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圆桌论坛 | 善用思政课 奏响协同育人“大合唱”

0
分享至

主持人语:今年3月,河北邯郸发生严重的未成年人校园欺凌犯罪案件,年初还有一件震惊了华人圈的昔日学霸“谷歌华人工程师杀妻案”,另网传一报考南京大学物理学院研究生学位的考生,疑因思想品德考核不过关,以专业课排名第一的成绩被刷。本该是风华正茂的绚烂青春,为何折断了腾飞的翅膀?即便是高端人才,为何行为也令人侧目?他们的教育成长过程引发了什么思考?新时代要如何让学子们健康大步地成长?本期圆桌论坛邀请了三位教育工作者,从“课程思政”的角度谈谈如何全面提升育人质量。

主持人:刘蓉

本期嘉宾:

何晓锋 市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

张若婷 市第十三小学老师

孔嘉盈 南海区桂城街道映月中学老师

何晓锋:树立“同向同行”课程思政观


何晓锋。

党的十八大以来,落实立德树人被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包含“才学”和“品德”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立德”在前,侧重对思想道德和价值观的塑造;“树人”在后,注重对知识技能的培训。“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在“立德”与“树人”辩证统一的作用下,“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迎刃而解。

一是协同发力,奏响育人“大合唱”。过去我们往往把知识和德育拆成两张皮。作为思政课无疑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作用不可替代。但是,育人的责任并不等于语数英、物化生等学科就可以作壁上观。在立德树人的大舞台上,每位“授者”都是思政教师、每门课程都具有思政功能、每节“课堂”都可思政育人。当所有课程、所有老师、所有工作都紧紧围绕这一重大任务,通力合作、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才能演奏出和谐美妙的育人“大合唱”。

二是把握精髓,筑牢“课程思政”理念。“双减”背景下,如何既不增加学校和教师的负担,又牢牢把关好育人质量,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很好的育人路子。所谓“课程思政”,就是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让每个学科、每节课堂、每位老师都能在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找到“本真价值”。课程思政,不是另外开设其他课程,也不是让任课教师改变原来学科的属性,而是充分挖掘现有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专业知识是思想道德的价值载体,思想道德为专业知识提供精神动力。专业知识的传授嵌入了科学精神、人文情怀和道德情感,更能散发学科知识温情生动、引人入胜的光彩。

三是身体力行,强化“课程思政”落实环节。大力倡导课程实施回归立德树人本位,教师是推进课程思政工作的关键因素。在实践开展过程中,各学校可组织本校教师专门寻找一些课例,对照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深入挖掘专业课的育人内涵,加强教育教学内容的顶层设计,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专业课的具体融入路径,研究专业课的育人机制。当“所有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承担育人使命”蔚然成风,阳光和雨露洒满每一个学校课室、每一个学生心田,到处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那正是学生茁壮成长之路。

张若婷:三科统编教材“铸魂工程”育人新路径


张若婷。

中小学三科统编教材“铸魂工程”致力于引导学生从小打好中国底色,铸牢中国魂。课程思政作为落实“立德树人”、实现“铸魂育人”目标的重要途径,正日益受到重视与深入探索。充分发挥三科“铸魂”学科的育人作用,是中小学思政建设的核心任务,也是推进“铸魂工程”的关键举措。

基于课程属性,种好“铸魂育人”责任田。以“培根铸魂”为核心使命,思政课要坚守思政工作的主阵地,语文、历史学科亦肩负着种好思想教育“责任田”的重任。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语文、历史这三门学科具有鲜明的人文属性,闪耀着人文精神的璀璨光辉,它们不仅为学生铺设了通往知识的康庄大道,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统编教材作为这三门学科的宝贵载体,汇聚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成为一座座思政教育的丰富矿藏。其中,语文学科更是独树一帜,它承载着中国文学理论的深厚底蕴,蕴含着深刻的思政思想,是学校开展思政教育的宝贵资源。

挖掘思政元素,焕发“铸魂育人”内生力。在开展课程思政的过程中,深入挖掘“铸魂”学科中的思政元素至关重要。这些思政元素不仅为学科教学注入了灵魂,更使得“铸魂育人”的力量从学科内部自然流露,体现的是“灵”与“肉”的内在统一。以语文学科为例,每一个汉字都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和文化记忆。通过汉字教学,教师可以点燃学生心中的民族之火,培养他们对于民族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文本解读、人物形象分析等教学方法,更是如同开启一扇扇心灵之窗,让学生深入领悟作品中的家国情怀与英雄担当。历史学科亦是一片肥沃的土壤,孕育着丰富的思政元素。通过历史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穿越时空的隧道,感受国家历史的沧桑巨变,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同时,以史为鉴,汲取历史智慧,更是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滋养。

润物细无声,提升“铸魂育人”感染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浸润”与“融合”恰如春风化雨,将思政元素悄然融入学科教学之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与思政课的“直抒胸臆”不同,语文、历史学科的课程思政更似“清泉石上流”,潜藏而深远。在这一过程中,从育人目标的恰当设定,到育人与学科内容的无痕融合,再到教学的灵动实施,每个环节都需匠心独运。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同戏剧中的精彩演绎,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思政教育的魅力,于无声处听惊雷。同时,教师还应细心聆听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孔嘉盈:理科课程思政的育人宝藏


孔嘉盈。

中小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理科课程注重科学实证,强调通过观察、实验、推理和验证等方式来研究自然现象和规律,兼具科学性和人文性,对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具有重要价值。为充分发挥“协同育人”效能,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发挥理科课程优势,积极探索课程思政建设的创新方法与路径。

一是多维度挖掘思政元素,发挥课程的价值引领与品质塑造功能。理科课程的特有属性使得课程内容中蕴藏着丰富的思政元素。教师可从核心知识、情境素材以及核心素养三方面分析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并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目标。除对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等政治观念进行培养外,还应注重对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行渗透,使学生能够正确客观地认识世界与事物的发展规律;在素材来源上,注重挖掘我国传统工艺文化与科技前沿技术的思政育人元素,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与民族自豪感。以我国科学家艰苦研究的事迹为载体,激励学生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而砥砺奋斗。

二是重视实验教学过程,在科学探究中培养质疑精神与创新思维。实验教学是物理、化学、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提升对实验教学的价值认识,精心设计实验教学过程,充分挖掘实验内容的育人因素,发挥实验教学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与德育功能,使学生在质疑、创新中追求真理,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思维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除常规实验教学外,倡导学校积极创新育人路径,探索第二课堂活动、社团活动、跨学科实践活动的开展,开发符合课程要求、彰显学校特色的校本实验教学课程,借助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是创新教学活动形式,加强研学资源建设,实现实践育人价值。为避免思政融入的生硬化,教师应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活动形式,使学生形成独特的学习体验。例如:开展小组调查结果展示、社会性科学议题探讨、模拟全国人大代表表决议案等活动,提高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公共参与;加强研学实践基地等校外教育资源的协调联动,开展社会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切身感悟。例如,针对初中化学“燃料的燃烧”课题,组织学生到南风古灶开展研学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分析龙窑煅烧原理中深化对燃烧的条件和调控的认识,了解本土技艺传承与产业发展,做有文化自信的中国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佛山日报
佛山日报
掌上佛山,专注直播
9701文章数 20693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