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舆万国全图,中国最早世界地图,却被清朝舍弃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鸦片战争失败之后,道光帝还没从蒙圈之中缓过神来,他对身边的大臣说:“英国?到底在什么地方?”大臣姚莹这才奉旨去询问被清军俘虏的英国士兵,方才知道英国的具体位置。直到这个时候,这些官员们才想起来,万历年间利玛窦曾经绘制的一幅《坤舆万国全图》,当他们从堆积如山的旧籍之中翻出这幅古老的世界地图,才发现利玛窦已经在地图之中标注了英国的位置,注明为“诸厄利亚”。



如今,在南京博物院之中,《坤舆万国全图》的宫廷摹绘本静静地迎接着人来人往,极少有人深究它身后有着多么伟大的故事,也极少有人知道因为对它的无视,清政府付出了多大的代价!

明朝,一幅地图的启蒙

万历三十年,万历皇帝朱翊钧派人将一个意大利人宣进了紫禁城。这个人便是利玛窦,耶稣会传教士,历史上走进紫禁城的第一个欧洲人。朱翊钧将利玛窦喊到面前不是听他传教的,也不是听他说异域风情的,而是因为利玛窦进贡给朱翊钧的自鸣钟不走了,朱翊钧喊他过来上发条。而利玛窦这次除了教授这位中国皇帝怎么上发条之外,还送上一副非常宏伟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



利玛窦将地图先给朱翊钧是有自己的私心的,为了能见皇帝一面,他先后辗转澳门、肇庆、南昌等地,学习了数年的中国文化,俨然将自己包装成一个中国通,被当时的官员们尊称为“西儒”。他将自己呕心沥血绘制的地图献给皇帝,无非是想赢取朱翊钧的好感,希望他能同意利玛窦在中国传教,让这个东方巨国的子民全数归于基督教之中。不过万历皇帝并没有那么傻,他对基督教毫无兴趣,但非常高兴地收下了这幅地图,还派人将地图织成丝制图,给他的每个皇子送去一份。

利玛窦的地图对当时中国自古“天圆地方”的世界观是一个重大的抨击,早在西周周武王时期,因为人们的视野有限,认为所在的国家就是世界的中心,即“中央之国”。利玛窦在自己的笔记之中也曾写道:“他们(中国人)认为天是圆的,但地是方的,他们深信他们的国家在世界的中央……”利玛窦对于中国固有“中央之国”的观念当然是不赞同的,但是在绘制最终版的《坤舆万国全图》之时,他还是将中国绘在了中央,以表示对万历皇帝的尊敬。



在朱翊钧允许之下,《坤舆万国全图》得以在国内刊行,对于国内大部分知识分子来说,利玛窦的地图是可笑的,他们只当这幅图是一部神话传说,也许在他们看来,这就和《山海经》差不多。但也有一些知识分子,例如徐光启等人,在对这幅地图进行研究之后,开始对以往接受的“天下”概念进行反思,最终接受了“地球”的概念。

利玛窦形容明朝的人看到地图时的表现:“当他们头一次看到我们的世界地图指示,一些没有学识的人讥笑它,拿它开心,但更有教育的人却不一样,特别是当他们研究了相应于南北回归线的纬线、子午线和赤道的位置时……至此,他们对欧洲有了更高的评价。”

这是明朝后期知识分子的进步之处,《坤舆万国全图》本可以带来更大的思想进步,只是没过多久,明朝灭亡了。

清朝,从鄙夷到悔恨

《坤舆万国全图》并非完全由西方学者绘制,它经过数次修改,很多参考资料来自于中国典籍,当然也有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时留下的文字资料。利玛窦在来到中国之前,对中国的地理也不了解,所以修改之时也完备了中国地名、地貌,并且详细地将所有的地名翻译成中文,甚至加上了备注,标注某地的特殊动物和特产等等。无论人们对《坤舆万国全图》相信与否,因为它全面而特殊,的确成为了晚明的“爆款”地图。然而到了清朝,它却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之内。

《坤舆万国全图》在清初并非什么禁图,因为战乱,巨幅的《坤舆万国全图》已经很难找到,而收录在典籍之中的地图也因为被编纂者随意改动,真实性已经难以考证。而最糟糕的是,相比于明朝,它在清朝的地位更低,以至被学者集体抵制,弃于脑后。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