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曾泽生受表彰后说心里话,彭德怀不同意,直言:这是什么话

分享至

1951年4月份,志愿军第50军将士奉命回国休整,他们的军长名叫:曾泽生。

没错!就是1948年起义的国民党第60军军长曾泽生,他带的这支曾被老蒋当成“杂牌军”的部队,在起义后被改编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0军。

此次,他们荣誉归来。

为了回到祖国,50军战士们长时间在灌木丛穿行,到达目的地时,一个个都成了“济公活佛”的模样。他们身上的棉衣、棉裤已经磨损得“开了花”,战士们的脸色蜡黄、眼睛里布满了血丝。

英雄回来,自然受到了我党领导的热情慰问。见到他们这等模样,领导们提出:快给战士们都换上新的军装。此事,传到了周总理耳朵里,总理拒绝了,他说了这样一番话:

我们的战士是穿着那样的征衣战袍战胜敌人的,让祖国人民看一看,更有意义。



总理的一句话,让这些浴血奋战数月的“铁汉子们”纷纷抹泪。

这一切,已是49岁的军长曾泽生都看在眼里。

过去,他们穿着国民党军服是什么样;如今,身穿解放军军服,他们又是怎样强大。种种改变,让曾泽生感慨万千,他明白他的这些兄弟们,真的和以前不一样了。

事实上,就在此次回国前,曾泽生还曾跟彭老总有过这样一次让他铭记多年的见面:

那天,在志愿军总部,曾泽生见到了彭德怀司令。彭老总对50军的表现很满意,早前也曾以总司令的名义通令表彰过他们。

这次两人相见,彭老总紧紧地握住曾泽生的手,爽朗地笑着说:五十军在汉江两岸作战打得好啊!

早前的被表彰,已经让曾泽生十分感怀,此次彭老总又当面夸自己和兄弟们,曾泽生一时激动便说了这样一句心里话:

我们尽力了,我们能在兄弟部队面前抬头了!

此话字数不多,但彭老总却听得真真切切。很显然,作为一个起义将军,曾泽生说的是肺腑之言。



对他来说,一句“尽力了”是他和部下对祖国人民的交代,也是对自己“不光彩”过去的一个交代。而那句“抬头了”,则显然是为过去曾为蒋介石卖命而心怀不安。他们认为不打一场漂亮仗,就不好意思与其他兄弟部队肩并肩。

那么,对于曾泽生这样的肺腑之言,彭老总会如何回复?在起义前后,他和部下到底经历了什么,为何会如此大变样?本期,笔者要跟大家说的,就是这些发生在曾泽生将军身上的往事。

一:在国军部队苦苦挣扎

关于国军时期的曾泽生,其副官乔景轩曾这样回忆:

他生活比较简朴,行装一褥一被,一个不大的装衣服的旧皮箱,一个备用的小药箱和一个装书的小竹箱,衣服不破不添……

这种异常节俭,不喝酒、不抽烟、不打牌,甚至连舞都不会跳的云南军官,在当时的国军部队里显然是“格格不入”的。而这种“格格不入”,早在他参军后不久,就已经显现出来了。

曾泽生是云南省永善县人,1902年出生在云南一个地主家庭。虽然家里算不上名门望族,但他的童年是衣食无忧的。直到父亲早逝,家境败落,他才开始过苦日子。

18岁那年,为了继续求学,曾泽生曾跟家里大吵了一次,他向家里抗议:“我一定要读中学!”遗憾的是,哪怕是这样坚持,他也只在昆明读了一年中学,就没钱再念了。

这时候,听说读军校不用花钱,他便果断考入了云南军阀唐继尧办的军士队,毕业后先后进入云南讲武堂和黄埔军校,成了一个精通军事理论和战术打法的杰出青年。

这样的人才,在当时自然是香馍馍。26岁那年,曾泽生被任命为国民党第5师军官队少校队长。也就是直到这时候,曾泽生的经济情况才有了改善。

作为军界冉冉升起的一颗明珠,身边所有人都认为,这个云南来的年轻人这下该“前途无量”了。但就在这时候,他却选择了:辞去军职,离开国民党的部队,去汽车学校学机工和驾驶。

这样的选择是令人不解的,至于原因则更令旁边惊讶:看不惯国军部队里的种种不堪和腐败。在那个人人都为生计疲于奔命的年代,这样的选择是令人钦佩的。

就这样,曾泽生由一个年轻军官,成了一个普通工人。直到1929年,云南省主席龙云为提高部队素养,专门派人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年轻军事人才。曾泽生听闻龙云名声不错,又是云南本地的部队,便又投了军。



此后的曾泽生,在部队官越当越大。他有过很痛快的时候,但更多时候是万般无奈。

先说痛快的事!

他的痛快,几乎全部来自抗日战场。1938年,台儿庄战役,他奉命率部防守禹王山,那是战场东面的制高点,若是此地有失,后果不堪设想。为此,他死守一线,和日本人拼命。这一年,他36岁。此后,大大小小抗日战役中,日本人经常能看见他的影子。

再说不痛快的事!

他的不痛快,是发现自己终于“沉沦”成曾经讨厌的样子。

起义后的曾泽生,曾毫不避讳地提起自己受国军官员影响,做过的一些错事。比如,他曾在昆明一带购买了30亩田地,又买了两处房子和一间铺子出租,作为老婆孩子的生活开支。

这样的做法当然不对,但在当时的国军高级军官里,是非常常见的。跟他们接触久了,曾泽生自然而然也这么做了。晚年的他回忆起这件事,曾非常懊恼地表示:军人贪财,是国之不幸,民族之祸害啊!

明明不是毫无底线的反动派,却受环境的影响,看着自己一步错、步步错。但就算是这样,他仍然明白:有些事是万万不能做的。

比如1948年3月,上级曾下令炸毁东北重要动力基地:丰满发电站。别的事情都好说,但这件事曾泽生却是宁可抗命杀头,也不做。

为此,曾泽生承受了很大压力。他明白,如果炸了发电站,那当地10多个县都要被水淹,万千百姓将流离失所。他后来这样解释:

这件事如果我们做了,就将成为东北老百姓的死敌,成为民族的罪人,受历史的审判……

他判断得没错。如果这个底线曾将军没有守住,或许他不会有机会回到人民中间。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