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被捕入狱,好友章士钊出庭辩护,没想到法庭却出现滑稽一幕

分享至

当时中国正是风雨如晦、灾难深重,陈独秀身在其中,发出这样的呐喊。只是叫人没有料到的是,这些话后来都被陈独秀“不幸命中”了。

他曾在1913年、1919年、1921年、1922年,四度入狱,四次出狱,真的是“出了研究室就入监狱,出了监狱就入研究室”。

但到1932年第五次被捕的时候,陈独秀就没有以往那么轻轻松松地重获自由了。



图/陈独秀影视形象

1932年10月,其实陈独秀已经不是共产党党员,他在1927年7月被以“犯右倾投降注意错误”而停职,又在1929年11月被正式开除了党籍。

但即便是已经在党内不担任任何职务,甚至因为组织“托派”而被当作共产党的内部矛盾,却还是被上海市公安局逮捕了。

当时有人认为这是国民党的“苦肉计”,希望以此让陈独秀屈服,为“党国”效劳,但陈独秀不理会这些“闲言碎语”,他只是把这次被捕,当作一次再普通不过的“家常便饭”。

所以,在从上海被押解到南京的列车上,在满是钢盔、铁枪和刺刀的车厢里,陈独秀酣然入梦,直到凌晨列车到站,才在梦中被押解员狠狠叫醒。



他从没有把自己当作囚犯,也没有因为囚犯的身份而自卑,所以在到南京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写信给南京当局,要求添置衣物和棉被,因为他身体多病,被捕时没来得及带任何保暖衣物。

不仅如此,因为陈独秀的名人身份,当时请求入狱采访的新闻记者,如“过江之鲫”,络绎不绝;还有不少人,单纯是因为仰慕陈独秀的书法,而请求入狱采访,希望陈独秀“赐字”。

而陈独秀对这些来访者,也并不是都拒绝。当许多军政部的青年,手持笔墨和几寸长的小纸条,围着陈独秀,向他“索书”纪念的时候,陈独秀就在监狱中,挥毫落纸:“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他应接不暇,直到将墨水写完,才算是解了围。不仅是他龙飞凤舞、刚柔并济的书法,令青年军人们得者喜、失者憾,这些东方哲人的忧国胸怀、威武不屈的勇夫气质,更是令人惊叹,丝毫没有低眉顺眼的囚徒形象,有的只是气吞山河的魂魄。

虽然在监狱,但陈独秀非常受到尊敬,不仅是看押的士兵,所有人都对他另眼相看。



图/陈独秀书法

而在监狱外,同样十分“热闹”。

1932年10月陈独秀被国民党羁押的消息传出后,正如之前四次一样,再度引起各方的呼吁和营救。这次营救的舆论,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次。这是一次社会各界的大营救。

先是国民党内部。翁文灏、胡适及南京政府外交部长罗文干纷纷致电蒋介石,请求将陈独秀一案交给司法审判,不要交给军事法庭。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对陈独秀的一种特殊“保护”。

还有是学术界。上海学术界领袖蔡元培、杨杏佛、柳亚子、林语堂等,在上海《申报》公开发表文章,请求蒋介石“矜怜耆旧,爱惜人才”,放了陈独秀,如此一来,“学术幸甚,文化幸甚”......

此外还有国际界。陈独秀被捕当月,杜威、罗素、爱因斯坦等国际知名人士,纷纷致电蒋介石,营救陈独秀,在国际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图/陈独秀

对此,蒋介石的态度是起起伏伏的。一开始,有不少人要求“清算陈独秀”,因为他曾经是“赤匪的始作俑者”,应该正法,而没有任何活命的可能。

但是,后来蒋介石还是妥协了,迫于国内学术界,尤其是国际界的压力,考虑到之前几次陈独秀被捕后“热闹”的情形,他在11月24日致电南京:

“陈等所犯之罪,系危害民国之生存,国家法律对于此种罪行,早在法律上有明白的规定,为维持司法独立尊严计,应交法院公开审判。”

如此一来,他才终于放弃了组织军事特别法庭的念头,改由法院公开审理。这给了陈独秀本人极大的生存空间,也给了外界营救人士极大的希望。



图/陈独秀在狱中,影视形象

先是陈独秀的北大学生傅斯年,于1932年10月30日在报纸上发文声援,称颂陈独秀是中国革命史上“光焰万丈的大彗星”。

而后是宋庆龄,他在10月31日从上海到南京,又乘飞机到武汉,为陈独秀的案子,想访问蒋介石夫妇。

还有蔡元培、胡适等人,纷纷向陈独秀推荐辩护律师。尤其是陈独秀“五四”以前的好友,民国大律师章士钊,还自告奋勇,请求义务为他辩护。

这么多人要帮助陈独秀,但没想到陈独秀却特立独行。当记者问他聘请律师一事时,他说自己没钱请,而且他始终认为自己的案子,不需要请律师。

“行无愧怍心常坦,身处艰难气若虹”,他坚信自己能为自己开脱,请不起律师,也用不着律师。

但即便是这样,深知陈独秀倔强秉性的章士钊,还是去了南京,主动卷进了这个政治漩涡。



图/章士钊

说起陈独秀和章士钊,他们其实是政治上的老搭档了。1903年《苏报》案发,他们一起迎难而上,创办了《苏报》第二的《国民日报》。期间,他们同进同出,同吃同住,日促膝谈,意气风发。

后来1914年在日本,陈独秀又帮助章士钊创办《甲寅》。只不过,后来由于政见相左,在章士钊当了段祺瑞政府的教育总长和司法总长后,两人分道扬镳,不谈政治。

1926年“三一八”惨案震惊全国,陈独秀气愤之余,致信章士钊,表示要跟他绝交。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