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的儿子李恪究竟有多强?为何千百年后,依旧有人怀念他?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千百年来,英雄与爱情始终是艺术作品歌颂的主题,后者让人们体会到世间的美好,而前者则被赋予了更多的壮烈色彩,即便英雄落幕,其伟大的功绩也始终让人们难以忘怀。

根据“成王败寇”的逻辑,历史都是由胜利者所书写的,因此许多英雄在死后其真实的经历通常也会遭到篡改,人们也只能根据一些蛛丝马迹才能还原历史的真相。



有一些人虽然退出了历史舞台,其生前所作所为依旧被人们所纪念,即便经人篡改依旧无法将其光辉磨灭,李世民的第三子李恪便是如此。

他的一生可谓跌宕起伏,而在被诬陷杀害之后,依旧受到人们的敬仰,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李恪的故事。

李世民最喜欢的儿子

作为李世民的儿子,李恪的身份自然无比高贵,但是与其他皇子不同的是,李恪的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杨妃,这让他比其他的皇子更有了一层不凡的身份——拥有隋唐两朝皇族的血脉。

李恪有着得天独厚的出身,他是贵族中的贵族,这样的身份着实让人望尘莫及,李世民对这个儿子的宠爱更让他成为众位皇子中最独特的一个。



李恪两岁时便以皇孙的身份被封为长沙郡王,之后又被封为汉王,到了十岁改封为蜀王,并领授益州大都督的要职。

不过李世民因不忍让他离开自己,便让他遥领官职,也开启了皇子遥领官职的先例。

从李世民对李恪的一系列册封可以看出,李世民对这个儿子的宠爱与器重,当时的益州人口繁多地域辽阔,是唐朝的核心利益中心,李世民将这一地区分封给李恪足见他对李恪的偏爱。



随着李唐王朝的日益稳固,李世民决定重新启用封国制度让宗族子弟重掌大权,以此来巩固李唐皇族的统治,他力排众议对宗亲及皇子大加分封。

在这一次的分封中李恪又被封为了吴王并受任潭州都督,此时李恪已经长大成人,不久后他前往自己的封地就任,临行之前李世民还特意设宴为李恪送行,也可见李世民对李恪的疼爱。

李恪到了封地后,由于年少轻狂游猎过度损坏良田,遭到了御史柳范的弹劾。



得知自己最疼爱的儿子犯错,李世民感到颜面尽失,在朝堂之上痛斥权万纪,称其辅佐李恪失职以至于李恪犯错,以此为李恪找回面子,从这一举动更可以看出他的爱子之情。

才华横溢却无缘帝位

李恪之所以能够得到李世民的偏爱,与他自身的优秀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据记载,李恪文治武功在众皇子中堪称第一,不仅才华出众而且弓马娴熟,可谓能文能武。

李恪性格沉稳内敛处事冷静,被弹劾之后开始对自己严加约束极力克制,再也没有过因犯错被弹劾的记录,能力出众又不断完善自己的李恪,自然成为了李世民最满意的儿子。



据悉房玄龄、魏征和杜如晦都曾教导过李恪,正所谓名师出高徒,其才华可见一斑。另外,李恪年轻时还曾与突厥作战并立下赫赫战功,单枪匹马将突厥大军逼退。

李世民年轻的时候也曾多次去敌军地盘探查情况,民间也有关于他的许多传说,由此唐太宗觉得李恪与自己很像,还说过“英武类我”一类的话,并有意将大唐江山传给他。

奈何虽然有着优秀的出身,同时又深受李世民的器重,但由于封建时期“立嫡不立庶,立长不立幼”的世袭规则,作为李世民的第三子仍然没能被立为太子。



即使后期李承乾被废他也没有资格!话说太子李承乾因牵扯谋反而被废黜之后,李世民虽然口头许诺立李泰为太子,但由于长孙无忌的干涉,太子之位最终落在了李治的头上,李泰也因涉嫌谋储而遭到幽禁。

李世民觉得将李治立为太子似乎不妥时,他曾与长孙无忌有过一次谈话,谈话间他透露出对李治能力的担忧,并表示李恪与自己最为相像,是自己心目中最合适的人选。

听到李世民的想法,长孙无忌以“太子仁厚,可以做守成之君”为理由,并表示这是大臣们的一致意见。李世民见此情景,只好放弃了自己的想法,李恪与太子之位就此擦肩而过。



由此可见,李恪虽然有着两朝皇族的血统,但这也注定了他与皇位无缘。一方面隋朝的统治已然被李唐王朝所代替,其外戚家族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光辉,长孙无忌是李治的舅舅可以为他提供强大的后援力量。

另一方面朝中的许多大臣都曾是颠覆隋朝统治的“罪魁祸首”,如果李恪登基成为皇帝,那么这些大臣的政治恐怕也会受到极大的影响。一旦李恪想要为自己的外曾祖父报仇后果将不堪设想。

李恪能够克制内心,被弹劾之后便格外注意言行,看上去似乎是一种优秀的品格,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是极大的隐患,毕竟隋炀帝在登基之前也曾是一副圣主明君的模样,登基后却显露出了真实的一面。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