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给刘邦出了个主意,让周昌出任赵国相国,刘邦给他连升三级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刘邦晚年,围绕皇位的继承问题,与吕后的关系日渐紧张,如同两条平行线渐行渐远。与此同时,他与那些曾并肩作战的功臣们的关系也变得愈发剑拔弩张。这段时期,血光之灾的历史惨剧接连不断地上演,仿佛是从远方席卷而来的风暴,逐渐逼近政权的核心。每个人都在暗自揣测,下一场灾难何时降临,政权的不测危机随时可能爆发。

刘邦的病逝,对于吕氏一族和功臣将相们来说,无疑是一场解脱。他们暗自庆幸,仿佛看到了老天有眼的奇迹,及时收回了即将崩溃的局面。然而,天有眼,但世人看法各异。在这欢欣鼓舞的氛围中,刘邦的宠姬戚夫人与爱子刘如意却陷入了孤立无助的境地。



晚年的刘邦,对戚夫人宠爱有加,甚至执意要废太子刘盈,立刘如意为继承人。这一举动引起了吕氏一族和将相大臣们的联合抵制。面对强大的反对势力,刘邦不得不放弃了这个念头。然而,他对身后爱子如意的命运仍然忧心忡忡。

史书记载,晚年的刘邦郁郁寡欢,常常陷入沉思。这一天,情绪低落的刘邦竟然在众人面前失态,独自放声悲歌。周围的近臣们面面相觑,不知所措。就在此时,一位机灵的年轻官员赵尧站了出来。他敏锐地洞悉了刘邦的心事,用善解人意的言辞为刘邦排忧解难。赵尧的这番话,让刘邦的心情得到了宽慰,也让在场的众人感叹不已。

赵尧,赵国的才子,凭借着他的机智与文武双全,在刘邦的集团中崭露头角。他并非出身于王族赵氏的核心家族,但那份与生俱来的才华和机智,使得他在众多赵国人士中脱颖而出。



自汉二年十月起,赵国的英才纷纷追随常山王张耳,投身于刘邦的伟大事业。而赵尧,这位年少机灵的青年,亦不例外。他在征战中英勇善战,立下赫赫军功,更难得的是,他还通晓律法,为西汉初年的武功文治交替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赵尧的才华得到了御史大夫周昌的赏识,被提拔为符玺御史,掌管皇帝所用的符节印玺。这不仅仅是对他能力的认可,更是对他地位的肯定。每当皇帝的诏令在宫廷内拟定,赵尧都会仔细地为其盖章,再由御史大夫转送丞相府执行。这一过程中,赵尧所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他不仅是皇帝信任的臣子,更是西汉初年政治舞台上的重要人物。

赵尧因职务关系,常常在皇帝身边走动,大内的秘闻机要,他都有所了解。他耳聪目明,手勤嘴紧,心思缜密,善于洞察人心。当刘邦因废太子之事受挫时,赵尧看在眼里,明白刘邦的担忧。他主动站出来,小心翼翼地问道:“陛下闷闷不乐,岂非心中有所忧虑?”刘邦点头,赵尧继续道:“莫非是忧虑赵王年少,戚夫人与吕后不和,以及万岁后赵王母子不能保全?”这一番话,直戳刘邦的心事,使得刘邦不禁感叹赵尧的机智与敏锐。



刘邦向赵尧寻求建议,赵尧毫不犹豫地提出了为赵王设置强相的想法。他认为,这位强相应当地位高能力强,且为吕后、太子以及群臣所敬畏。刘邦听后点头称赞,但随即问道:“群臣中谁可担当此任?”赵尧毫不犹豫地回答道:“御史大夫周昌,为人坚忍强直,从吕后、太子到大臣,无人不敬畏他。此事唯有周昌可堪此任。”刘邦深思熟虑后,最终决定采纳赵尧的建议,召见周昌并请求他出任赵国相国。周昌闻听此言,感动得泪流满面,哽咽着答应了刘邦的请求。

果然不出所料,周昌离京卸任后不久,刘邦手中拿着御史大夫的官印,陷入了沉思。他自言自语道:“究竟谁能胜任这御史大夫一职呢?”他环顾四周,目光最终落在了赵尧身上,坚定地说道:“除了赵尧,无人可胜任。”于是,刘邦任命赵尧为御史大夫。



赵尧原是一名符玺御史,官秩六百石,属于中级官员。然而,他因才能出众,被刘邦提拔为御史大夫,成为副丞相,官秩中二千石,地位仅次于丞相。这连升三级的超常拔擢,无疑是对赵尧能力的认可。

赵尧原本就有军功,爵位在公大夫以上,享有少量的食邑封户。成为御史大夫后,他又跟随刘邦征讨陈稀之乱,再次立功受赏。在高帝十一年正月,赵尧被封为江邑侯,食邑六百户,正式跻身于开国功臣列侯之列。一时间,他的荣耀达到了顶点。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