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72年尼克松访华,期间要求给自己换翻译,周总理:他的水平可不低

0
分享至

“我,冀朝铸,生在中国,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祖国有难,应当回去支援。”

1950年10月,冀朝铸从哈佛大学转回国内清华大学继续钻研化学领域,并立志要学好学精,之后能参与制作原子弹,为我国的军事力量作贡献。彼时,我国正经历抗美援朝战争,所有人的视线都集中在中国的东北地区。

1952年,中美关系缓解,冀朝铸被调任过去做翻译,他的翻译生涯正式启程。



一、翻译生涯启动

1927年7月,冀朝铸生于山西的一个小县城里。不过,他的父亲冀贡泉很有来头,曾在司法和教育相关部门都有过任职经历,内心怀揣着浓厚的爱国之情。

十年之后,抗日战争爆发,日军在中国国内侵袭,手段残忍毫无人性可言,无数无辜的老百姓遇害。为避免一家人受到日军的迫害,1938年,冀朝铸的父亲冀贡泉带着一家老小远渡美国。

此刻,年幼的冀朝铸还没有来得及看过、领会过祖国的大好河山,无奈被迫离开了家乡,离开之前,冀朝铸的眼里是这个满目疮痍的国家,绿油油的草地上落下炸弹,绿色变成了黑色。眼前的一幕刻在他的心里,渐渐演变成一颗种子,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此后,冀朝铸在美国完成了小学和中学的学业,或许是深受父亲的影响,他对祖国一直有着不一样的热情,在学校期间,他时刻关注着国内的消息,尽管有时候不懂,但是,他心里装的满是对祖国的担忧。



1948年,冀朝铸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哈佛大学就读化学系,这也是他内心一个深刻的思考,祖国没有原子弹,武器装备也远远落后日本,倘若他学化学,将来从事科研工作是不是也可以对祖国贡献一部分他的力量?这个时候的冀朝铸还不清楚,他所想的只是抓紧眼下的时间,努力完成学业。

在哈佛大学就读期间,冀朝铸读了很多关于中国共产党的书籍,还有对现下中国局势作分析的书,此时,他的内心又好像涌出了一个新的高度。越是让他内心激动,就越要看相似的书籍,尽管有些书籍是外文翻译的,但是,他仍从那些书籍里感受到曾经和平下的祖国是多么的美丽富饶。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彼时,美军支援李承晚集团,将朝鲜打得连连败退,甚至对我国丹东地区进行骚扰,破坏中国领土的完整权。基于如此,我军出兵朝鲜。

同年,得知中美两方交战的冀朝铸内心复杂,与此同时,他更坚定了自己的内心。而后,大学二年级完成不到一半时,冀朝铸毅然决然地从哈佛大学退学,转回到祖国清华大学继续完成学业。当时,他对父母的原话是这样的∶

“身为一名中国人,我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同胞被人欺负,而我这个中国人还生活在美国的土地上。这是对祖国的背叛,尽管年幼时就来了美国,但我心中一直装着祖国的大好河山,我想回去,回到我的祖国,尽我绵薄之力奉献祖国。”



不得不说,冀朝铸的觉悟之高,令人赞扬。

起初,回到祖国的时候,冀朝铸很不习惯,由于从小就生活在美国,其中文水平比较差,与同学的交流有时都存在困难。在清华,在北京,这个革命开始的地方,冀朝铸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1952年,由于国内大量缺乏英语人才, 尤其是和平谈判会上的翻译,于是,冀朝铸就被“赶架子上架”,加入到中国人民志愿军担任英语速记员。冀朝铸的英文功底扎实,再加上每天刻苦练习,每分钟甚至可以记住一百多个单词。

至此,他的翻译生涯正式开始。

二、他的翻译生涯

朝鲜战争期间,冀朝铸的翻译能力在谈判桌上大杀四方,对此,美方很不服气,一旦在谈判上没有争取到优势,其恶劣行径就被爆发出来——在我军非军事地区投下炸弹。

后来,冀朝铸又参加了几次谈判会议,翻译水平十分优秀,表现突出,1954年就被授予了三等功。在这期间的“日内瓦会议”上,冀朝铸成了周恩来的英文速记员,一路上跟随着周恩来,右手快速地在本子上记录着,兢兢业业的态度和优秀的翻译能力给周恩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日内瓦会议”结束过后,冀朝铸回到北京继续他的学业,放下翻译又进入了实验室。不过,他还没来得及开始自己曾经科研的梦,就被王炳南找到了他,并请他到外交部工作。

“朝铸啊,我看你的翻译能力很厉害嘛。”王炳南如此道。

“过誉过誉。”冀朝铸回答。

“你看这样,你要不别钻研化学了,来外交部工作吧!你的能力换一种方式实现。你看怎么样?”王炳南缓缓道来。

这个时候,冀朝铸才知道王炳南来找自己的目的,于是立马就同意了,毕竟,于他而言最重要的不是在清华大学读化学系,而是尽自己之力为贡献祖国,实现他身为一个中国人的决心。

而后,冀朝铸留在了外交部,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

1956年,冀朝铸担任了周恩来的专人翻译。在当时,有个说法是:翻译员不要超过40岁,而周恩来的翻译浦寿昌已年过40,为了给周恩来找翻译,也为了给他找接班人,浦寿昌对外交部所有的翻译员都有过考察,而入了他的眼的正是冀朝铸,这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



1956年9月,冀朝铸以周恩来翻译的身份首次亮相。这一次,是为尼泊尔首长所举行的国宴,冀朝铸要一步不落地紧跟周恩来进行实时翻译。这种场合,对于第一次参加的冀朝铸来说是很紧张的,一国总理和一国首相的会面给他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但是,压力越大,他的精神就越集中,逐步追求完美,发挥自己的能力。

在周恩来发表讲话时,周恩来手上有一份中文手稿,而冀朝铸手里则有一份英文的,周恩来念完一句,他就紧跟着翻译一句,有时候周恩来多说了几句,冀朝铸仍旧能很快地跟上周恩来的思路,并且灵活翻译。会后,周恩来接连对他表示了夸赞。

此后,冀朝铸第二次担任周恩来的翻译是在一次国宴的第二天,是为举行对尼泊尔首相的欢迎会。或许是人无完人,也或许是所有的精力全部都放在了昨天,这一次的冀朝铸,翻译过程中颇有点余力不足。

彼时,北京市市长正在台上讲话,周恩来坐在底下,旁边尼泊尔首相,而他们身后站着冀朝铸。当时,冀朝铸有点走神,对市长的献旗和献礼都没有翻译,周恩来发现后直接就点出了他的错误,神情有一些不太愉快。听到周恩来的质问,冀朝铸连忙回过神来,将其补翻给尼泊尔首相,与此同时,内心警铃大作。



欢迎会结束后,周恩来专门找冀朝铸谈了谈,让他注意自己的行为和语言,对事要严肃,尤其是在重要的会议上。

随即,冀朝铸连忙应下,知道自己的错误,同时心中对周恩来也很感激,感激他的教诲。

三、周恩来的肯定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到中国来访问,此举标志着中国同美国和平共处。因此,周恩来一早便带着冀朝铸来到机场等待尼克松的到来。

尼克松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于是,周恩来将自己的翻译冀朝铸安排到尼克松的身边为其翻译,而又安排了另一个女翻译作为尼克松妻子的翻译。

突然有一天,尼克松找到周恩来。

“周,我可以换一个翻译吗?”尼克松问道。

“为什么?是冀朝铸翻译得不好吗?”周恩来疑问。

“不不,他翻译得很好,可他长得太高了,说话声音也很粗狂,站在我身边显得很奇怪。不像你的翻译是个女人,跟你站在一起显得很协调。总之,我想要一个女翻译。”

听闻,周恩来笑了,继续说道∶“冀朝铸可是我们“红墙第一翻译”呢,水平可不低!”

尼克松一听跟周恩来对视一眼,两人同时笑了起来。



如前所述,一个翻译最好的年纪是40岁之前,过了40的年纪,反应速度等各方面就已经不太行了,于是在1973年,周恩来又找到冀朝铸,给他安排了一个外交官的工作。

离开了自己待了几十年的工作岗位,冀朝铸有些不舍,但是,他也知道这是最好的安排。后来几年里,国家政局动荡,冀朝铸被下放,尽管如此,他始终不忘自己的职责,每天都坚持练习翻译,孜孜不倦地学习着。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与世长辞,十里长街送总理。冀朝铸也被允许回来同周恩来的遗体告别,向这个救他职业生涯的贵人告别,向他敬爱的周总理告别,此次一别,再无相见之日。告别会上,冀朝铸失声痛哭。

经此一事,冀朝铸被调回北京。



1979年,49岁的冀朝铸再次回到他的翻译战场。因为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出访美国的邓小平只好重新用起这位“老将”。

在此之后的冀朝铸,又几次身兼重职,一直将爱国的心放在胸膛里,享受各种名誉,成为一代大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史明今
阅史明今
说历史讲历史,学历史
1037文章数 99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