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发动机”的明朝,郑和是怎样横过印度洋,远渡到非洲的?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郑和,这位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带领着数以万计的船员,用了整整28年的时间,横跨印度洋,航行了长达30万公里,七次西洋远航,他的壮举至今仍然令人叹为观止。

然而,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在没有现代导航设备的古代,郑和是如何完成这一史无前例的远航壮举的呢?难道明朝时期的科技水平已经达到可以制造“引擎”的程度了吗?



一个云南少年入宫的机缘

郑和,本名马三宝,出生于云南的一个名门望族。在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朝军队南征,他的父亲在战斗中殉职,导致家产尽失,家庭陷入困境。年幼的马三宝也被俘虏,带回皇宫成为宦官。

在宫廷中,这位英俊的少年很快就获得了皇帝的宠幸,被安排在时任燕王(后来的朱棣)身边侍奉。马三宝聪明过人,干练机敏,赢得了朱棣的信任和欣赏,被封为内宫监太监,并赐名“郑和”。

从那时起,郑和一直跟随朱棣参加南征北战,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靖难之役中,他立下了赫赫战功,帮助朱棣登上了皇位,成为了明成祖。



航海壮举的酝酿

成祖登基后,决定展示国威,推动远洋航行,郑和成为了这一壮举的主要领导者,拉开了中国历史上的“大航海时代”的序幕。

为了进行漫长的远航,必须先建造坚固的大型船只。在郑和的领导下,全国各地开始了大规模的造船工作。最大的船只长达147米,宽51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之一。郑和作为舰队的领袖,他的旗舰更是豪华壮观,船身上醒目地书写着“如来宝殿”三个大字。

解决了船只的问题后,郑和开始专心研究航海技术。他运用天文观测制定航线,依靠季风变化选择出发时间。他还选拔并训练了大批优秀水手,积累了丰富的远洋经验。终于,一切准备就绪。永乐三年(1405年)冬季,郑和首次率领着二万余人的船队,踏上了雄伟的远航之旅。



七下西洋,郑和如何实现这一壮举

首次远航历时超过两年,郑和率领的船队向西穿越印度洋,最终抵达古兰东(今印尼苏门答腊岛北端)。在那里,船队遭遇了狂风巨浪,遭受了巨大损失。但郑和并未放弃,立即组织修船,补给水和食物,成功完成返航。

这次远航开阔了中华儿女的视野,使他们对外界的了解有了质的飞跃。成祖大为振奋,立即着手准备更为宏大的第二次远航。

永乐五年(1407年)正月,郑和再度启航。此次远航继续向西,最终到达了锡兰(今斯里兰卡)。在那里,郑和巧妙运用外交手段,迫使当地国王承认中国的宗主地位,彰显了中国舰队的强大实力,压制了其他势力。

在第三和第四次远航中,郑和访问了东南亚和印度洋上的岛国。通过外交手段,这些地区都承认了明朝的正统地位,成为中国的“藩属国”。中国文化也因此传播到更广阔的地域。

永乐七年(1409年),郑和启程进行第五次远航。这次航程的遥远程度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他的舰队直抵亚丁湾和非洲东海岸。这是中国人首次到达大西洋!当地居民对郑和的舰队感到惊叹不已。郑和还在非洲东海岸立起了一块石碑,以标志中国舰队的到访。



数年后,郑和再度启程。第六次远航穿越南海诸岛,最终抵达了暹罗。然而,在归途中,郑和突发重病,不得不在柬埔寨终止外交活动,紧急返回。幸运的是,在船上的医生的治疗下,他最终康复了。

永乐十九年(1421年),郑和完成了他最后一次西洋之旅。这次旅程主要是为了巩固之前的成就,拜访已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永乐二十二年,郑和回到北京,向成祖报告了远航的情况,正式结束了他的历史使命。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