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向“融”起势再奔腾——厦门市集美区两岸融合发展工作纪实

0
分享至

■编者按

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出台后,福建省出台实施意见,提出要围绕打造两岸社会融合、经济融合、同胞情感融合三个示范样板和构建福建全域融合新格局推进工作。今年是杏林台商投资区成立35周年,这块位于厦门集美的蓬勃沃土正以经济融合为支点,带动情感融合、社会融合、全域融合先行先试,助力集美区融入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

中国商报(记者钟瑜颜祥子)1989年5月20日,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杏林台商投资区(以下简称投资区),开启了两岸经济交流融合的新篇章。1992年12月,国务院又批复设立集美台商投资区。一批批台商纷至沓来,乡野之郊变成厂房林立的投资沃土;一批批台企凭倚拼搏之功,从无到有、由弱变强;一批批台胞因商而来,在此大展拳脚、立业筑梦,促进两岸各领域交流融合……

35年后的今天,逾1300家台企深耕集美,实现高质量发展;近2000名台胞常住集美,视集美为“第二故乡”。由经济融合荡开的情感融合、社会融合、全域融合的涟漪,在集美形成大气恢弘的潮涌。集美区不仅成为大陆台商集中活跃的城区,更是台青创业的宝地、台胞幸福生活的家园、两岸融合发展最为前沿的地带。



杏林台商投资区航拍图。(图片由林志杰提供)

历史浪潮中,台企融入大陆市场扎根生长

集美区日东公园的台商之家有座台商创业馆,里面展陈了很多泛黄物件、黑白照片,一页页台企创业故事随风翻过,史书的油墨间,是集美现代工业的蓬勃律动。

回首当年,杏林台商投资区设立仅6天,便迎来了首家落户的台企——厦门正新橡胶工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正新公司)。它带着先进的管理理念与轮胎研发技术,意气风发地扎根大陆土壤。“这些年,正新公司置身于产业链发展中,先后推出9000多种轮胎,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正新公司董事长陈秀雄说。得益于良好的发展环境,正新公司做优做强,产品品质成为其闯荡世界的通行证。目前,正新公司已在全球设立17座生产基地,产品行销200多个国家及地区,年销售额超百亿元,成为我国轮胎行业领军企业。

产业链上的异军突起,势必带来连锁效应。1990年,正新公司的快速发展吸引了上游轮胎气门嘴制造商、台企——厦门厦晖橡胶金属工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厦晖公司)落地。随着轮胎制造产业壮大,厦晖公司也从半手工半机械化转向人工智能化,将气门嘴做成技术密集型产品,成为著名轮胎品牌供应商,年产值超6亿元。

投资区欣欣向荣的风吹过海峡,吸引台湾三阳集团踌躇满志地布局集美。1992年,其与厦门国有资产投资公司共设厦杏摩托车厂,后经股权变更成立厦门厦杏摩托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厦杏摩托)。该公司也引来了18家摩托配套台企如全兴工业、士林电机等来集美投资,在完善摩托配套的同时,也为集美机械装备产业发展奠基。

如今,这家企业产品销往106个国家和地区。面对激增的订单与产品研发升级的需要,厦杏摩托在投资区完成新一轮11亿元的扩产。“集美的安商氛围筑就企业敢于扎根壮大的根基。机械装备产业链展现强盛之态,多种零部件实现产地自足,人才团队培育成型,深耕集美扩大发展并将这里作为亚太研发中心是我们坚定的选择。”新上任的总经理陈建生对公司未来充满信心,他表示,新厂房满产后年产能将达到50万台,研发上将承接三阳集团先进的铝电池研发技术,为产品注入绿色动能。未来,厦杏摩托将紧抓国内下沉市场的广阔机遇,拓展出更多可能。

这些台企及产业链的发展是台商投资区与厦门经济特区共振下的产物。当地政府以开放胸怀,探索开发建设模式和招商引资模式,在对台政策上先行先试,鼓励企业自主研发创新,以高效的服务速度、向优的营商环境,护航企业落地与扩产。

在沃土孕育下,台企“雨林”茂密茁壮。路达工业、春保钨钢、富全钢铁、新凯复材等一批台企迈开稳健步伐,与集美工业经济发展相生相长。先进生产技术、管理经验导入集美,不仅提高了企业高管的素质与水平,建立起现代化工业体系,也让卫浴、新材料、机械装备等多条先进制造业产业链在集美延伸铸强,如今的投资区内,规上台企数量达到102家,年产值占全区规上工业产值1/3。

在经济不断融合的过程中,台企也将投资触角伸向全国,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走向世界市场。

步入新时代,台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集美区两岸经贸合作已走过35年,当前形势下,如何深化合作实现新发展?我国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新三样”是外贸新亮点,新质生产力正成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驱动力。集美区科技创新动能强劲,现代化产业体系渐次完善,今年4月还出台了《厦门市集美区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暂行)》,通过优化产业环境与政策支持,让台企更快融入新型工业化,搭上高质量发展的快车。

“随着理想、小鹏等多个国产新能源汽车企业技术的成熟和新能源市场扩大,我们的车载显示产品订单明显增加。”深耕触控面板研发制造的宸展光电厦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宸展光电)厂长杨君威表示,当前,公司97%产品出口欧美市场,国内市场占比渐增。过去十几年来,宸展光电在集美光速成长,最初扎根集美北部工业区、依托研发技术成为服务苹果公司的“面板王”,于2018年入驻投资区,并于2020年在深交所上市。物联网浪潮下,公司智能显示设备的业务场景已覆盖吃穿住行各领域,如今公司正朝着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以面板为载体实现更高效率智能交互,让后端的数字场景催生出新质生产力。

生产力变革也让传统产业在转型中探寻到智能制造的方向,而这恰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着力点。

来到投资区27年的富全钢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富全钢铁)总经理詹淑芳说:“钢铁切割、加工行业处于产业链中游。我们专注提升全过程服务效率以提高竞争力。由于现有软件无法精准满足客户快速交货的需求,我们与集美的高校合作打造人工智能系统,高效计算出切割方案。”目前该系统已升级至2.0版。企业产能跃升,仅70人的工厂产值将近3亿元……这是詹淑芳来到厦门从父亲手上接棒企业第19年完成的飞跃。

“智造”的繁花也在厦门建霖健康家居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建霖公司)盛开。2002年来集美设厂的建霖公司早早布局打造“黑灯工厂”,从卫浴产品生产者蝶变为拥有厨卫、净水、宜居空气、健康照护、先进智造五大产业链的健康家居行业领跑者,成为年销售额超40亿元的上市企业。面向未来,建霖十分看好国内市场的发展,去年年底在集美增资建设的大健康产业园已开工,公司将大力研发智能家居产品。

作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支撑,新材料产业也在集美激荡新气象。来到投资区33年的厦门新凯复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凯复材),深耕碳纤维材料研发应用,从网球拍起步,拓展到自行车架和安全头盔以及航空航天、3C产品、医疗器械等高阶领域。“我们初到大陆时碳纤维材料应用正处萌芽期。公司很快找准定位,基于厦门港口出口优势、自身整合供应链优势,研发的碳纤维网球拍风靡国外市场,成为新材料开发应用先行者。”该公司副董事长张桂林表示,在成为全球高端网球拍最大生产商的基础上,公司逐渐从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以高质量碳纤维技术应用为世界贡献着“中国强度”。

台企在集美顺畅地融入新发展,实现增资扩产、转型升级,离不开集美区政府的引导。这些年来,集美区多部门协同发力,当好台企“引路人”,以联合技术开发、供应链配套、资本投资、创业孵化、产业联盟、税费优惠等方式带动企业发展;当好台企“服务者”,集美区成立全国首个台企上市服务联盟,提供上市“一条龙”服务辅导,还搭建集美卓越创新平台,开设企业领袖班、创二代班、专题班等。多家企业高管、二代接班人对此称赞,认为此举在拓展人脉、开拓视野之余也让企业明确路径,让企业发展的信心更足了。目前,集美共有2家台资上市公司、1家台资新三板企业,204家台资企业进入两岸股交中心“台资板”。

35年来,在政企携手努力下,投资区从传统产业起步,到融入“传统产业与科技产业并举”及“产业升级、科技跨越、现代服务业倍增三大计划”的转型布局,到深化集美产城学人深度融合的进程,再到投身至新型工业化发展大格局,每一步皆是大谋划、大手笔。投资区管委会副主任黄世凤表示,“放眼未来,我们继续服务引导,促进台企与大陆生产体系及市场深度融合,力促台企台胞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路上的积极参与者、重要贡献者和直接受益者。”

情牵两岸心,台青融入城区涌动活力

在投资区发展浪潮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主动选择集美,他们不断刷新认知,在与人文集美的情感链接中,紧跟城区演进的步调,找到就业、创业方向。

记者见到台青、民生银行集美支行行长卢莉莉时,她刚好结束集美区海外联谊会组织的嘉庚纪念馆参观活动。去年年底,民生银行为更好服务台胞,将作为首个来自台湾的支行行长的她从岛内调到台胞台企最为聚集的集美区。

初来乍到,她对集美有着“集众之美,成人之美”的印象。她认为,这里孕育人文之美,建筑呈现中西融合的魅力,而包容融合是集美底色,根植其中的嘉庚精神则为台青就业、创业注入力量;这里彰显成人之美的风范,集美对台青创业成长关怀备至,愿意邀台青共同走访企业、拓展人脉,通过开展创业班加强两岸青年交流,助力青年融入到城区发展中。集美从上至下、从内到外焕发的人情味让她感到格外幸福。她常鼓励台青:“如果你没踏上祖国大陆,你真的不知道自己可以飞多高、飞多远,亲自到这看看吧!”

为了让台青来到大陆飞高望远,集美区凭借深远的战略洞察,打造青年友好型城区与中央活力区,以青年为基础、文化为路径、实现青年价值为目标来推进两岸融合。

厦门市台商协会青委会副主委吴炳璋对此感受颇深:“集美区青年创业氛围浓、政策支持力度大。创业扶持、住房补贴、子女教育等政策,为台青安居乐业提供保障。尤其是好的创业项目能获得5万—30万元补贴,这对台青是莫大鼓舞。青年交流扩大‘朋友圈’,也利于链接资源与商机。”

4月中旬,文化传播、电子商务、两岸研学、乡建乡创、特色餐饮等一批台青双创项目在2024年首批集美区台湾青年创新创业项目评审会上亮相,其中10个项目获得集美区130万元资金扶持。如今,在政策引导下,众多台青借助台湾青年双创基地、两岸乡村振兴合作基地、海峡两岸(厦门)直播电商产业园等平台,了解双创环境、扶持政策及成功经验,并通过参加两岸青年论坛、创新创业大赛、两岸高校合作等活动,从“走进来”看看,转变为“留下来”就业创业、发光发热。

作为另一种就业创业方式的研学,是两岸交流互鉴的载体。在集美区的台湾人才服务中心与厦门(集美)闽台研学旅行基地联动支持下,台青郑孟桓创设了六艺研学工作室。他坦言,“对台湾学生来说,踏上大陆的土地是一次很重要的体验。研学活动让两岸青少年共同生活、游玩、协作,有助于消除隔阂与误解。”他精心设计研学活动,借由中华六艺课程认识中华文化之美,将课程融入当地特色,深入集美学村了解陈嘉庚,在交融中创新思维、生发情感共鸣,促进两岸心灵相通。台青的加入让研学基地焕发出新活力,基地已获评国家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并接待海内外青少年41.45万人次,其中有3.5万人次来自台湾。

在集美,除研学外,闽南古早味的醇香、闽台音乐的旋律、龙舟赛的竞技、影视剧的光影,这些美食文化、潮流文化、传统文化的小切口,无不成为两岸情感交流的大舞台。今年5月25日—26日,集美龙舟池畔将举办第十七届“嘉庚杯”“敬贤杯”海峡两岸龙舟赛暨第九届中国龙舟拔河公开赛,届时会有台湾地区近500人参赛,通过友谊竞技、增进交流,让两岸同胞感受同根同源的中华文化。此外,近年来集美共举办两岸书画作品展、海峡论坛创意涂鸦、两岸龙舟文化节等活动200余场次,两岸青年的思想在各领域交流碰撞,成为情感融合中不可或缺的铺陈。

两岸一家亲,台胞融入社会参与共建

多年的就业创业、生活以及代际传承,使得台胞不断融入集美,体会到“家”的温暖和关怀。

这种温暖来自于便利的惠台服务。2020年成立的集美台胞服务驿站打通惠台政策的“最后一公里”,受到台胞众口交赞:“集美台胞驿站的服务是最全、最快、最好的!”从线上微信群的政策语言通俗转化、答疑解惑,到线下窗口聚焦台胞台企在集美生活、就医、就业、创业及子女就学、企业发展等急难愁盼问题,台胞服务驿站开设了10项“一件事一次办”集成套餐,迄今已服务台胞逾1万人次。

台胞在集美感受到家一般的关怀,也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幸福家园的建设投入更多热情,让闽台亲上加亲。“台胞很感恩在集美享受到的优惠政策,也希望能发挥台湾志工精神回馈集美。2021年,我们组建了海芋志愿服务队。”台胞何惠菁表示。志愿队现在每两周进社区举办活动,陪伴“银发族”制作手工艺品、参与环境整治、开展亲子活动等,活动渐有新意、方式渐次多元,主动参与的社工扩充到100余人。同时,苔芯志愿服务队也写就了两岸友爱互助的佳话,在集美举办绿色环保、公益读书会、城市田园计划等各类服务超百场。

集美区不断健全台胞社会参与体系,让台胞踊跃参与到社会建设中实现自我价值。今年,集美的3位台胞受聘为厦门“台胞河长”,他们在河湖管理部门和检察机关协同开展的河湖生态环境中发挥着应有的作用。此外,集美还通过加强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设立“涉台检察联络室”来服务保障台胞台企合法权益,从而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集成促改革,打造台胞登陆首选之地

投资区成立35载,见证了两岸从经济融合走向情感融合、社会融合的历程,从投资区辐射到集美全区,两岸全域融合的画卷正在集美展开。

集美作为全省唯一的两岸融合发展县域集成改革试点区,集成改革是展现全域融合的一扇具象之窗。这些年来,由局部探索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到全域融合,集美以“五个集成”为构建全域融合新格局提供发力点。

集成力量和资源,让全区上下都成为融合的参与者。集美区打破40余个涉台部门壁垒建立两岸融合发展中心、两岸研学交流中心、两岸青少年发展中心、两岸文旅融合中心、两岸融合发展中心智库等载体;集成政策和措施,让融合之路更有方向。集美区制定“1+7+2”一揽子改革方案,从深化两岸经贸合作、加强对台金融合作、扩大两岸人文交流、维护台胞台企权益、扶持台胞创业就业、增强台胞社会福祉、做强两岸研学品牌等方面进行推动,建立一体部署的工作机制,实现改革进度与效果相统一。

集成服务平台和要素,让两岸交流与项目协作更有动力。集美区成立集美台青创基地联盟、高校产业技术联盟、开发“智慧两岸”线上平台等,集成服务覆盖线上线下;集成项目和任务,让惠台项目举措落到实处。集美区坚持清单化实施、项目化运作,确保涉台工程项目推进落地见实效;集成特色和品牌,让融合领域更为宽广、更具活力。集美区还建立了“政府主导+市场运营”机制,打造最大闽台研学旅行基地、做大台青创基地。

依托投资区发展,集成改革以来,两岸融合被推向全面融合、全域融合的纵深空间。集美区敢于突破创新,取得丰硕成果,台胞生活就业、台企发展创新等经济、文化、社会等融合领域得到更大范围的覆盖,集美正逐渐成为台企台胞登陆的第一家园第一站,为全市、全省乃至更大范围的两岸全域融合探索出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碧水蓝天涌大潮,天高地阔任驰骋。站在投资区成立35年的节点上,远去的涛声不朽,近处的脉搏更为跃动,集美的台企、台胞们从经济融合向情感融合、社会融合深入,从个人的小舟驶向家国的汪洋大海。而集美也聚力续写两岸融合“通、惠、情”新篇章,推动福建省构建两岸全域融合新格局,在更高起点上为福建省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贡献重要力量。(杨艳芳对本文亦有贡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国商报
中国商报
中国商报新媒体
11234文章数 26875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