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爱有千百种形态!“管院人”用行动说“爱”

0
分享至



校庆系列专题

ZJUSOM

又是一年520,因为谐音“我爱你”,很多人都将这一天定义为“把爱说出来的日子”。但不同人有不同性格,这世间的爱注定会有千百种形态,并非每一种爱都能用“我爱你”这三个字轻易诠释与表达。

有的爱是牺牲小我,默默付出;有的爱是携手并肩,共同乘风破浪;有的爱是你为星辰、我为圆月,相互照亮……一如这群以各自方式深爱着浙大管院的老师、同学与校友们。

在5.21浙大校庆来临之际,我们特别推出【“爱的千百种形态”2024校庆系列专题】,以7位老中青“管院人”代表的故事,展现学子对母校、员工对学院不同形态的爱。

他们当中,有援藏回来勇担重任、主管新大楼建设的师者,有辞掉海外教职、坚定回母校工作的学者,有数十年如一日凝聚校友力量、反哺学院发展的企业家,有牢记母院嘱托、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奉献青春芳华的“人民公仆”,还有记录学院美好瞬间、想要为母校争光的在校生。

今日5.20,我们首先推出“爱的千百种形态”2024校庆系列专题(上),一起来看看4位师生校友对母校、对学院的爱有哪些形态,或许你能从中找到熟悉的人、熟悉的故事以及“爱的形态”。

01

“爱,是勇担重任,为学院建设添砖加瓦”

“学院给了我安身立命之本,

主管新大楼建设义不容辞。”


王宏星

副教授、新大楼建设项目主管

眼前这位老师,是来自浙大管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系的副教授王宏星。他毕业于老杭大计算机专业,95年左右开始留校任教职,至今已在管院工作近30年了。

而这30年中有将近一半的时间,他都在操心一件事: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的新大楼建设。

2004年,王宏星被教育部选派至西藏大学援藏挂职,负责筹建旅游与外语学院。经过一年半的日夜操劳,王宏星将该学院顺利建立。回到浙大后,他发现自己患上了高原后遗症,时常感到头晕目眩。尽管如此,他依然在学院领导邀请他负责主管新大楼建设之时,毅然选择担起重任。


在西藏挂职时的王宏星

他何尝不知道这是一项艰苦、复杂的大工程,势必会占用很多教学、科研以外的时间?但当时的他只有一个念头:“学院就是我们的家,能为学院的世界一流建设做贡献,当然义不容辞。更何况学院信任我,不能辜负这份信任。”

正是秉持着这份信念,抑或是对学院无声的爱,王宏星在新大楼建设的10年间,无论遇到多少波折,他都从未选择放弃。

从立项到设计,从建设到装修,大到建面与资源争取、需求方案申报、建设与装修单位招投标,小到楼里装多少个灯、墙里放什么级别的网线、地上铺什么样的瓷砖,王宏星都事无巨细,耐心协调方方面面。


新大楼奠基仪式

在这个过程中,他开过无数次例会,处理过承包商间发生的大小利益冲突与摩擦;赴工地开展过无数次巡查、抽查,识破过装修过程中的大小“坑”,为学院缩支节流。无论刮风下雨,这位对自家装修毫不关心的师者,总是在每堂课后奔赴在新大楼建筑工地的路上,一门心思钻研于新大楼的高质量建设与装修。


新大楼建筑工地

看着总面积达55000平方米的几座雄伟高楼在西区一点点“崛起”,全体管院师生在40周年院庆之时搬进大楼,作为项目主管,王宏星的内心百感交集。


如今的王宏星与新大楼

他说,“新大楼的筹建过程于我而言,有痛苦、有迷茫、有压力,更有感动与欣喜。新大楼是管理学院建设世界一流管理学院的重要空间载体,这10年来,在几任学校及学院领导的引领下,我们管理学院终于有了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办学设施。我很荣幸能为学院建设贡献力量!”

或许这就是老一辈教师们对学院的“爱的形态”——以学院为家,默默付出、不求回报;躬逢其盛,与有荣焉。


02

“爱,是回到母院怀抱,传承‘顶天立地’学术传统”

“我从未想过留在海外,

回来工作是我做过最正确的选择。”


曹仔科长聘副教授

如果你经常关注学院的科研成果报道,一定见过这个名字“曹仔科”。他是浙大管院数据科学与管理工程学系长聘副教授,长期深耕于在线社区平台治理、电子商务等领域,多项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高水平期刊(UTD 24),是个科研实力非常突出的青年学者。

而这位青年学者,虽是从国外引进,但实则孕育于管院。

2007年,曹仔科考入浙大,选择了管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修读本科。在求学的四年里,他聆听过陈熹老师上的专业课,也跟着王求真老师做过神经管理学相关的研究,并在浙江大学神经管理学实验室里完成了他的本科毕业论文。

他说,在实验室跟着老师们做研究的那一年多时间里,他感受到了管院浓郁的科研氛围与“顶天立地”的学术传统,并被马庆国、王求真等管院学者对科研的认真、严谨、细致、踏实等态度所感染,也因此养了很好的科研习惯与思维。


求学期间的曹仔科

自管院毕业后,曹仔科成功申请到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的资讯系统直博项目,并在博士毕业后顺利拿到荷兰伊拉斯姆斯大学鹿特丹管理学院的教职。在荷兰工作期间,管院老师们身上的学术精神,仍时刻影响着他。

正当周围人都以为曹仔科会一辈子留在荷兰工作生活之时,他在2020年做了一个重要决定,那便是回到母院,像那群曾经影响过他的管院老师们一样,以“顶天立地”的学术研究服务国家,为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献力。

“实际上,我从未想过要留在海外,回到母院工作是偶然,亦是必然。”曹仔科回忆说,一开始申请海外高校教职,是想要感受不同文化、开拓国际视野,为做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蓄能蓄势,进而回到中国,更好地建构中国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所以找机会回国发展是必然选择。


“当时偶然看到管院引进海外人才的招聘通知,我感到非常欣喜。因为这些年来虽然我人在海外,但心里一直牵挂并关注着管院,我发现管院‘顶天立地’的学术传统始终没变,各领域的老师们做研究都跟实际结合得很紧密,我个人非常喜欢这种科研氛围,而且管院各项事业发展势头极好,一些过去的强项或优势都保留得很好,学术方面更是突飞猛进,我很难不被这样的学院吸引,更何况是我心存感激的母院。”

怀揣着对母院的爱与对未来的憧憬,曹仔科终于在2020年7月如愿回到管院,入职数据科学与管理工程学系。如今4年过去了,他收获了一项又一项高水平科研成果,并顺利晋升为长聘副教授。

他说,这4年里,他能有所收获与成长,离不开学院提供的学术环境与资源。


参加团队活动的曹仔科

“管院最大的优点就是能接触到很多来自不同领域、各有所长的高水平学者,同事们的研究能力都很强,跟他们交流能收获不少研究灵感。而且学院会举办各种各样的讲座、论坛等活动,学科交叉的氛围很浓厚,同时学院会提供给我们很充足的科研经费,为我们做实验、做科研提供有力支撑。还有学院的家文化很暖,办公环境也很美,每次科研遇到困境苦闷之时,我都能在学院找到幽静的地方走走,清理思路,对我来说很治愈。”


提到未来,曹仔科希望能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只要学院需要,他随时都愿意为学院“双一流”建设的方方面面竭尽全力。

放弃海外教职,毫不犹豫地回到母院怀抱,传承母院“顶天立地”学术传统,与母校携手并肩,共迈世界一流,这是青年校友学者对母院“爱的形态”。


03

“爱,是牢记嘱托,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做健康力量”

“我不会忘记母院的谆谆教诲,

为人民服务是我一生的事业。”


赵一帆硕士毕业生

贵州赫章县地处乌蒙山区深处,山高坡陡,沟壑纵横,曾因农民断粮上了新华社内参,引起党中央重视。为了帮助赫章县顺利实现脱贫,中央统战部自1988年以来对赫章县实行定点帮扶,将山里的老百姓易地搬迁到山外安置点。

其中金银山易地搬迁社区是全国70个万人以上大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之一,那里共安置搬迁群众2697户13612人,其中95%为脱贫户,2022年被国家乡村振兴局挂牌督办,后续扶持工作任重道远。

而就在这一年,从浙大管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项目(QTEM)毕业的赵一帆,坚定赴这里贡献青春力量。


基层工作纷繁复杂,常常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服务对象与大大小小的突发事件,且工作环境相对艰苦,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都不太愿意在这样的地方工作。

但赵一帆在赫章工作期间从未有过抱怨,对于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奉献,她义无反顾,只因她是“管院人”。

“‘管院人’是我最引以为傲的title,也是始终驱动我不忘初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荣誉称号。管院不仅教会我们管理知识与技能,赋予我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创业精神与社会责任,还常教导我们要胸怀国之大者,为服务国家战略勇担重任。因此我选择毕业后扎根基层,为助力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为民族复兴伟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工作中的赵一帆

怀揣这一信念,作为中央统战部赴赫章金银山街道挂职干部,赵一帆在毕业后的近2年时间里,以“无我成就自我”的干事心态,“把有意义的事情做得有意思”的创业热情,推动联引各民主党派、高校联盟等帮扶资源,助力金银山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打造统一战线“地域+领域”组团式帮扶“同心家园”,并开发“同心家园”系列宣讲课程,该课程获评“贵州省干部教育培训好课程”。

为助力乡村振兴、讲好脱贫攻坚故事,她与团队在金银山打造“非遗手工坊”,联引工商联、海外侨务等资源渠道,打造非遗文化传承赋能平台,帮助绣娘指导培训、对接订单;联合浙江大学暑期实践团帮助设计赫章非遗文创产品,助力订单销售。

她还凭借对高校创新创业项目的理解,联引浙江大学等7支高校创新创业团队,为赫章“一老一小”重点人群提供公益筛查服务,并捐赠智能科教、智慧医疗、智慧社区等系列高科技产品设备17台,这些帮扶项目惠及赫章县18万儿童青少年及老年人;她还联系到浙大管院的师兄帮忙对接,为赫章捐赠智能检测设备,并组织团队赴赫开展公益筛查,为赫章县18万儿童青少年脊柱侧弯疾病和近视疾病的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带来突破性的科学技术手段。


工作中的赵一帆

像这样的帮扶事件还有很多,每一个事件背后都经历过风雨与磨砺,但赵一帆从未选择退缩,因为她的脑海中装满了母院的谆谆教诲、心中装满了对母院的深情,她会踏实干好“为人民服务”这份事业,不辜负“管院人”这一荣誉身份。


“当我看到那些平凡至极又可爱非常的老百姓走出大山,到新家园,我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能够掂得起‘谢谢’二字背后的分量,但我知道镜头前的一句‘感谢党’,代表着6亿低收入人民群众的希望。那是世界上最美好而珍贵的东西。而我也会继续奋斗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那是浙大管院教给我最重要的精神!”赵一帆激动地说。

将时代责任掷入胸渊,让青春在民族复兴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这是硕士毕业生校友对学院的“爱的形态”。

04

“爱,是定格美好瞬间,在岁月静好中疯狂生长”

“在管院学习生活、一路成长,

我感觉很幸福。”


沈凡妮在读博士生

和很多博士生不同,沈凡妮在浙大管院经历了攻读本科、考入科硕与转博三个阶段。

2018年,基于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方向的喜爱和学长学姐的推荐,沈凡妮进入管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修读本科,4年充实精彩的本科生活,让她深深爱上管院,并产生了对科研的浓厚兴趣。

管院的学习氛围与科研氛围特别好,整个本科生活我都过得非常充实、快乐,并实现了快速成长。”

沈凡妮说,管院如学长学姐们所推荐的那样,是一个非常关注学生、会把学生放在重要位置的学院,进入管院后,我能切实感受到管院对学生的用心培养,很多活动、政策及教学、科研方面的改革政策等,都充分考虑学生意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能在管院学习生活,我感到很幸福。


本科毕业时的沈凡妮

或许正是基于对管院的深爱,沈凡妮在本科毕业后考入了浙大管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项目(QTEM)继续深造,并在2024年春转博,成为了管理科学与工程运营管理方向的在读博士。

她说,“决定转博几乎是潜移默化、自然而然的事,当初我也没想过要读博,但在金庆伟老师的引导下,我读着研突然就想转博了。”

沈凡妮口中的“金庆伟老师”是浙大管院数据科学与管理工程学系的一名教授,也是沈凡妮本科阶段的科研导师。大三时,沈凡妮开始进入金庆伟给博士生开的组会中旁听,为了能让当时课程繁忙的本科生每次都有机会进组旁听,金庆伟特意将组会安排在晚上,希望能激发他们的科研兴趣、开拓创新思维。

在坚持旁听一段时间后,沈凡妮开始尝试做论文汇报,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沈凡妮对科研逐渐产生兴趣,一步步明晰未来人生方向——做对社会、对学科有价值的研究。因此,她和组里的很多学长学姐一样,选择了转博,跟着金庆伟老师在管理科学与工程科研之路上不懈探索。


当然,她也知道科研之路必然荆棘重重,也会有很多个迷茫、苦恼的时刻。但沈凡妮仍然对未来充满期待。

她说,“刚进管院的时候我比较内向,很少从服务国家的层面去思考过个人志向,因为当时的我觉得自己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但在管院求学6年来,我个人无论是思维还是能力,都有了很大改变,如今站在管院这样好的平台之上,有好老师的引导、有学院的支持,我也应该以科研报国为努力的方向,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


生活中的沈凡妮

平日里,沈凡妮喜欢在做科研感到疲惫与迷茫时,记录并定格管院的一些“美好瞬间”。她说这些“美好瞬间”让她感到很治愈,也激励她在岁月静好中努力拼搏,做有价值的研究,为引领学科与行业健康发展、建构中国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而努力。


沈凡妮定格的管院“美好瞬间”





“如果我爱管院,那就珍惜在管院的每分每秒,疯狂生长。”这是在读博士生对学院的“爱的形态”。

“未完待续”

他们的故事,

只是万千师生校友的缩影。

对母校的爱,有千百种形态。

那么你对母校的爱,

又是怎样的形态?

欢迎在文末留言区告诉我们,

同时敬请期待明日推出的

“爱的千百种形态”

校庆系列专题(下)。

今日正值小满节气,

愿你将对母校满而不溢的爱,

转化为一系列服务国家需求、

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助推民族复兴伟业的行动,

生动诠释“管院人”这一称号。

母校作为你的后盾,

将时刻与你同在。

策划采访/编辑:段婷

审核:佟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官方账号
2232文章数 156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