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主席视察上海,点名要见从未谋面的吴启瑞:照张相留个纪念吧

分享至

新中国成立之后,毛主席收到了一封来自吴启瑞的信,吴启瑞在信中表示自己经济情况比较困难,希望毛主席能够帮一帮她。

当时有不少亲戚朋友知道毛主席当上国家主席,纷纷写信找他帮忙,但毛主席坚持原则拒绝了所有的求助,可吴启瑞却是一个例外。

然而毛主席在接到吴启瑞的信之后,却出人意料的向她伸出了援手,要知道此前毛主席与吴启瑞从来都没有见过面。

原来吴启瑞是毛主席老师王立庵的儿媳,王立庵曾经给毛主席提供过许多帮助,多年来毛主席都没有忘记过老师的恩情,此番帮助也算是报恩。

那么王立庵与毛主席之间有着怎么样的故事?吴启瑞又遇到了什么困难?



吴启瑞写信给毛主席

1915年毛主席参加了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的学潮,他们打算将校长张干驱逐下台,学潮失败之后张干打算将以毛主席为首的17名学生开除。

在老师杨昌济、王立庵等人的帮助下,张干最终决定放弃了这个打算,并改为记大过一次。

毛主席这才得以继续留在校园学习,放暑假之后,毛主席又投身到了反对袁世凯的学生运动当中。

他们针对袁世凯签署的卖国“二十一条”进行批评,并收集袁世凯的相关材料撰写批判文章,同时还在街上发起游行示威。

王立庵得知了毛主席的事情后,专门让他来自己家吃饭,还腾出来一间房子让毛主席专心工作。

在王立庵的悉心照顾下,两人建立起了深厚的师生情,此外王立庵为了让毛主席能够攻读社会科学,专门把他的学科成绩改为及格。

1920年,“五四运动”爆发之后毛主席打算筹办文化书社,王立庵为学社的建立捐献了500元。



次年毛主席投身革命事业,王立庵十分关心学生的去向,平日里经常会打听毛主席的消息,而投身革命的毛主席也没有忘记昔日老师的恩情。

在此之后的二十多年里,毛主席还会经常与周围的人提起王立庵,新中国成立之后更是派人四处打听老师的下落。

只可惜王立庵早在1926年就已经离世,毛主席得知后伤感不已,然后毛主席又派人打听王立庵后人的消息,结果却一无所获。

其实王立庵有一个儿子叫做王人路,他曾是毛主席的好朋友,只是王人路在1948年的时候不幸因脑出血去世。

王人路临终前给妻子吴启瑞留下遗言,他告诉妻子父亲与毛主席有着很深的交情,他日如果遇到困难了可以去找毛主席。



吴启瑞并没有见过毛主席,不过她曾多次在公公以及丈夫的口中听过毛主席的事情,心中充满了对毛主席的敬佩之情。

王人路与吴启瑞育有8个孩子,平日里吴启瑞还经常用毛主席的故事教育孩子,然而就在丈夫离世之后,吴启瑞的生活也过得十分艰苦。

眼看家里快揭不开锅了,孩子们想起了父亲临终时的遗言,他们都希望母亲能够写一封信给毛主席,希望毛主席能够伸出援手。

一开始吴启瑞还觉得不太好,孩子们觉得当年爷爷曾经帮助过毛主席,他必然不会忘记这份恩情。

吴启瑞则告诉孩子们,现在国家刚刚解放,毛主席肩上的担子还很沉重,这个时候打扰毛主席不是很合适。



可是吴启瑞架不住孩子们的劝说,最终还是写了一封信给毛主席,她先是向毛主席表达了歉意,然后就说明了自己家中的情况。

吴启瑞写完信之后还提醒孩子们,无论结果是怎么样,都要理解和尊重毛主席的决定,而且千万不能和别人提起此事。

信件寄出去之后,吴启瑞也没有抱太大希望,毕竟毛主席每天要处理的事情很多,不一定有时间看自己的信。

不曾想毛主席收到信后很快就给了答复,毛主席对吴启瑞的情况表示理解,并同意让她其中三个孩子加入苏南干部子弟班。

同时毛主席还表达了对吴启瑞的赞扬,认为她带着那么多孩子并不容易,是一个坚强的母亲。



吴启瑞收到信后感动得热泪盈眶,毛主席与她素未谋面,却愿意为她这样一个普通的小学老师排忧解难,吴启瑞对毛主席的敬佩和感激溢于言表。

孩子们得知这个消息后同样十分激动,很快吴启瑞就带着信件找到了陈丕显求助。

得知是毛主席的指示,当地政府十分重视对吴启瑞的帮助,不久之后吴启瑞孩子的入学问题就得到了解决。

此外,吴启瑞的家庭情况还能够得到当地政府的帮助,一切都安排好之后,吴启瑞的困境也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吴启瑞自然不会忘记毛主席的恩情,于是她再次写了一封信给毛主席,信中充满了对毛主席的感激。

毛主席之所以会如此帮助吴启瑞,主要还是源于当初王立庵对他的帮助。



毛主席与王立庵的交情

1910年,毛主席离开家乡踏上了求学之路,此前他的父亲并不支持他出外求学,不过毛主席还是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在毛主席离开韶山的时候,曾经留下了一句豪言壮语“学不成名誓不还”,然后他就来到了湖南长沙求学。

在这里毛主席学到了很多的知识,视野和见闻也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渐渐地毛主席也接触到了进步的革命思想。

随后毛主席就将求学与救国相结合,在兼顾两者的情况下学习有用的知识,这样一来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偏科。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