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捉方腊后,鲁智深提醒大伙离开宋江,但只有6人听懂,得以善终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水浒传》最出彩的除了各式各样的精彩打斗之外,那一位位极富个人色彩的梁山好汉们也让人们印象深刻。

他们个个义薄云天,喜欢行侠仗义,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可以说是非常亮眼的存在。



但与故事前半段激昂热血的风格不同,原著的结局其实是有一些凄凉惨淡的。

故事的最后,宋江作为梁山首领被朝廷招安之后,除了少数人躲过一劫,剩余的大多数人的下场都比较凄惨。在这少数人之中,便有鲁智深的存在。

鲁智深其实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做事鲁莽不计后果,恰恰相反,鲁智深是出了名的粗中有细。在征战方腊过后,他看清了朝廷的本质,放弃了荣华富贵与高官厚禄执意离开。并提醒其余人也离开宋江,但最终只有6个人听懂了他的意思,得以善终。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俗话说得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其实要细数水浒传中各位好汉的人物性格特征,身上或多或少都会出现劣根性。不是所有人都那样地光明正大,一身正气。

但是鲁智深不同,他是个真正的英雄,并且不是那种由于自身利益受损,所以才骤然奋起的个人主义英雄情结。

鲁智深的英雄主义,体现在他不愿意看到弱小被压迫。不愿意看到罪恶逍遥的张扬快活。因此鲁智深被逼上了梁山,并不是因为他自己受到了强权的压迫。而是他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后留下的祸患。

但他并不是那种靠着脑子里一腔热血干事的男人,他粗犷的外表之下,隐藏的是比绣花针还细密的心眼。

虽然他每每做了一件善事,都能把当事人完好无损地从事故中摘出去,可随之而来的便是自己的人身安全受到了危险。

就好比他救金翠莲时,他知道要压住报信的店小二,而后去找郑屠户买肉拖延时间。救林冲时,他也是担心自己骤然出手搞不好会被对方一网打尽,于是预先埋伏在野猪林伺机行动,而后再千里迢迢地将林冲送往沧州。

这才是鲁智深版本的救人于水火之中,不会留下隐藏的祸患,还能让受害者全身而退。

草莽义气并非毫无章法地一味喊打喊杀。对于鲁智深来说,更多的就是为了自己心中那份坚持的正义与信念。



方腊一役,发现端倪

其实鲁智深与宋江二人,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性格。鲁智深为人处世,绝不会带一丝一毫的虚伪功利。他交朋友标准,有且仅有一个,那便是志趣相投。

但是宋江不同,宋江是一个把功绩二字刻烟吸肺的男人。他的确身上带着对于追寻功名利禄的俗世之心。但我们都是俗世之人,俗一点并不是没有好处,这会激励我们向前发展。

但是宋江的俗却在于他自己努力完成夙愿的同时,他也要别人和他一起。他将自己与梁山集团的利益捆绑,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在招安时,有多少好汉心中都有怨怼,但是却无处发泄。

毕竟他们之中大部分人,都是被朝廷黑暗的统治压迫,最终反抗无果才被迫上了梁山,如今宋江竟然又要他们再重回朝廷统治,这实在是有些难以接受。

可宋江作为梁山的寨主,决定的事情旁人没有办法轻易改变,因此就算是有万般的不情愿,他们也只能再次回到了朝廷的控制之下。

而为了能够更好更完整地讲述一个故事,影视剧的呈现通常会对原著进行润色改编。《水浒传》就是如此,将生擒方腊的剧情从鲁智深的身上挪到了武松身上。



毕竟相比于鲁智深轻轻松松地将方腊擒住的剧情,独臂英雄与邪恶反派大战三百回合最终将其擒获的剧情会更加具有视听效果。

方腊被擒获之后,最开心的当属宋江了,他喜不自胜地邀请自己的兄弟们回朝廷拿赏赐,仿佛已经全然忘记自己所带领的108位好汉,经过战争的洗礼,如今剩下不到三十位。

鲁智深经过了这一系列的战争过后,也终于看清了宋江的为人,因此便仿佛自嘲般地说了句:“洒家心已成灰,不愿为官,只图寻个净了去处,安身立命足矣。”



此时的鲁智深已经心如死灰,望着曾经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最终归于尘土。鲁智深也终于幡然醒悟,他知道就算他们征讨方腊过后也不会得到朝廷完全的信任。这分明就是在利用他们鹬蚌相争,最后的赢家依旧是北宋朝廷。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