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临终前连喊3遍燕王来未,朱棣听说后,吓得立即返回了封地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朱元璋推翻元朝当了皇帝之后,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让他们老朱家永享万代江山。

对于这个问题,不少开国帝王都思索过,而且也都为此做出了实际行动,不过最终的事实证明,这些帝王的想法极其天真,当然这并不说他们做得不好,而是由于封建帝制固有的局限性,无论是哪个帝王都无法突破。



朱元璋也不例外,可是老朱却不这么想,他一直觉得自己很牛,至少要比他之前的皇帝牛,毕竟他可是从社会最底层一步步爬上去的,甚至还当过和尚要过饭。

老朱思索了很久,最终他得出了一个结论:用亲情来稳定江山,当然,这个亲情还得是至亲,具体做法就是扩充后宫的规模,增加皇子的数量。

还别说,老朱是真厉害,一共生下了44位儿女,其中皇子26位。

不管皇子的数量够不够,但朱元璋也实在尽力了,不是在朝堂处理朝政,就是在后宫思考稳定江山,当真是个敬业的皇帝。

老朱生了那么多的儿子,自然不是想着让他们吃喝玩乐,而是要给他们安排任务的,那就是将他们分封到各地当藩王,让他们在四境之地镇守,以保中央皇权稳固



不得不说,这想法是真好,但老朱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皇权之下本无亲情,唐太宗称帝路上血淋淋的教训也被老朱视而不见。

或许他觉得自己是个严厉的父亲,这些儿子们根本造次,其实他想的也对,但是前提是他要活着。

可是没有人能长生不老,老朱也不能,而在他临终前幡然醒悟,想要做点什么,于是他连喊3遍“燕王来未”,本来正在路上的朱棣听说后,吓得立即返回了封地。

朱元璋眼里的两个继承人

在朱元璋的构想之下,在他去世之后的大明应该是这样的:长子朱标在京师当皇帝,其他儿子们在外地当藩王,一家人其乐融融好不快乐。

毕竟这样一来,儿子们都有事情做,还都能衣食无忧,假如真的有外敌入侵,在外地当藩王的儿子,便能直接出兵平定,在皇宫中的皇帝,也根本不受什么影响。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老朱的构想率先被英年早逝的朱标给打破了。



朱标去世,朱元璋就面临着要再度确立继承人的问题,老朱想来想去,最终确定了两个人选,一个是朱标的儿子皇孙朱允炆,另一个便是皇四子燕王朱棣

在老朱的这20多个儿子中,除了长子朱标外,四子朱棣的能力也颇受朱元璋认可,所以在分封诸子为王时,老朱就将他封为了燕王,藩地是相当重要的北平。

在总结了元朝灭亡的原因之后,老朱认为主弱臣强是很重要的因素,为了制约那些在战场上叱诧风云的将帅,老朱还提高了藩王在封地之上的自主权,给了他们调遣镇守兵和制约将帅的权力。

毫无疑问,此举导致了藩王逐渐做大,而后来朱棣之所以能有军队发动靖难之役,也是得益于老朱制定的这个政策。

朱元璋心中的嫡长子情结

在皇孙和皇子之间,朱元璋也是犹豫了好久,但最终老朱选定了朱允炆,尽管朱允炆只是一个毛头小子,尽管朱允炆既没有治国才能,也没有带兵打仗的经验。

老朱将朱允炆确立为接班人,并不是他一时冲动,而是因为他内心的嫡长子继承制的情结,朱元璋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出身,在他的固有思维里,长子就是接班人,于是明朝就有了“居嫡长者必正储位”的规定。



但朱标早逝,打破了老朱的安排,不过这并不要紧,因为朱标也有长子,他的长子名叫朱雄英,只不过他只活到了8岁,而作为朱标次子的朱允炆自然成了朱标的继承人。

于是老朱就有了这个想法:既然我的家产是留给朱标的,朱标的家产是留给朱允炆的,现在朱标早逝,那直接把皇位传给朱允炆不就好了?

对于朱允炆有没有治国的能力,老朱也不关心,因为他觉得自己已经给他铺好了路,他坐镇京师,他的叔叔们替他镇守四方,想想都美,当然,也仅限于想想。

朱元璋临终前的顾虑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