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令和知县有什么区别?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县令和知县,这两个官位称呼,虽说是一字之差,可是有天壤之别。但是在大多数人看来,这两个称呼是一个意思,这当然离不开如今遍地都是的不负责任的电视剧宣传,很多古装影视剧中,并没有对这两个称呼做严格区分,以至于大多数人认为它们是一回事。另一方面,县令和知县确实不太好区分。想要用一句话概括二者的不同之处,确实不容易。这背后牵扯到了各个朝代的行政制度,官员设置等问题。要想严格区分二者的不同之处,首先有必要梳理一下二者的历史来源。



据考证,县令一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魏赵韩秦等国,当时这四个国家将属地划分为“县”一级别的行政单位。在秦国,县制率先完成,商鞅变法之后,原先的乡并入县,从此县级别的行政区直接隶属于国君掌控。战国末年,直到秦国统一天下,形成了郡县制,县为郡下治所。此时一县之负责人可以叫县长也可以叫县令,唯一的区别就是治下人口户籍数量。如果一个县的户口达到一千户以上,则称为县令,反之叫做县长。

县令被称为百姓的父母官,其实有一定的道理的,因为县令能力和清廉程度直接影响到当地百姓的生活。县令虽然是个小官,但是管辖的琐碎事情非常多,还要管理地方治安、户口调查登记,所以我们看电视剧里面那些家长里短的纠纷都是县令在管。作为基层干部,如果大部分都能将自己职责之内的事情做好的话,也能给皇帝减少很多麻烦,给皇帝赢来好名声,所以皇帝对于县令的工作还是非常重视的。



隋唐之前,因为科举制度还没有完全普及,朝廷上下官员都是“察举制”推举上来的。察举制如果实施得好,也能给朝廷带来很多有能力、名声佳的人才,但是更多的时候,官员们“察举”上来的都是有着裙带关系的人员,那么很可能出现某地所出的官员同出一个家族,或者同出一个老师的现象。地方官员势力盘根错节,到处都有裙带关系,对于中央来说,是极难控制的。所以在加强中央集权的道路之上,历代皇帝们都在探索抑制地方官员权势的办法。

到了宋代,除了县令、县长的称呼以外,还出现了另外一个称呼,即是知县。作为一县之长,本质上来说,知县与县令并无多大区别。唯一的不同就是任命方式有所不同,知县由中央直接委派,多派往一些比较特殊的县,或者有突发状况,或者对于中央政府来说比较重要的一些县,这样的称为“知县”。顾名思义,知县的“知”为执掌的意思,也就是执掌主持一县的意思。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