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一生究竟都做了什么?历史上谋臣那么多,为何只有他能称谋圣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公元前202年,随着刘邦正式登基称帝,汉朝正式奠基,历史从此步入崭新的篇章。



而在当年五月,刘邦在洛阳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庆功宴会。那一天,刘邦和功臣们畅饮美酒,陶醉在他们取得的胜利中。自从沛县起兵之初,刘邦经历了太多的波折和战争,见证了无数的牺牲和悲壮,直到这一刻,战争终于完全结束,天下恢复了和平。

这时刻,众人都感叹之前的辛劳和牺牲都是值得的。

而就在这次宴会上,刘邦说出了那句传颂千古的名言:“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随着刘邦一语道破,对于汉初那些开国功臣的排名再也没有引起争议。历史上著名的汉初三杰由此浮出水面。在刘邦心中,张良、萧何、韩信这三位功臣可谓是汉朝建立中功绩卓越的开国功臣。从历史的观点来看,刘邦的这一判断也是毫无争议的。

张良、萧何、韩信这三人对于汉朝的建立贡献非常巨大,甚至可以说是至关重要。少了他们其中任何一人,汉朝的建立都是一个未知数。

因此,刘邦的这番言论不仅是对汉朝开国功臣的最终定论,同时也是对这三位英雄贡献的高度肯定。在刘邦说出这番话后,所有人都认为刘邦将来必定会重赏这三人,甚至和他们共同掌握皇权也并非不可能。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在这次宴会举行的同时,作为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逐渐退出了众人的视线。在汉朝开国之前,张良是个故事多多的人物,早早就投效刘邦。然而,随着汉朝的开国,张良却完全淡出了政治舞台。

汉朝建立后,张良仿佛一夜之间就放弃了所有权力,从此退出朝堂。尽管在汉朝建立后的十六年里,张良还活着,但在这段时间里,他基本上没有再参与朝政的任何事务。无论刘邦和异姓诸王之间如何争斗,张良都没有再插手过半点。

唯一的例外是后来刘邦有意废太子。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张良也不愿意介入。他最多只是勉强给吕后出了个主意,建议吕后请求商山四皓的帮助。但除了提出建议之外,张良仍然没有采取任何其他行动。



那么,为何在汉朝建立后,张良会在最初的时候选择退隐呢?历史上谋士众多,为何只有提前隐退的张良被后人尊称为“谋圣”呢?张良的人生经历究竟如何?他的早期隐退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在汉朝建国的过程中,张良都参与了哪些活动?而在汉朝建立后,隐退的张良又有何作为呢?

为了搞清楚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从张良个人的经历开始说起。

许多人最初对张良的了解可能都始于他年轻时的一个小故事:当年张良的家族原本是韩国的贵族。然而,随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他们家逐渐没落。于是,家境一落千丈的张良流落到了山东地区。



后来的一次,张良经过一座桥时,遇到了一个老人,老人的鞋子掉了。张良出于善意,主动帮老人捡起了鞋子。然而,老人并不感激,反而将鞋子扔掉。尽管如此,张良并未计较,再次为老人捡拾鞋子,而老人依旧扔掉。

这样的情景反复发生几次后,老人终于看到了张良的真心,于是给了他一套书,名为《黄石天书》,又称《太公兵法》,据说是姜子牙当年所著。正是通过这套书,张良后来学到了许多谋略,因而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谋士“谋圣”。

这个故事因为太过有名,许多人在小学时应该已经听过。因此,很多人在过桥时总会留意周围是否有老人没有穿鞋,希望也能有机会得到一本《黄石天书》。



这个故事确实在《史记》中有明确记载,因此可信度应该是毋庸置疑的。然而,也正因如此,后人很容易对张良产生一个误解:似乎张良在很小的时候,秦始皇就已经统一了天下。而张良之后能够成为一代谋士,也似乎都依赖于那卷《黄石天书》的功劳。

这其实是一个误解。

尽管史书上没有详细记载张良的出生年份,但根据《史记》的记载,张良的父亲在公元前250年去世。因此,张良的出生时间肯定要早于这个时间。这也意味着,张良和刘邦、秦始皇其实是同一代人,甚至有可能比这两位皇帝年龄稍长一些!



因此,如果历史上真的有张良捡鞋的故事,那么在那个时候,张良应该已经是三十多岁的年纪,根本不是什么孩子。

此外,仅靠一套书就能豁然开朗,这显然有些过于神奇。如果《黄石天书》真的如此神奇,那么姜子牙的后代早就应该涌现出许多谋士了。然而事实上,姜子牙的后代,在战国初期就连自家的封地都未能保住,早早被下位的田氏家族篡夺了。

因此,后来的史学家认为,张良之所以善于谋略,可能并非源于《黄石天书》,而更有可能是他们家传承的家学。



在正史中,关于张良家世的记录极为有限。唯一在《史记》中有所记载的是,张良的爷爷叫张开地,父亲叫张平。据记载,张家父子曾经在韩国侍奉了五位韩王,并在此期间担任过韩国的相国。然而,后人对这段记载有两种不同的解读。一种观点认为,张家父子可能先后侍奉了五位韩王,并在此过程中出任过韩国的相国。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张家父子一直在担任韩国的相国,并历经了五位韩王的时代。

除了这些有关张良家世的记载外,史书中再也找不到有关张良爷爷和父亲的详细资料。

尽管正史中对张家先祖的记载较为稀缺,但我们可以通过研究战国时期韩国的历史来推测张家先祖的事迹。熟悉战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在战国中期,各国曾相继进行变法。在几乎同一时期,秦国进行了商鞅变法,而韩国也进行了著名的申不害变法。



根据时间推算,申不害去世后,张良的爷爷可能就开始掌握权力了。

无论我们如何理解“五世相韩”这句话,明显地,在韩国的历史上,张良的父亲和爷爷都是最顶尖的大臣。战国时期,韩国这个国家的地理位置相当特殊,位于四战之地。而在申不害进行变法的时候,韩国推崇法家思想,实施所谓的“术治”战略。这里的“术治”指的是国君要善于运用“帝王术”来治理国家。

因此,战国时期的韩国在行事上显得有些独特。很多历史学家认为,韩国制定这种国策的背后可能有张良的爷爷的影响。而长平之战爆发时,根据时间推算,恰巧是张良的父亲掌权的时期。



熟谙战国历史的人都了解,那场长平之战的导火线是秦国侵略韩国,夺取了一块飞地。紧接着,为了陷赵国于水深火热之中,韩国竟然将那块飞地直接送给了赵国,引发了秦、赵两国的交战,最终爆发了长平之战。

许多历史学家都有疑虑,认为真正策划这个毒计的人可能是张良的父亲。即便不是他,以张良的父亲当时的身份,他应该也深度参与了这一历史事件。

有些后世历史学家甚至提出,玩弄谋略这门技能可能确实是张家的传统本领。



不论张良的谋略天赋究竟源自何处,总之,当秦始皇统一天下时,张良已经接近三十岁。在秦国灭六国的战争中,张良成为了毫无疑问的亡国贵族。因此,张良对秦始皇怀有极大的仇恨,甚至变卖家产,企图找机会刺杀秦始皇。

后来,在秦始皇第三次出巡的过程中,张良联合一位大力士,在秦始皇必经之路设下埋伏,准备用大铁锤砸向秦始皇的车驾。可惜的是,计划失败了。幸好,张良聪明机智,提前逃脱,总算是没有被捕获。

若是当时张良被逮捕,恐怕后来的谋圣传奇也就无从谈起了。



就这样,在那次刺杀未遂之后,过了九年,秦始皇终于去世了。按照时间推算,此时的张良已经年过四十。

在漫长的人生旅程中,张良忍辱负重,只为了实现对仇敌的复仇。从张良的角度来看,秦始皇无疑是一个暴君。如果没有秦始皇,张良本可以过上逍遥自在的韩国贵族生活,毫无国仇家恨。然而,由于秦始皇统一天下,导致张良二十多岁时,他的国家被灭。在接下来的二十年里,张良一直深陷于这份深仇大恨之中。

被这样的国仇所折磨,整整二十年!我们可以设身处地地去想象,这样的张良到底有多么痛苦。正因为如此,秦始皇去世的消息传来后,得知此事的张良开始更加积极地投身于反秦的活动。



那时的张良将最后的一点家产全部清空,换得一百多人的追随。与此同时,其他六国的王国贵族以及对秦朝高压统治极度不满的平民也开始准备起义反抗。

因此,在秦始皇去世一年多之后,陈胜在大泽乡发动了一场起义,成为秦朝倒塌的开端。

大泽乡起义爆发后,短短一个多月内,起义浪潮席卷了昔日的六国故土。几乎在同一时间,人们开始不约而同地起兵反抗。张良在此时已经提前招募了一百人,也投身于起义之中。

然而,随着张良的参与,他面临两个至关重要的任务,不得不去完成。



首要任务是迅速占领更多领土,这个目标相对容易理解。在当时,所有起兵的人都追求快速扩张,否则很容易被秦朝或其他势力击败。

第二个任务则是寻找韩国王室的后代,这是因为张良的家族一直是大臣而非王族。根据当时的观念,张良参与起义后自然需要找到韩国王室的后代,这样才能算是真正匡扶正义。

然而,张良很快发现自己难以完成这两个任务。

在领兵作战方面,张良实际上并不是特别擅长。尽管张良本人在谋略上无人能敌,但谋略和真正的领兵作战有着明显的区别。因此,尽管张良手下有一百多人,但想要带领这支队伍快速占领领土,开疆拓土,却非常困难。



张良作为谋士,显然并非出色的领导者。谋士这个角色犹如游戏中的辅助,虽然在关键时刻能提供指挥,但单靠辅助不足以在战斗中取胜。谋士需要有优秀的领导者来配合,实施战略并带领团队获得胜利。

对于寻找韩国王室的后代这个任务,实际上并不现实。在秦始皇灭掉韩国后,最初对待韩国贵族还相对宽容。然而,韩国贵族后来却发动了叛乱,给秦国造成了巨大损失。因此,秦始皇最终下令处死了原本已经被安置好的韩王以及大批韩国贵族。那些侥幸幸存的韩国贵族也被流放到各地。

在这种混乱的时局下,对于张良而言,寻找韩国王室的后代变得非常不切实际。



正在这个关键时刻,那场引起巨大反响的农民起义也遭受了严重的打击。最初率先发动起义的陈胜和吴广等人相继被击毙。随后,起义军内部分裂成多个派系,力量迅速减弱。如果不是当时秦朝高层内部的赵高和李斯为了争夺权力而互相厮杀,导致秦朝对农民军的压制力量大幅减弱,那么秦朝很可能会成功镇压所有的起义活动。

正因为这些原因,当时的张良不仅找不到韩国王室的后代,也无法独立建立一方势力。与此同时,起义军的主帅陈胜和吴广也相继被消除。因此,接下来,张良带着自己麾下的小部队,前往南方,投奔了楚国的景驹。

景驹是地地道道的楚国人,战国时期楚国有着屈景昭三大家族,景家就是其中之一。因此,在楚国,景家拥有强大的影响力。陈胜之死后,一部分人推选景驹为新的起义军领袖。



随后,在前往南方投奔景驹的途中,张良与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相遇了——那个人就是刘邦。

值得注意的是,在张良与刘邦相遇的时候,刘邦的处境并不是太好。众所周知,刘邦当年是在沛县起兵,然后逐渐壮大。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刘邦的扩张并不是一帆风顺。沛县起兵后,刘邦一度取得了丰邑的胜利。但在任命降将雍齿守卫丰邑后,当刘邦继续向外扩张时,雍齿却突然变节投靠了别人。

这次迫使刘邦遭受了极大的损失。之前夺取的所有地盘几乎全部丧失,不得不被迫撤回沛县。



在张良与刘邦相遇之前,刘邦陷入了艰难境地,经历了一场兵败,损失极为严重。此时,刘邦的计划是带领麾下军队投奔楚国的景驹,寻求新的出路。

然而,张良的出现为刘邦带来了新的希望。张良将自己手下的军队借给了刘邦。因此,在接下来的行动中,刘邦得以重新组织力量,夺回丰邑,收复之前失去的地盘,重新稳固立足之地。这次相遇也让张良认可了刘邦作为领袖的潜质。从那时起,张良选择放弃投奔景驹,而是直接加入了刘邦的阵营。

需要注意的是,张良的投奔并非仅仅是作为一个雇员加入,更像是作为带着一部分资本进入新组织。如果没有张良的加盟,刘邦很可能早已陷入崩溃。因此,对于刘邦而言,张良更像是创业初期就加盟的主要合作伙伴。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到一个小问题,如果以现代企业经营为比喻,大致相当于在刘邦创业初期最为艰难的时刻,张良以投资人的身份带着人才主动加入,成为了初始股东。然而,随着刘邦的事业稍有起色,张良选择了退出。

这并非是因为张良目光短浅,而是因为在这个时候,项羽的叔叔项梁,当时起义军内最强大的割据势力首领,找到了一个人。这个人名叫韩成,是地地道道的韩国后裔。

因此,对于当时的张良而言,他面临着一个两难的选择:是继续跟随刘邦,还是去支持那位韩成?当时张良的想法我们无法得知,但我们知道,最终张良做出了决定,从刘邦这里退出,将退出的资本转投支持韩成复国。



如果刘邦是一位庸碌无能的君主,或许会选择在听到张良的退股提议时立刻处死他,并吞并他的全部部下。然而,刘邦表现得相当聪明,他做出了更为明智的选择,选择争取人心。

面对张良表达的退股意愿,刘邦不仅同意了他的申请,还赋予了他更多的军队。同时,刘邦表示愿意帮助韩成复国,愿意与对方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张良也感受到了刘邦的善意,因此双方选择了暂时分道扬镳,刘邦继续打仗,而张良则投向了韩成。

接下来,刘邦挺进咸阳的情节展开。随着陈胜吴广的起义军战败,秦国高层陷入内斗。在前线对抗起义的秦军主力开始主动打压那些六国的亡国贵族,随后双方在巨鹿地区齐聚,展开了著名的巨鹿之战。而在前线对峙的时候,刘邦率领军队走另一条路线,成功实施了对关中的闪击。



在刘邦闪击关中的途中,他经过了韩成的领地。一到达韩成的地盘周围,刘邦才了解到,张良在这段时间里过得并不如意。由于张良本是一名谋士,缺乏战争经验,回到韩成这里后,并未在建立根据地方面取得太多进展,处于一种游击状态。

于是,刘邦顺水推舟,帮助韩成夺取了一片根据地。然而,作为回报,刘邦提出了一个要求,希望张良能够重新加入他的团队。对于这个请求,韩成方面自然不会拒绝。在这种情况下,出动一些大臣帮助他人,就能换得一片根据地,对于任何人都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然而,韩成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自那时起,他再也没有见到过张良。



接着,张良一直随着刘邦一起前往咸阳。张良的智谋出色,再加上当时秦军主力都已调往前线,关中地区相对空虚。因此,刘邦几乎毫不费力就迅速推进到了咸阳,最终迫使秦王子婴开城投降。

公元前207年十月,子婴开城投降,秦朝正式灭亡。

与此同时,随着秦朝的覆灭,刘邦和项羽之间的楚汉之争拉开帷幕。

由于楚汉战争情节繁多,且中国人熟知其中的绝大多数剧情,我们将直接跳过大部分剧情,专注讨论张良在这一时期的角色。



刘邦一度在咸阳时陷入一阵迷茫。虽然有一群谏言者纷纷劝说,但都未见成效。直到张良亲自前来劝说,刘邦才得以清醒,进而制定了著名的“约法三章”。

咸阳入主后,故事转向了鸿门宴的经典场景。由于刘邦率先占领咸阳,而项羽在巨鹿地区与秦军主力激战,因此刘邦被指责趁机窃取胜利果实。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