信,对着全连官兵喊道:“谁敢给敌人送信去,站出来!”

杨子荣没有丝毫犹豫,朗声答道:“我敢去!”

就这样,杨子荣揣着劝降信,晃着一条白毛巾,一路走进了杏林村。当时在外面的我军战士,都捏了一把汗,不知道里面到底是何情形,也不知道杨子荣有没有遇到危险。他们只能端着枪,枪口始终对着杏林村,默默地等待着。

好在大家的担心的事情并没有发生,杨子荣进了村子后不久,就带着几个匪首走出了村子。这伙匪患就这样被我军兵不血刃地解决了。而杨子荣也因为在这一次的战斗中的出色表现,被授予特等功,还被部队评为“战斗英雄”。



上面这一事迹虽然在《林海雪原》和同名电影中都有描述,不过要说杨子荣最广为人知的经历,还要属“智取威虎山”。

经过我军一年多的剿匪战斗,当地的土匪基本都被肃清,剩下的就只有一些顽匪窝点和零散的流匪。这其中有一支“座山雕”率领的顽匪,始终下落不明。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