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作义嫡系35军有怎样的战斗力?看抗战初期一场步兵对骑兵的战斗

分享至

内蒙古腹地,归绥(呼和浩特)到山西右玉之间有一座县城,这座县城非常特殊,它并不是老百姓自然迁徙而成,而是由军营而来,其历史可以追溯到秦,从16世纪的明朝开始,这里成了山西人“走西口”的重要落脚点,清朝时,由于大清帝国疆域扩展到了外蒙古,这里就成了内地,地位也降格成了只有20户人家的交通驿站,到了民国,由于外蒙古的日益不稳,这个地点的战略地位又凸显起来,被升级为县,取名和林格尔。



初春时节,内蒙古高原从寒冬中初醒,到处呈现油油的绿色,草原上浮着淡淡的草香,相比内地偏高的气温,这里非常清凉,原野上丰富的氧气让人心旷神怡,沉寂了一个冬天的草原到处都洋溢着春天的美丽。

年轻的汉子们会在姑娘们面前显示他们疾风一样的马术;姑娘们则会穿上各式各样漂亮的蒙古袍,向心仪的汉子们展示右上襟扣子挂着的她们亲手绣制的漂亮“哈布特格”,但是,1938年的春天,这一切都被草原上的枪炮声驱散了。

4月28日上午大约9时,和林格尔县厚实的西城门被“吱哑哑”地打开了,一队着灰军装戴灰布军帽,脚上穿着一种被称作“懒汉鞋”的黑色布鞋的队伍鱼贯而出,他们呈一列纵队向西南方向急进,当最后一名军人出了城门,最前面的军人已经顺着地形较低的洼道跑出了1公里。

这是一支不到300人的晋军部队,编制是一个营,他们在黄绿色草原上就像一条灰线向前运动。

这个营的战士们看起来都是身经百战的老战士,他们全部操枪在手,沿着低洼地向前运动,他们身体很强壮,动作非常灵活,这说明他们的营养和训练都不错,他们的装备很精良,有200多支六五式步枪(晋造仿三八式),近30挺晋造汤姆逊冲锋枪和9挺捷克式ZB26轻机枪,其火力已经超过了同单位的中央军。

在队伍中段,有一名35岁左右中等身高的军官在队伍前后来回地跑,他领子上佩着刺绣的少校军衔,腰间佩着一支手枪,从皮套上露出的枪柄看,是一支被北方军队称作“枪牌撸子”的勃朗宁M1900,手上提着一支日造三八式,他看起来有些瘦,但是从敞开的军装和衬衣领子下能看到两片今天泰拳运动员一样硬的胸大肌,这是一种具有强爆发力的肌肉,说明他有着旺盛的精力和灵活的身手,他名叫张进修,就是这支部队的最高长官。



张进修是山东掖县人,他毕业于太原北方军官学校,这是阎锡山为培养晋军骨干而专门建立的学校。张进修从一名士兵进入学校学习,之后参加了晋绥军几乎所有的战役,从少尉一路以军功升迁,此时担任晋军精锐的第35军第73师211旅第421团1营营长。

这支队伍出和林格尔县前,在县城西面的枪声已经隐约响了近4个小时,此时随着队伍向前急速的运动,传入战士们耳中的枪声也越来越大,但是他们丝毫没有受到枪声的影响,他们一路疾驰,穿过了3,4个村庄,翻过了几座小丘陵,大约2个小时后,他们已经跑出了18公里,这时有零星子弹从队伍头上呼啸着越过,这意味着他们距离战场只有2公里了,张进修向前面跑去,两名卫兵和一名通讯员紧紧跟着他。

2-3分钟后,张进修来到了队伍的前头,对队伍最前面的一名身材高大的上尉说:“王纯刚,让队伍停一下。”

王纯刚是1连连长,他手上提着一支晋造汤姆逊,腰上挎着一支晋造十七式0.45英寸盒子枪,这是德国造驳壳枪的改进型,子弹能和汤姆逊冲锋枪通用。王纯刚的性格就像他的名字一样刚烈,他打仗很勇敢,就是有些粗,现在1连是走在全营3个连的最前面,此时他走在1连的最前面,见张进修上来喊停,他大着嗓门问:“营长,怎么啦?”

张进修说:“看看前面的地形。”

王纯刚下达了原地待命的命令。

1连停下了脚步,后面的2连和3连依次停了下来,这些久经沙场的战士都有经验,距离越远,子弹飞得越高,因此他们并不害怕。

张进修见前方10多米远有一个土堆,土堆高出地面3米左右,他对王纯刚说:“跟我来。”说着,快步过去爬上土堆,王纯刚紧挨着他上了土堆。



张进修趴在土堆上,感觉耳边的子弹啸叫声大了起来,他从皮盒中掏出望远镜,将望远镜贴着土堆向四周观看,前方是一眼望不到尽头的平地,南北两边隐隐有山脉。根据经验,张进修目测两边山脉距离在50公里左右,也说明前方平地的宽度有50公里。

张进修将望远镜对准了正前方2公里外的一片树林,这片树林呈东南到西北走向,林中有房屋时隐时现,估计有两百多户人家,那里正响着激烈的枪声,应该就是厂圪洞村了。从张进修和王纯刚所在的小土堆到厂圪洞村之间一马平川,除了低矮的草地,没有树木。

张进修把望远镜递给王纯刚,王纯刚接过去看了一会儿,一手举着望远镜,一手指着前方说:“那儿就是厂圪洞村了。”张进修对他说:“你看见村前那个大土墩吗,下面是一个洼地,我们就到土墩下面集结,然后再进村。”

“看见了,我们就沿着这条线走,这样就不怕流弹了。”

张进修说:“行动吧。”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