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毛泽东父亲50大寿,他与弟弟陪父亲照相,这是他们此生仅有的合影

0
分享至

1959年6月的一天,湖南省湘潭市的韶山冲万众瞩目。这一天,新中国的国家领袖毛主席,回到了这个阔别了三十余年的家乡。

附近正在耕种的农民们纷纷放下手里的农具,站在道路两侧忘情地呼喊着:“毛主席回来了!”场面非常热烈。



毛泽东

毛主席在汽车里不停地挥着手,回应群众的欢迎。他的眼睛透过人群,不停地看着远处熟悉的群山。

这里的景象他太熟悉了,几十年的沧海桑田,山体的轮廓依旧。群山之下,是一块块新开垦的农田,诉说着韶山冲的变迁。

中午稍事休息后,毛主席来到了位于上屋场的祖宅。这里充满了太多的回忆,不管是主席去世的双亲:毛贻昌和文七妹,还是那些为了革命牺牲的兄弟子侄,都可以在房子的角落里找到他们存在过的痕迹。



不久,毛主席看见了一张照片。这是一张自己和父亲的合影,也是父子二人唯一的一张合影。

照片上的毛贻昌正襟危坐,而毛主席则是毕恭毕敬地站在一旁,看起来和一般的家庭合照没有两样。但是,毛主席却看着照片流下了眼泪。他说道:

“我父亲得了伤寒,母亲的脖子上长了一个大包,若是放到现在,他们肯定不会死……”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一代伟人对自己双亲的思念,正如寻常的儿女一般无二。

一位寻常的农民

在人们的印象里,毛主席与自己的父亲毛贻昌的关系并不融洽。父子二人经常会发生争执,似乎在每次面对人生的岔路时,父子二人的选择总是相反的。



然而血浓于水,没有一个父亲会刻意阻挠儿子的发展。真正的亲情,一直深深地埋在父子二人的心里。

毛贻昌是个非常传统的农民,他读过几年私塾,但是书读得并不多。他的读书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记账。在他看来,能把自家田地里产出的粮食算清楚,就可以了。

毛贻昌17岁成了家里的当家人,不过,他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毛家仅有六七亩的薄田,生产不出多少东西,而且家里还有老辈人欠下的债务,可以说非常贫穷。为了养家,毛贻昌外出当兵,靠着省吃俭用,总算攒下一笔钱来。



几年后,毛贻昌退伍回家,由于当兵时开阔了眼界,他回家后就做起了生意。在当时的韶山冲,他算是一位商业的先驱。

经过一段时间的打拼,毛贻昌用经商所得又置办了几亩田地,每年可以稳定地收获60担稻谷了。

他开始将余粮进行了精加工,投入到湘潭城的商业市场,从中得到了不少利益。慢慢地,他们家逐渐从贫农变成了中农。

从毛贻昌的经历可以看出,他这一生十分谨慎,不管做什么,他的唯一目的是自己的小家富足。这是天下绝大部分人的想法,但是却和天纵奇才、志存高远的毛主席大相径庭。父子的矛盾,也正来源于此。

因为读书产生矛盾

毛贻昌爱自己的孩子,但是从来不溺爱他们。毛主席从六岁起,就已经开始跟着父母下地干活儿了。



旧社会农民

但是后来,毛贻昌摊上了官司。在椿柴山公案中,老实巴交的毛贻昌明明有理,却因为缺乏文化而败诉。这次事件,让毛贻昌第一次感到了没有文化的可怕。于是,满了学龄的毛主席,被父亲送入私塾读书。

但是,父子的矛盾,也因为读书而来。入学第一天,私塾老师邹春培看着聪慧的毛主席,非常高兴地说:“令郎聪明,有朝一日定会金榜题名,光宗耀祖。

但是,毛贻昌却对老师的话不以为然。他回答道:“我们农家的孩子,不稀罕什么功名利禄,只要识得几个字,能算得几笔数,记几笔账,就要得了。”可见,即使是吃了亏,毛贻昌仍然没有对读书有什么兴趣。



但是,毛主席对读书,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仅是私塾教的四书五经他看,甚至一些闲书、话本,只要是能找到的,他都看。

在毛家的田间地头,总能看见毛主席干完了农活儿之后,坐在地上看书的身影。短短几年之间,他把韶山冲能够找到的书看了一个遍。他十分渴望外出读书,见识一下天地。

在一开始,毛贻昌还是支持儿子多读书的。没什么文化的他,有的时候会走好几十里的山路,只为给毛主席买一本自己觉得有用的书。



那段时间,父子二人的关系十分融洽,小小的房子里,总能传出毛主席朗朗的读书声。

但是随着毛主席读书读得越来越多,父子二人开始有了矛盾。毛主席经常在田间地头读书,虽然每次读书时,手里的活儿都干完了,但是毛贻昌仍然觉得儿子“不务正业”。

对于儿子的想法,毛贻昌并不理解,也不想同意。他不理解看书能有什么用,有的时候甚至会当着外人的面,骂孩子“懒惰无用”。而毛主席则认为,父亲太过蛮横,总是刻意地贬低自己。



毛泽东

渐渐地,毛主席在书籍中找到了为国为民的理想,也同样看到了父亲的局限。1910年秋天,韶山爆发了“饥民暴动”,一群饥饿的老百姓对囤积居奇的商人进行了围堵,逼着他们卖出了手里囤积的稻谷。

毛主席也参与了暴动,并且很快发现了一个事实:自己的父亲,居然也是囤积居奇的商人之一!失望之余,毛主席带着饥民,扣押了父亲囤积的粮食。



正是这次事件,让毛主席感受到了一种悲哀。父亲虽然脾气不好,但仍然是个善良的人。那么为何在面对饥民的时候,仍然会干一些违背良心的事呢?他开始觉得,这样的时代必须要改变了。具体如何改天换地,他要去外面寻找答案。

秋日的离别

暴动之后不久,毛贻昌找来儿子,说想要安排他去湘潭的一家米行里当学徒。而毛主席,则是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他不想去当什么米行的学徒,而是想走出大山,去外面闯荡世界,读书深造。



湘潭

毛贻昌并没有像每次一样,反驳儿子的想法,而是沉默以对。接下来的几天,毛主席的母亲、兄弟和老师,都来劝毛贻昌,说是孩子外出读书有了本事,更能帮家里挣钱。最终,毛贻昌长叹了一口气,同意了毛主席外出读书的请求。

父子的离别,是在1910年的一个秋天的早晨。当时,毛主席背着行囊,在自己的弟弟毛泽民的陪伴下走出了家门。

路上,毛主席对弟弟说道:“我走之后,你要好好地照顾父母和家里,有什么事情要给我写信。”毛泽民点头答应。



两个人走着走着,毛主席突然发现,自己的母亲文七妹、弟弟毛泽覃,妹妹毛泽建和老师毛麓钟,都早已等在路口和自己告别。

而人群最后面的,正是父亲毛贻昌!这个昨天还对自己冷言冷语的老父亲,此时正踮着脚尖,伸长了脖子看向自己的儿子,唯恐少看了一眼。

文七妹走上前来,哽咽着嘱咐儿子,在外面要好好吃饭,注意增减衣服,照顾好自己的身体。

毛主席正欲回答,身后的毛泽民却扥了扥他的衣角,说道:

“哥哥,爹流泪了!”

毛主席抬头,看去只见不远处的父亲正一边抽着旱烟,一边擦拭着眼角流出的泪水。

父子间的不愉快,此时统统化作了天边的浮云。毛主席走到父亲面前,郑重地跪了下来,连磕了三个响头。之后,他毅然决然地站起身,说道:

“爹、娘、先生、弟弟、妹妹莫远送了,我走了。”

说罢他一转身,踏上了前往湘乡的道路。然而他没走出多远,后面就传来了父亲的声音:“三伢子,记得要吃饱饭,钱不够花就写信回来,我给你送去。



毛泽东

一句话,让离别之际的父子之情,得到了让人感动的升华。虽然在平日里,父子二人多有矛盾,但是只有他们自己清楚,在彼此的心里,对方有多么重要的地位。

虽然由于各自教育背景的不同,造成了二人很难互相理解,但是血浓于水的亲情,却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忽视的。

最后的合影

在外求学的岁月,毛主席的经历也是十分坎坷的。他当过兵,也学过商业,学费每个月要花好几块钱。但是,凡是毛主席的选择,他都全力支持。随着物理距离的拉开,两个人的关系似乎变得越来越融洽。



湖南第一师范学校

1916年,毛主席的母亲文七妹病倒了。在外从事革命工作的毛主席在百忙中抽身,回到家里陪伴父母度过了半个多月的时光。

这一次回来,他能够明显感觉到父亲已经老了。所以,他一改曾经针锋相对的态度,在父亲面前表现得十分孝顺。

而毛贻昌也渐渐明白,儿子正在外面做开天辟地的大事,也就不再阻挠。父子之间的关系,在这半个月中得到了全面的恢复。

1918年,文七妹的病情开始加重。毛主席此时正在筹备送新民学会会员赴法国留学一事,完全抽不开身。



但是,他的心却已经飞回了韶山冲。他四处寻找药方,为母亲治病。但是后来,文七妹的病体仍然一天比一天沉重。

逐渐地,毛主席也明白到,恐怕与母亲生离死别的时间快要到了。他没有像其他的中国人一样,回到母亲身边照料,而是对母亲说,自己不忍心看到她被病痛折磨的样子,所以要刻意地离开母亲。

文七妹十分理解儿子的这种非同寻常的孝道,最终在娘家人的陪伴下安然离世。后来,毛主席对别人说,在自己的印象里,母亲永远是那个健康美好的样子,这是他对母亲最终的纪念。



毛氏兄弟与母亲的合影

母亲去世后,毛主席为了尽孝,将父亲接到了长沙。此时的毛贻昌,虽然刚近五旬,但是身体已经不是很好了,相貌和精神都出现了衰老的迹象。

但是,他对儿子的理解,却比以往的任何时候都要深。虽然他还是不明白什么叫革命,但是看到毛主席每天早出晚归,生活充实而又健康,他也感到高兴。

而且,为了能让更多的人知道自己有一个出息的儿子,毛贻昌还把自己的堂兄毛福生一起带到了长沙。

毛福生曾是清朝国子监的监生,是毛氏宗族里最有眼界和名望的。由此可见,毛贻昌此时,已经把儿子当成了自己的骄傲。

时间很快来到了1919年的农历九月廿一,这一天是毛贻昌50虚岁的生日。中午,一向勤俭的毛主席特意准备了一桌寿宴,还请来了几位好朋友,一起为父亲祝寿 。

这是毛主席第一次用自己的钱为父亲做寿,毛贻昌一边喝酒,一边感慨儿子的成长,父子的感情变得更加深厚。



酒足饭饱之后,毛主席和弟弟毛泽覃一起,带着父亲和堂伯父来到了一家照相馆,拍下了父子一生中的唯一一张合影。

照片上,毛贻昌端正地坐在椅子上,身形挺得笔直,表情中既有骄傲,又有安详。而毛主席则是手臂上缠着纪念母亲的黑纱,毕恭毕敬地站在一旁。

这之后,毛主席继续为了革命而奔忙,毛贻昌则回到韶山冲继续生活。但是不幸的是,这位把土地视作自己生命的农民,很快就感染了急性的伤寒病,在短短的四个月之后就撒手人寰了。



而毛主席因为正在北京从事革命工作,既没能回家奔丧,也没能披麻戴孝。等到1921年,毛主席终于抽出时间回家的时候,他对着自己的弟弟妹妹泣不成声地说道:“父亲去世时我不在家,都是你们在操心费力,我这个儿子没能尽孝啊!

这之后,毛主席在革命的大潮中高歌猛进,很少有机会再回韶山冲了。而他的弟弟妹妹,也都在他的影响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其中妹妹毛泽建、弟弟毛泽覃、毛泽民还为革命献出了生命。毛氏家族的一门英烈,让人望之泪目。



毛泽覃

1959年,毛主席再回韶山冲,亲自给父母扫墓。他在父母的坟前对同行的罗瑞卿将军说:

“我们共产党人是唯物主义者,不信鬼神。但是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党、同志、朋友,这也是事实,必须得承认。如果我下次还有机会再回来,我还要去祭拜他们两位!”

对于国家和革命来讲,毛主席的功绩不必言说。但是归根到底,他仍然是别人的儿子,仍然秉承着中国一脉相承的孝道与孝心。



他和父亲毛贻昌之间那种非常独特的父子之情,在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并非个例。不过,再多的不理解和冷淡,终究无法遮盖天然的亲情。

当毛主席因为错过父亲的最后时光而懊悔的时候,他也从一代伟人变成了一个普通的为人子者,形象更加让人觉得真实和感人。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秀心文雅
秀心文雅
历史是一面镜子
132文章数 3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