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去狩猎,走进密林,突然对侍卫说:这里没人,你们杀我了吧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显德七年的正月初一,按照以往的习俗,家家户户都应正在欢度春节,但是身为后周的宰相范质却坐立不安。

范质如此,倒不是因为饺子不好吃,而是他接到了契丹和北汉联合南下的紧急军情。

此时周世宗柴荣刚刚去世没多久,他年仅七岁的儿子柴宗训在风雨飘摇中成为了后周的一把手。



一个七岁的娃娃,你让他去拿弹弓打鸟或许很在行,但你让他处理国家大事,想必他连奏折中的字都认不全,这种情况之下,处理政务自然就落在了范质等人的头上。

可是范质本事不大,能力不高,最为关键的是,他没有军权,所以当他听闻边关有战事的时候,毫无战争经验的他,便慌了神。

他想了想之后,立即做了一个决定,正是这个决定改变了历史走向。

范质认为,自己没有兵权,那就找有兵权的人去抵抗不就万事大吉了,于是他找到了时任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的赵匡胤,绝对的军中一把手。

正月初二,赵匡胤率领大军出征,可是在离开都城20公里左右的陈桥驿便不走了,更令人震惊的是,这天晚上赵匡胤“被迫”当了皇帝。

按照史书上的记载,当时的赵匡胤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当皇帝了,在睡眼朦胧中,将士就将黄袍披在了他的身上,在半推半就中,赵匡胤成为了皇帝。



赵匡胤深知自己能当上皇帝是因为手里有兵权,所以他做了皇帝之后,疑心特别重,有那么一次,赵匡胤外出狩猎,走到了密林深处,突然对周围的侍卫说:这里没人,你们杀了我吧!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这些侍卫听到赵匡胤的话之后又是什么表现呢?

我们一起来看。

陈桥兵变,赵匡胤是否无辜?

由于在正史记载的陈桥兵变中,赵匡胤是无辜,更是不知情,导致后人不少人对赵匡胤充满了“同情”,你看看,别人不想当皇帝,愣是被逼着当皇帝,连当不当皇帝都做不了主,实在是太惨了。



真的惨吗,别闹了,虽然古时候确实有人不想当皇帝,但大多数人都梦想着成为皇帝,即便是平民出身的百姓,他们也想过把瘾,只是他们的想法很难成真罢了。

所以无论史书中再怎么记载,赵匡胤是多么不想当皇帝,无论您信不信,反正我不信。

当然,我是有理由的:

其一,契丹南下入侵的消息来源不可靠,范质没有仔细辨别真假。

其二,倘若边境真有战事,赵匡胤应该急行军,但他走出国都20公里左右,便停下休息不走了。

其三,赵匡胤黄袍加身之后,要做的首要事情,该是去抵抗契丹等势力的进攻,但是他却直接不管不顾返回京城,逼着7岁的柴宗训退位去了。



这三点不合理,其实也为了我们指出了一个最大的可能性,即:

契丹和北汉根本没有联合南下,这消息就是赵匡胤派人放出来的,而他的最终目的就是将军队拉出去不受朝中节制,进而一举完成兵变。

至于说,被迫着黄袍加身,实在是不可信,假使这真不是一场谋划好给天下人看的阴谋,假使赵匡胤真的不想当皇帝,想必赵普和赵光义等人再有能耐,也不敢如此胆大妄为吧。

杯酒释兵权,众臣为何交权?

不管赵匡胤想不想当这个皇帝,他最终还是当上了这个皇帝,这就够了,这就足以名留青史了。

不得不说,赵匡胤还真是一块当皇帝的料,对于皇帝该做的事情,他上手嗷嗷嗷快,尤其是这句“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眠”说出来之后,更让人惊叹有帝王之相。



既然当了皇帝,自然要想着怎么加强皇帝的权力和稳固得之不易的地位,赵匡胤以自己为镜子,想了又想,觉得兵权的武将,是对他皇帝之位的最大威胁,毕竟他能当皇帝就是靠的这个。

而他仔细环顾了周围一遍后发现,当年跟随他打天下的好兄弟们,在他当了皇帝之后,各个都是位高权重,手握实权。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