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和鲁迅到底是不是亲戚?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亲自揭开谜底

分享至

前言

谈到中国革命,大家总能想到无数奉献终生的先烈。

为了让祖国更加强大,让国人免遭欺凌,无数志士仁人睁开眼睛光看世界,希望能够找出救亡图存的道路。

在无数次的尝试后,中国学子决定走出另外一条道路,以文救国。他们之中最为著名的便是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一批文人。

他们以笔为刀,向世人揭露出这黑暗的世界。当时正值青春年华的周恩来也参与到历史的洪流中,而他对鲁迅也是推崇至极。

虽然周恩来与鲁迅并没有见过面,但对于鲁迅的事迹,周恩来却是如数家珍。



正是因为有鲁迅、李大钊、胡适等一众文学大家为国献策,为民发声,中国的民众才能够觉醒,中国的革命洪流才得以势不可挡。

同为周姓的两人,又都是南方人,这不免让人会好奇,周恩来与鲁迅到底有没有亲戚关系。

建国后,身为当事人之一的周恩来亲自揭开了谜底,为众人解了惑。

年少有成,投身革命

1898年3月5日,在江苏淮安的一处高墙大院内,诞生了一名男婴,他便是日后中国革命的领导者之一,周恩来。

周恩来出身世家,自己的父亲便是清代的文人,在官场中最高时为正六品官员。

当时正值甲午海战中国战败签订了《马关条约》,台湾被迫割让给日本,中国台湾的抗日战争已经爆发。



福建沿海等地,也因为日本侵略者对内地的屡屡袭扰民不聊生,无数的沿海人民被迫进入内地谋取生存。

但当时的清政府内忧为患,国库空虚,为了筹措出赔偿给列强的白银,清政府大肆搜刮民脂民膏,无数赋税让中国人民更加难以生存。

此时的周恩来却是一位孩童,作为家中的长子,全家的期望都寄托在他的身上。

父亲周劭纲为他取名为恩来,恩德与未来,是一个十分好听的名字。

但在周恩来尚未满岁时,他便过继到了叔叔名下,两个月后叔叔过世,他又由陈氏抚养。

作为大户人家的媳妇,陈氏虽目不识丁,却也知道读书的重要性。在陈氏的严厉督促下,周恩来的成绩十分优异。

但好景不长,在周恩来不到十岁时,陈氏也因为身体患病而与世长辞。



作为家中长子,他成为了家中的顶梁柱,为陈氏举行葬礼。

在处理完家中琐事后,为了生活下去,周恩来只能带着弟弟妹妹前往淮安,去家族中寻求生路。

动荡的童年生活,在他十二岁这年暂时停下了,当时他的伯父在东北政府机构任职。

出于对周恩来的喜爱,对方让他北上东北,给他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生活。

周恩来随即前往东北,但令他自己也没有想到,这一次的决定竟然改变了自己的一生。

来到自己伯父的家中,年仅十二岁的周恩来,因为经历了太多的是非,他表现出同龄人中没有刚毅与沧桑。

在随后的学习中,他受到的教育不再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封建教育,而是西方开放的思想与先进的知识。

当时很多国人在探索救亡图存的过程中,意识到知识的重要。

不论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还是创建北京大学的戊戌变法,对西方知识的学习已经成为中国学校的另一个教学点。

因此,无数的洋老师开始进入中国课堂,教授先进的思想与知识。

周恩来在沈阳学习的两年,是他的革命启蒙的开端,他在这个学堂看到了两种思想的激烈对撞。

这也让周恩来开始遍阅中外图书,在书中他学习了更多的知识,也见识到更多的思想与文化。

随后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被袁世凯窃取,袁世凯作为列强选出的“代言人”,与列强签订了《二十一条》。



袁世凯

如此丧权辱国的条约签订,全国人民十分愤慨,周恩来作为先进知识分子的代表,随即撰写文章,声讨袁世凯。

这一时期,周恩来正在南开大学读书,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