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执行到管理:如何通过激励、赋能、管控提升团队效能

分享至

上一章讲了第一层的执行逻辑,本章讲第二层逻辑叫管理逻辑,管理逻辑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如何实现工作饱和度跟工作有效性的提高,你需要有管理动作。



我们讲管理的铁三角,叫激励、赋能、管控,这三个全部做好业绩才能真正起来。

其实激励、赋能、管控做好了以后,就可以提升工作饱和度跟工作有效性,然后业绩达成。

激励是引导大家好好去努力,比如拿薪酬、讲道理、荣誉、表扬、批评等方式引导他去努力,但是纯粹的靠激励很难完全解决问题,因为所有的员工都是不一样的。

有些人你只要夸奖他,表扬他多一点就很开心,于是就拼了命地努力,这种人很好,我们特别喜欢这种人,说两句好话,他就拼命往前冲。

但有些人要花钱,有些人你给钱也不行,你给面子也不行,这样既不要钱又不要脸,这种人怎么办呢?你要么把他干掉,要么就逼着他们往前走。

我们讲工作饱和度,有的是自动自发,有的人要逼着走的,但可怜的是大部分的员工需要逼着他往前走,他才往前走,没有多少人自动自发。

我有一次出去上课,上课完了以后,他们的领导跟我讲,他说老师,我们大家都没什么感觉,我说要什么感觉干啥,人们思想的改变要很长时间,但是行为的改变很快。

当过兵的人就知道,军队是最锻炼人的,但军队里不是通过洗脑,而是先通过改变行为,然后再改变思想。

赋能是为什么?赋能是人才培养,去教育他该怎么去做事情,管控是盯着他有没有按照要求做事情,你光培训有用吗?

我现在发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做这一行,不是给自己拆台,纯粹的培训其实没有用,培训完了以后,人的习惯还是用自己本能的方法,你给他教育他5回,他都不一定用新的方法去做事情。



你要么想办法盯着他,要么按照我教育你的方法做事情,如果没有做到,那必须处罚,这样他就知道不能再搞了,我得按照方法做事情,人都是这么逼出来的。

所以我们在管理过程当中,你千万不要做甩手掌柜,我们要从细节角度去改善问题,细节角度最重要的就是管控,要盯着他,你在做什么?你准备怎么做?你做成什么样子?有没有符合要求?不符合该怎么改变?马上给我去做,然后给我汇报结果,我们再分析,再讨论该怎么去调整,久而久之,就都调过来了。

这就是戴明博士的PDCA, 其实就是这么回事,PDCA最难的一环是C,就是检查,沟通、控制,没有检查,没有沟通,没有控制,你赋能也没有结果,激励也没有结果,不是所有人一激励就往前冲。

所以管理的铁三角缺一不可。

我们做薪酬绩效设计,本质上它是一种激励行为,但是要把赋能和管控考虑进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