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原创 | 讲好体育强国故事 推进体育特色“大思政课”建设

0
分享至

【编者按】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围绕新时代思政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国家治理》新媒体开设“大思政课”专栏,邀请专家学者进行系列深入探讨。本期邀请上海体育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胡德平、王凯悦撰文展开深入探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大思政课”是新时代思政课的新形态,是对传统思政课的优化、升华和超越,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价值导向,注重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融合的现实观照。

充分把握“大思政课”的时代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大思政课”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时代命题。

立足“根本大计”。就是“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就要求我们把下一代教育好、培养好,从学校抓起、从娃娃抓起。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讲好大思政课,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重要途径。

胸怀“国之大者”。要通过“大思政课”的教学,引导学生做到“四个正确认识”,即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从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和伟大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珍惜韶华、奋发有为,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飞扬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

讲好“伟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亿万中国人民已经书写和正在书写的时代篇章,正是思政课最鲜活的素材。新时代以来的伟大变革和取得的伟大成就,是我们讲好新时代“大思政课”的底气所在。

突出“大思政课”的体育特色

推动“大思政课”建设,必须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为主线,坚持用历史讲思政课、用文化讲思政课、用实践讲思政课。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规律、学科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发挥教育优势,善用社会大课堂,打造网络云课堂,强化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作用,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优化思想政治工作生态,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形成校内校外有机衔接、课内课外相互融合、网上网下一体贯通、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大思政课”建设格局。

上海体育大学入选首批上海“大思政课”建设重点试验高校后,学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时代新人培养要求,大力推动人才培养理念创新、实践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整体设计“大思政课”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到2035年建成体育强国的发展目标。上海体育大学是我国体育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是一所以体育见长的、特色性应用研究型大学,承载着为民族复兴育新人、为体育强国育英才的教育使命。上海体育大学“大思政课”建设的立意就在于以“课程之大”培养学生的“志向之大”“格局之大”“情怀之大”“知识之大”“能力之大”。为此,学校坚持以党建育人为引领,大力实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有效整合党的建设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和教学科研工作,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实现课堂教学与思政教育同频共振。

围绕党的创新理论一体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必须把牢灵魂主线,胸怀“国之大者”,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和伟大成就。为此,上海体育大学“大思政课”建设推出了党建育人专项计划、课程体系建设计划、实践教学创新计划、区校协同共建计划、优质师资提升计划、教学改革攻坚计划六项行动计划,切实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围绕青春奋斗主题系统创新“大思政课”建设。建设体育强国要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引导广大青少年积极参与体育健身,强健体魄、砥砺意志,凝聚和激发青春力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贡献。新时代的中国,更需要使命在肩、奋斗有我的精神。上海体育大学“大思政课”建设以“青春奋斗路、竞攀新时代”为主题,突出实践导向、发挥体育优势,引导学生在“行走中国”中感悟思想伟力,在“研读中国”中厚植家国情怀,在“建功中国”中奉献青春力量,切实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切实讲好体育强国故事

上海体育大学依托“体育学”世界一流学科优势,充分发掘体育的思政元素,推动特色转化,坚持用体育讲思政,围绕体育强国国家战略,面向大学生构建体育强国叙事体系,引导青年大学生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

打造体育强国思政课程体系。打造了由“体育强国”“国乒荣耀”“风羽同舟”“奥运荣光”等课程构成的“以体育德”体育特色“大思政课”课程体系。

完善体育强国课程思政体系。把体育强国故事融入专业教学,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构建起以体育强国为特色内容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建设体育强国实践教学体系。开发与实施“追寻足迹”特色实践教学课程,推出“建功中国”社会实践公益计划,引导青年大学生在伟大实践和日常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国家治理高峰论坛精彩回顾(请滑动查看)

作者 | 胡德平 上海体育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凯悦 上海体育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新媒体编辑 | 张宏莉

美编 | 王洋

更多精彩文章,欢迎关注《国家治理》杂志、国家治理网及人民论坛网!

声明:《国家治理》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人民智库
人民智库
人民日报官方智库
2390文章数 7344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