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遗产管理人应该如何职业化发展?多方探索遗产管理人培养机制

0
分享至

央广网北京5月20日消息(记者 樊瑞)中国的遗产管理人应该如何发展?遗产管理人应该如何进行职业化?继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李学梅提案建议将遗产管理人认定为新职业后,遗产管理人职业化进程又迎来新进展。

5月18日,由中华遗嘱库联合《中国不动产》杂志共同发起的第2-3期遗产管理人高级专家课程结业仪式在中华遗嘱库北京东城分库举办。与会专家认为,遗产管理人是社会与家庭财富传承的重要力量,社会需要专业遗产管理人,遗产管理人制度在我国尚处于萌芽阶段。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龙翼飞表示,遗产继承涉及每个家庭、每位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民法典》继承编首次明确了遗产管理人制度,这是一次重大的创新。未来,随着大量专业的遗产管理人涌向社会,将更好地解决遗产继承纠纷,促进家人和解,在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民二庭副庭长王晓峰认为,遗产管理人通过专业技能减少了遗产继承纠纷,对提高司法效率,节约司法资源有着很好的帮助。遗产管理人不仅有助于促进家庭和睦与社会稳定,更是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重要典范。中华遗嘱库项目办主任、中华遗嘱库创办人陈凯表示,中华遗嘱库作为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主办的公益项目,始终以推动遗嘱进入每个中国家庭为使命。《民法典》继承编首次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了遗产管理人制度后,中华遗嘱库就已深刻意识到遗产管理人职业化的意义影响巨大。这不仅能够促使遗产服务规范化管理,带动新兴消费市场“银发经济”的发展,更能够保护产权促进共同富裕,有效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得益于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快速腾飞,我国居民家庭财富积累显著增加。根据胡润研究院的数据统计,截至2023年,我国拥有600万资产的家庭总数达到了514万户,资产超千万的家庭突破208万户。与此同时,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3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突破2.9亿,占总人口比例21%。

一方面是家庭财富的不断积累,另一方面是人口老龄化趋势,家庭财富传承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百姓关心的重要问题。

中华遗嘱库相关负责人向央广网介绍,《民法典》继承编虽然确认了遗产管理人制度,但相关的法律配套措施还不够健全,遗产管理人在具体实施中,存在执行难点多、难度大、落地难等问题。同时,社会与公众尚未建立对遗产管理人的正确认知,实践中遗产管理从业人员很难获得客户信任。此外,遗产管理人制度具有跨学科、跨领域等特点,然而国内熟悉遗产管理、具有遗产管理实务经验的人和平台尚且存在空白。

据主办方介绍,该课程旨在培养遗产管理专业人才,建立全国遗产管理人专业协作体系,推动遗产管理服务深度发展。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央广网
央广网
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中国声音
581529文章数 124762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