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李讷晚年谈到姐姐潸然泪下:最困难的时候,她一直偷偷接济我

0
分享至

2015年5月,一位身穿灰白色棉质上衣,戴着无框眼镜,气质端庄娴静的老妇人出现在了枣园旧址。这里曾是毛主席的旧居,每天往来的游客络绎不绝。在众人眼中,这位气质出众的老妇人,也只不过是千余名普通游客之一罢了。

直到老妇人指着墙上悬挂的一张合影,招呼一旁的老伴,说道:“咱家也有这张照片。”

照片的主角正是毛主席、江青与一名小女孩,如此平常的一句话,却如惊雷般在旁观者耳边响起。老人的身份呼之欲出,她正是毛主席与江青的女儿—李讷,而旁边的老伴就是与她相伴30余年的丈夫王景清。



李讷和王景清

大家都很好奇,作为伟人的小女儿,李讷从小接受的是怎样的教育呢?她和同父异母的姐姐李敏关系又到底如何?

大不相同的童年生活

1940年,李讷出生于延安,年近五十的毛主席对这个小女儿尤为疼爱,也不忍心把她送去保育院。因此李讷就成了毛家唯一在父母身边长大成人的孩子,纵使当时条件艰苦,但因为一家人一直待在一起,在父母满满的关爱下,李讷还是度过了一个愉快的童年。

毛主席去世后,李讷常常回忆那段幸福的童年时光。小时候她最喜欢和父亲一起散步了,他们的散步不仅仅是闲逛,反而充满了寓教于乐的意味。



李讷和毛主席

年纪稍小的时候,父亲会教她念诗,等到再大些就教她背诗,无论是‘细雨鱼儿出’还是‘微风燕子斜’,都是父亲带她散步时,指着沿途景物教给她的。在这种潜移默化的环境下,李讷自然而然的对文学起了极大的兴趣,而这也是她后来能考上北大历史系的契机。

十岁之前,李讷没上过一天学,都是父母和周围的工作人员教的。那时局势紧张,硝烟遍地,父女两人牵手散步的亲子活动已是难得温馨的记忆。起初李讷只能握住父亲的一个手指头,后来可以握住两个,最后已经能完全握住父亲的手了,她也就这样长大了。

和妹妹相比,李敏的童年时光更多时候是跟母亲在一起的。她是毛主席与贺子珍的女儿,虽然没有在父亲身边长大,但从小名‘娇娇’二字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主席对这个女儿有多疼爱。



李敏和毛主席

李敏大李讷三岁,在李讷出生的那一年,李敏正好被送去苏联看望正在治病的母亲。这一去就是七年,直到1949年,两姐妹才有机会见面。因为都是同龄人,两人很快一见如故,平时都是亲亲热热的,虽然有时候也会出现争执,但小孩子间的矛盾总是单纯的,经过父亲的调解,姐妹二人很快又会和好如初。

主席家风

对于子女的教育,毛主席从来都不允许她们打着自己的旗号行使特权,并且还要求她们在艰苦的社会实践中增长才干,教导她们做一个吃苦在前,牺牲在前,享受在后的普通人。

当时李敏,李讷两姐妹在小学读书期间都是寄宿,每逢周末才能回家,而她们的学校会在学生离校这一天退回当天的伙食费。和其他孩子不一样,两姐妹从来不随意花掉退回的伙食费,而是如数交给父亲,因为这笔钱就是她们周末在家的伙食费。



李讷、李敏两姐妹

后来她们进了北师大附中读书,报名时主席让身边的警卫人员带着两姐妹去报名,学校给了每个学生一张注册登记表,其中有一栏要求填写家长的信息,姐妹俩都知道父亲不愿在外显露自己的身份,只好把表带回去请示父亲该怎么办。

最后家长信息这一栏填的就是警卫员的名字,她们并没有因为父亲的身份享受到什么特权,反而和普通民众的孩子一样,在学校过着平静的生活。

平时生活里主席也经常教导,不要经常宣扬自己是谁的女儿,而是要夹着尾巴做人,从两姐妹的名字中也可以看出,主席对她们的期待,‘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意思就是多做实事,少说空话,姐妹俩也把这句话深深的刻在了心底。



毛主席和两个女儿

而对于子女的婚姻和恋爱问题,毛主席也相当开明,不但没有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传统观念,还相当尊重子女们的意愿,希望她们能找到具有共同话题,共同理想的伴侣。可惜的是,姐妹俩的婚姻都没有想象中那么幸福美满。

李敏的先生也是一名军人,名叫孔令华,两人是恩爱夫妻的典范,结婚多年儿女双全,是人人羡慕的金童玉女。但天不遂人愿,孔令华因车祸去世,没能跟李敏白头偕老。

坎坷的情感生活

和姐姐相比,妹妹李讷的情感生活要更加坎坷。到了该结婚的年纪,母亲江青已经为李讷物色好了一位门当户对的理想对象。但因为主席有言在先,不希望子女和高干子弟结亲,所以她只能把目光投向了其他阶级的青年。



江青

她反复物色又精心挑选,最终为女儿确定了一名理想对象,正是时任浙江省革命委员会的副主任张永生。当时他20来岁,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出身也很好根正苗红,和李讷很是相配。

他也是1940年生人,和李讷同龄,他肤色白皙,长相斯文,戴一副眼镜。在大浩劫初期,张永生作为浙江省代表出席会议,当着众人的面侃侃而谈,自然而然也给与会的江青留下了深刻印象,顺理成章的他便进入了江青为女儿择婿的选项中。

1968年,张永生正在北京汇报情况,中途却被江青命人叫去了她的住所。到了招待客人的客厅,张永生却没有见到江青,而是和李讷打了个照面。原来两人的这次见面,其实是江青的精心安排,得知江青有和自己结亲的意向后,张永生很是受宠若惊,本以为自己能攀上高枝了,却没想到最后栽在了江青对他的详细调查中。



江青

江青虽然有招他为婿的意向,但为了女儿,她还是得对这个未来女婿进行一番严格考察。因此,她特意派人去搜集了张永生的资料,包括周围人对他的评价。最后才得知,张永生在平时的工作里刚愎自用,唯我独尊。并且随着接触,他的缺点暴露的也越来越多,自然而然的张永生被踢出了江青的选项中。

除了干涉女儿的恋爱外,江青还插手了李讷的工作。从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后,李讷先是在解放军报当编辑,但江青不满女儿的职位这么低,便动用关系把她任命为北京市委副书记。主席知道后非常恼火,和女儿谈完话后,他希望女儿主动辞去这个职务,并派她去五七干校劳动深造,在这里李讷遇到了自己的第一段姻缘。

经过这番谈话,李讷也明白了父亲对自己的期许,二话不说便去了五七干校所在的江西农村。当时的她身处异地又孤身一人,本来就性格内向,到了干校以后也很少和外界交往,总是独来独往,直到当地招待所的服务员小徐走进她的世界。



李讷和毛主席

对方开朗热情,经常在闲暇时间邀她一起出去游玩,或是打球或是散步,平时两人还一起搭档干农活,他们日久生情,很快便走到了一起。他们的交往瞒不过别人,还被上报给了江青。

小徐出生于东北的工人家庭,政治上是绝对没问题的,并且本人长的也是眉清目秀,容易让女孩心生好感,但他只有初中文化,并且还是个服务员。在江青眼里,怎么看都和自己女儿不搭。

趁着到庐山开会的契机,她把女儿叫来,准备好好开导开导她。可是母女两人各持己见,谁也说服不了谁,并且李讷还说非小徐不嫁,把江青气得头都要裂开了。



江青

眼见母亲固执己见,李讷只能寻求父亲的帮助。她托人给毛主席带了一封信,看完这封信后,毛主席又询问了带信人男方的信息,得知男方虽然没有上过大学,只是一个服务员,但他肯上进学习,和女儿的关系又是在劳动中建立起来后,便同意了这起门不当户不对的婚事。

有了他的支持,江青再也不敢反对。就这样李讷和小徐在江西当地举行了简朴的农村婚礼。

新婚初期,两人的关系好的蜜里调油,但到了婚姻后期,家境和学历的差距所带来的影响便越来越大。李讷毕业于北大,受过高等教育,从小又深受父亲影响,非常喜欢阅读,但小徐生性好动,也没多少文化,思想沟通方面变成了不可忽略的鸿沟。再加上江青时不时的干扰,两人的矛盾越来越深,最后感情破裂只能分道扬镳。离婚以后,李讷独自一人带着儿子生活。



李讷

1970年李讷的劳动深造结束了,母子俩便搬去了北京。在此之前,李讷从来没有因为是主席的女儿而受到什么特殊待遇,一直过的都是平民生活,但离婚之后,她的生活甚至已经接近贫民了。

因为工资太少,她和儿子只能一人一条被子,一半铺一半盖,连肉都买不起,有时甚至要卖旧书换钱。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李讷的身体条件每况愈下。见妹妹如此,姐姐也不忍心,便一直暗中接济母子俩。李讷晚年时谈起这段经历,总是忍不住掉眼泪,她很感谢李敏,在最困难的时候,要不是姐姐偷偷给自己塞钱,她和儿子也不知道能不能活下去。

李讷从小是主席身边的李银桥夫妇带大的,见她如今单身一人,日子又过得这么苦,夫妻俩怎么能不心疼。私下里便偷偷询问李讷有没有再婚的想法,但李讷自从那场浩劫过后,便一直自卑于母亲的身份,最后还是李银桥安慰她,打消了她的顾虑,李银桥说:“你爸爸还是伟大领袖呢,这是历史事实!”



李银桥

随着她逐渐放开了自己的心房,她的下一段姻缘也悄然而至。1979年,李银桥曾经的老战友王景清来北京出差,他也有一段不如意的婚姻。

虽然年龄比李讷大上十多岁,但李银桥认为,他这位老战友为人厚道,会关心体贴人,而且文化水平和李讷相当,算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再婚对象。李讷和王景清都对对方没什么意见,于是李银桥便安排两人见了一次面。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后,双方互生好感,最终于1985年决定结婚。结婚当天,许多曾在毛主席身边工作过的同志都来祝福两人。



王景清和李讷

李银桥所言非虚,王景清的人品的确不错,夫妻二人的婚后生活过得相当幸福美满。王景清也并没有在意李讷母亲的出身,还经常陪她一起去看望江青。因为和女婿有共同爱好,江青也认为女儿的这门亲事不错。

无论到哪,王景清都愿意陪在李讷身边,他对于李讷来说,就像是另一条腿,曾经摇摇欲坠的人生,也因为他的存在而变得踏实起来。

开启人生新篇章的李讷,心情好起来,身体也跟着逐渐好转,看见妹妹这样,李敏也颇感欣慰。这么多年以来,姐妹俩经历了各种悲欢离合,也从青春浪漫的少女,变成了祥和端庄的老人,但她们还是有着说不完的话题,关系也依旧那么融洽。



李讷与王景清

毛主席去世后,两姐妹都没有继承他的任何遗产,从前没有依靠父亲的身份行使特权,往后更不会利用父亲的余荫过活,她们依旧是本本分分的领着自己微薄的工资。

其实姐妹俩都认为父亲留给她们的精神财富比什么都可贵,是真正的无价之宝。父亲的教育方法也被她们延续到自己子女身上。就像主席曾经说过的:只要你们能够自食其力,就没有辜负我的教导。因此李敏和李讷对生活质量的要求都不高,温饱已足矣。

李敏、李讷这对姐妹如今就是个普普通通,且饱经沧桑的老太太,但她们从父亲处继承的精神思想所带来的影响却超越了大多数人,这点从她们沉默的眼神中就可以看出。那种不同凡响的气势是领袖傲骨的遗风,敬意油然而生。



李敏和李讷

看完李敏李讷两姐妹的故事,屏幕前的你又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风谈笔录
风谈笔录
历史原创作者 欢迎关注
2047文章数 10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