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选择,都有成本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分享至

提起经济学,你可能会觉得很高大上,离自己十万八千里。

但实际上,下顿饭吃什么?每个月存多少钱?考研还是找工作?无论是柴米油盐,还是工作娱乐,我们的每一次选择,都在无意识中使用着经济学知识。

由于这个名字,可能很多朋友都有一个误解,觉得经济学一定跟钱有关,能指导我们如何去赚钱,但了解后你会发现,它是一种做出经济的决策的思维方式,可以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金钱相关的决策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每一个选择,我们总想找出最优答案,但结果总是不尽人意,甚至非常糟糕。而经济学思维可以让我们做出更优的选择。

作为经济学的专业书籍,书中不可避免地解释了需求、供给、成本等经济学的核心概念。

不过,比起学生们学的经典的经济学教材,这本《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没有复杂的公式、图表,而是使用大量的生活案例去揭示其背后的经济学思维,没有专业背景的人也能轻松读懂,也同样是本经典的经济学入门书籍,出版50多年,已经更新到第13版了。

几位作者都是大学的经济学教授,教学经验也很丰富。读完你就会发现,原来经济学就在我们身边。

01

经济学认为,任何东西都是有成本的,经济学思维可以理解为成本思维,简单来说就是,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免费的午餐谁都喜欢,毕竟我们都想付出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

但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完全免费的。

即使是我们每天呼吸的空气,放在另一种情境下,也是要付出成本的。比如你去登玉龙雪山,如果身体不适、感到呼吸不畅,空气就成了稀缺品,需要花点儿钱买个氧气吸吸氧。

所以,经济学的出现是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面临着稀缺性。所谓稀缺,就是指每个人需求加总之后>现存的资源数量。我们不能拥有所有想要的东西,必须做出选择和取舍,经济学教会我们如何做选择,同时我们也要做出相应的牺牲。

此外,所有的经济学思考都是主观的,“事物”不会有成本。只有行为(或决策)才有成本。经济学不考虑“客观的成本”,比如生产一支笔的成本,只有当我们的行为与其相关时,即你需要买笔时,才会考虑你的成本和收益。

因此,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主要涉及3个方面:行为、互动以及行为的结果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