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少奇同志坦陈:曹甸一仗其实可以不打,由黄克诚担责不妥

0
分享至

作者:莫孤烟

声明:兵说原创首发,已开通全网维权,抄袭洗稿搬运必究

1939年底,时局错综复杂。日军在攻下武汉后,已无力发动全面进攻,中国军队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冬季攻势,毫无屈服的迹象。与此同时,重庆当局已有消极抗日的苗头,国共摩擦不断。对于敌后抗日武装来说,究竟是文斗还是武斗,需要根据时局的变化即时决策。

此时的新四军已经在大江南北开辟了豫皖苏、苏鲁豫等7块根据地,发展势头很猛,但重庆当局的意图则是把新四军限制在黄河以北,矛盾激化。延安总部给中原局指示,江北新四军要“一直发展到海边去”。也就是说,当下开辟根据地的重点是在苏北地区。


【新四军转战苏北】

之所以要全力争夺苏北,是因为这里是敌人力量薄弱的地方,日伪军只是在交通线的重要据点有少量驻扎,广大乡村城镇都是军事真空地带。再者,控制了苏北,就能和皖南的新四军形成呼应,更有利于新四军和八路军协同作战。

1940年初,延安电令苏南新四军陈毅部北上,华北八路军黄克诚部南下。数月之后,黄克诚率八路军344旅及新编第2旅共5个团1.2万人,进入到津浦线以西、陇海路以南地区,初步建立起淮海根据地,而陈毅部也在黄桥大败顽军韩德勤部,新四军与八路军联手经营苏北已成定局。

华中地区我军部队越来越多,建制不同、作战风格迥异,迫切需要统一指挥。中原局少奇同志向延安建议建立华中总司令部,指挥员在朱德、彭德怀、王稼祥、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中选一个人。总部回电说,让陈毅统一指挥苏北各部。


【1940年新四军进入苏北】

少奇同志的意见是把整个苏北的部队统一起来,包括苏北也包括皖南,这样大的一个战略集团,首长非得是重量级人物不可,让陈毅来统一指挥就是在这样背景下做的人事安排。

八路军和新四军合兵一处,统一指挥的问题刻不容缓。1940年10月31日,黄克诚和少奇同志在阜宁见面,两天后他们一同去海安,见到了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司令员陈毅和副司令员粟裕,统一指挥的问题很快取得共识。少奇同志给总部发报,建议在叶挺没来江北之前,由陈毅统一指挥华中八路军和新四军各部,叶挺如果来了,则叶为正、陈为副。总部很快回电同意。

半个月后,华中八路军新四军总部在海安成立,所辖部队包括陈毅、张云逸、李先念、彭雪枫、黄克诚五部,我军力量大增。


【新四军缴获大批日军武器】

黄桥大捷之后,新四军成功在苏北站住了脚跟,形成和日、蒋三足鼎立的态势。看起来似乎形势不错,但实际上问题还很严重。我军刚建立的根据地里,顽军、土匪、游杂武装到处都是,时常发生骚乱,而蒋军李品仙部(桂系)和于学忠部(东北军)分别从皖东和山东开了过来,而韩德勤也咽不下黄桥大败的一口气,随时可能卷土重来。

如此一来,新四军必须要有一个选择:到底是先巩固根据地呢,还是吃掉韩德勤部,彻底解决苏北问题呢?在这个问题上,中原局和延安总部的意见并不一致,部队内部也有不同意见,最终以一场曹甸战斗引发当事人及后人半个多世纪的争议。

少奇同志的意见非常明确,那就是“占领兴化,彻底消灭韩德勤部”。但主席对此并不赞同,认为暂不宜攻打韩德勤。他回电指出“暂时尚不宜取彻底消灭政策”“必须保留兴化及韩德勤方有文章可做”。


【新四军部队在皖南进行整编】

主席的顾虑在于,韩德勤是顾祝同的嫡系。和白崇禧不同,顾祝同其实在蒋军高级将领中并非地方实力派,因此韩对于顾来说,犹如命根子。当时周公正在重庆,顾祝同会见周,提出“不要逼韩太甚”。周电告主席,提出我方应该是逼韩让步,而不是将其赶得走投无路。

顾祝同此时正在皖南调集大军,江南新四军叶挺项英部形势危急,所以和韩德勤的斗争(其实就是和顾祝同的斗争)要讲究分寸。周公认为,留下韩德勤可以使顾祝同作出让步,同时和重庆当局也有缓冲的余地。如果彻底驱逐韩,等于是做事不留余地,彻底与蒋、顾撕破脸面,后果可能会相当严重。

主席完全赞同周公的建议,立即把周的意见转告少奇同志,再次强调不能彻底赶走韩。主席还有一层顾虑,那就是周公目前身处重庆危地,如果我军进占兴化,万一蒋氏一怒之下把周扣押了怎么办?


【新四军部分领导。左起:叶挺、赖传珠、罗炳辉、张云逸】

黄克诚也不赞成立即打韩德勤。一方面是苏北根据地内部很不稳定,亟待剿匪和发动群众,站稳脚跟。另一方面这个时候去打韩德勤没有理由,人家又没打我们,我们主动打人家,不太好说,不符合我方统战及反摩擦的基本指导。再者,从纯军事角度讲,兴化一带水网纵横,非常不利于进攻作战,就算打,也没有必胜的把握。

问题是形势不等人,蒋军汤恩伯、李品仙的13个师已经压过来了,华中的形势越来越紧张,主席也认为不打不行,但究竟怎么打,打的程度如何,着实很伤脑筋。主席给少奇同志、陈毅等人发电,指示如果蒋军真的向皖东和淮北进攻时,首先要打韩德勤,但必须要由总部来决定。

少奇同志决心要打,他的理由是如果东北军和韩德勤部会合,对我威胁实在太大,假如不趁现在的时机给韩部以重创,形势会越开越危险,直到难以应付。他在电文中甚至强调:“你们有无意见,望三天内答复,否则即开始动作。”可见急于作战的心情之急迫。


【抗战时期的陈毅】

少奇已经下了打的决心,但主席反对打,他寄希望于周公在重庆的谈判解决苏北危机,同时他认为东北军是可以争取的。

之后的几天,苏北指挥部和延安之间多次电报往来交换意见,少奇态度坚定,一定要打,在11月26日的电文中措辞强硬,声称对韩部的进攻已准备好,27日就要发动,不过他们也承诺不打兴化。

苏北我军已经箭在弦上,不得不发,面对这种局面,延安方面最终复电同意,但强调一定不要打兴化。

双方各让一步,总算是勉强达成了一致意见。这个决策的过程,本身就说明决策是有隐患的。

本次战斗于29日发起,韩德勤部在遭到打击后,将兵力收缩到宝应县东北一个叫曹甸的镇子,总兵力约有5000人,而韩德勤在兴化还有5000人,随时都能策应。以当时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攻坚能力,要想一口吃掉如此一大坨敌人,困难是很大的。正如黄克诚所担心的那样,北方战士到了水网地带不适应,苦战一天没有进展,只能对峙。

黄克诚建议围起来慢慢耗,把守军的弹药耗光了再打。但无论是延安还是华中总部,都希望仗赶快打完,拖得越久越夜长梦多。黄克诚的意见没被采纳,新一轮强攻开始,结果久攻不下,伤亡很大,陈毅及时止损,下令停止进攻。


曹甸战斗,我军的伤亡损失数据有不同的记载,付出了较大的代价。黄克诚为此被撤了纵队司令员的职,只保留政委一职。少奇同志后来对此有清楚的认识,在给黄克诚的信中坦诚公布地的说,曹甸一仗其实是可以不打的,责任由黄克诚来承担是不妥当的。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兵说
兵说
聚焦国际风云,深耕战争军事,获评“百名网络正能量榜样”
2723文章数 10609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