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1973年毛主席与基辛格的两次谈话中,毛主席看出了什么?

0
分享至

中美建交已经有三十多年的时间,这些年,中美关系曲折发展,有“蜜里调油”,也有“冷眼相待”。

国际形势日新月异,国际关系也随之改变,在如今高速发展的当下,再去回顾曾经的历史也是十分有必要的事情。

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标志着自新中国成立后,中美相互隔绝的局面被打破,那么在1973年毛主席与基辛格的两次谈话中,毛主席看出了什么呢?



中美关系初见转折

中美关系的“破冰”是从尼克松访华开始的,但是其实早在1969年,尼克松刚刚登上美国总统位置的时候,就已经想着如何解决与中国的僵硬关系了。

为此,尼克松先是宣布解除7类人员去中国旅行的禁令,接着允许旅行者购买中国商品,批准到中国旅行的护照,不限制美国旅行者在中国购物的数量……

1970年5月,美国政府出兵入侵柬埔寨,这个做法立刻引起了中国政府的注意,毛主席发表《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国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的声明以示对美国此举对不满。



尼克松在读完毛主席的这篇声明之后,愁绪不展,这对目前想要与中国缓和关系,促成建交的美国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之前所有为了缓和关系而做的举动更是付之东流。

在毛主席的远见卓识里,他希望的是对美关系是可以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是被动的接受,与被动的依附。

1970年国庆,毛主席与美国著名的记者斯诺夫妇二人,在天安门城楼上共同观看游行队伍,这一罕见的场景当即被记者记录下来,刊登上了报纸。

毛主席此举自然是有意为之,于天安门城楼上,让美国看到自己要与之“建交”的心意,同时,也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毛主席之后更是同斯诺长谈了五个小时之久,让斯诺公开传递自己的想法,“我欢迎尼克松上台,欢迎尼克松来中国。”

“我愿意和他谈,谈得成也行,谈不成也行,吵架也行,不吵架也行,当作旅行者也行,当作总统来谈也行。”

立场与坚持可谓表示得十分明显 ,斯诺也“幸不辱命”将毛主席的意思转达给了美国方面,基辛格在体会到毛主席的所作所为之后,秘密访华,并且互相约定发布公告,同时确定了尼克松访华的具体日程。



两次会晤

1973年2月,基辛格从美国赶赴中国,并且在国宾馆与周总理进行会谈,时间过得很快,夜幕降临。

晚上11时左右,周总理看着基辛格,笑眯眯地道,“我告诉你一个最新消息。”

基辛格诧异地看着周总理,只听他款款道,“毛主席邀请你和他见面,你可以跟你的同事洛德先生一起去。”

基辛格应声,收拾好东西,跟洛德一起坐着1939年型式的陈旧的座车,徐徐地从国宾馆向市中心驶去。



时间也将至半夜,道路上没有什么行人,基辛格坐在车内看着窗外不断移动的树木,想着毛主席这突然的邀请,心中一阵“惴惴不安”。

穿过街道,越过红色的宫墙,进入到一座由红漆圆柱支撑的传统中国式的大门,大概又开了1英里左右,就到了毛主席的住处。

基辛格入目所见就是书,很多很多的书,书架上、茶几上,到处都是,当然,除了毛主席,基辛格还见到了一位摄影师。



基辛格和洛德一起向里走的时候,摄影师还在屋里照着相,毛主席抬眼看到了基辛格几人,率先开口道,“我看来还不错吧。”

基辛格点点头,继续向里走,就听着毛主席道:“可是上帝给我发请柬了。”

基辛格内心一片唏嘘,毛主席交代了一通之后,似是感慨般地说起哈里·杜鲁门和林登·约翰逊两位总统相继去世的事情。



基辛格点了点头,其实他的心里明白,随着两位总统的离世,那些旧的对华政策和对越南政策也就都已经成为过去式了。

毛主席:“那个时候,你们……反对我们,我们也反对你们,我们双方是敌人啊……”说完,毛主席先笑了起来。

基辛格诚恳回答:“是两个从前的敌人”

毛主席继续:“现在我们把我们双方的关系称为友好关系。”

此刻,基辛格已经大概了解了毛主席想要传达的意思,而毛主席观察基辛格的神态,担心他无法理解,又用更为浅显的话语阐述。



“我们都不要说什么假话,也不要搞阴谋诡计,我们不会偷你的文件,你可以随便放在什么地方,考验我们一下。”

谈话间,基辛格突然问道,“听说阁下正在学英语?”

毛主席回答道,“只会几个单词,如‘papertiger’之类的。”

说完,全场开怀,放声大笑起来,此时的基辛格还不能够理解毛主席一语双关所表达的含义,跟着大家一起笑了起来。

直到后来,基辛格才明白,这“纸老虎”似是形容国民党,又似描述帝国主义。



毛主席与基辛格二人就以幽默诙谐的说话方式,一直聊到了凌晨一点钟,1973年的第一次会晤就此落下了帷幕。

1973年11月,基辛格第二次来到了中国,在参加过研究情况的例会之后,同周总理一起乘车赶赴毛主席住所。

这一次,不同于第一次来访时的陌生,基辛格可谓是行云得水,入眼所见之景,同第一次没有太大的差别,基辛格的不同也就体现在这一次他有妻子陪同。

基辛格等人刚露面,毛主席一眼就瞧见基辛格身旁站着的女子,好奇地上下打量一番之后,询问基辛格,“对比男人高的女人有什么感觉?”



外交场合,毛主席表现得随和而又自然,轻易地降低了基辛格妻子的不安感,无形中,拉近与外交者的距离。

随后,毛主席又半开玩笑般地打趣着布鲁斯和洛德的年龄,布鲁斯上了年纪,洛德还年轻,随手指了指自己,“80岁啦。”

简短的打趣之后,毛主席直接切入主题,询问周总理同基辛格之间讨论的问题,周总理应声道,

“扩张主义。”



毛主席神色一顿,指着基辛格,“谁在扩张?是他吗?”

周总理:“是他开始的,但是别人现在赶上来了。”

毛主席点了点头,接着周总理的话,对着当今形势进行了简单而有力地分析,说话的间隙敲了敲桌子,继续道,“美国外交太喜欢‘打太极拳’。”

对于毛主席的看法,基辛格并不认同,但是在这些事情上僵持没有意义,随着谈话的进一步深入,基辛格渐渐发现毛主席关心的侧重点在于美国的国内形势。

水门事件,其实在基辛格看来并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但是对于毛主席而言,他的眼光更为长远,想得也更为深入。

1个多小时的时间,毛主席不厌其烦地分析着国际形势,观察着基辛格的神色,突然话锋一转,提到有关台湾的问题。



“要把美国同我们的关系问题,同我们跟台湾的关系问题分开,只要你们跟台湾断绝外交关系,我们两国就可能解决外交关系问题。”

基辛格心里一个咯噔,就听毛主席的声音缓缓传来,“就是说,像日本那样,至于我们跟台湾的关系问题,那就复杂了。”

“世界上的事情不要看得那么死,那么着急干什么呢?至于你们同我们的关系,我想不要一百年,如果你们有需要就办,如果还不行,就推迟下去。”

基辛格略作沉吟之后,回复道,“从我们的观点来说,我们是要同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的,我们的困难在于,不能立即断绝同台湾的外交关系,这同我们国内形势有部分关系,但是我已经告诉总理,我们希望在1976年间完成这个过程。”

毛主席笑了笑,“这个问题不是什么重要的问题,整个国际的问题是重要的问题。”

台湾问题至此好像也就暂且搁置了,接下来毛主席开始与基辛格就中东问题继续分析,逐步剖析各国的力量和弱点。

谈话持续两个半小时之后,周总理提出到时间告辞,并向基辛格详细地转述了毛主席的看法,“美国国内局势着实让人放心不下,水门事件究竟会不会影响到总统的权威,又会不会萌生出一位新总统,倘若民主党总统上台,‘孤立主义’会不会死灰复燃。”



对此,基辛格沉思之后,“无论哪个政党上台,我们的主要政策方针都将取决于现实,但是在得到这个教训的过程中,出现某种间隙是可能的。”

毛主席立刻回道,“那么你似乎同我一样,对我们双方多少都有点怀疑。”

对此,基辛格不置可否,一些民主党派中确实存在“孤立主义”,基辛格诚恳地向毛主席袒露,美国也许会采取“残暴”手段。

乍一听,毛主席手顿了一下,看着基辛格,“所谓残暴就是指打仗吧?”

基辛格旋即点了点头,见此,毛主席,“打仗也是不打原子弹,打原子弹我是不赞成的。”



见识过原子弹的威力,打仗流血牺牲在所难免,但是原子弹的危害实在是太大了,“要打,你们去打常规武器好了,原子弹就放到核武器库,不要动,吓人呢。”

双方谈话以将近三小时的时间落下帷幕,最后,毛主席虽然起身困难,却还是坚持将基辛格等人送到了外间接待室。

照完相之后,毛主席对基辛格道,“请向理查德·尼克松总统转达我个人的问候。”



基辛格对着毛主席微微颔首,躬身告别,离开了。

在与基辛格的谈话中,毛主席坚持自己一贯反对打核战争的观点,对于中国的核能力,毛主席坦言,“我们的核能力只有一个苍蝇那么一点。”

在与基辛格的两次会晤之中,毛主席看出美国的国内形势对于中国而言并不乐观,由于‘水门事件’的深入影响,尼克松于1974年宣布离职。

这一事件不仅导致了美国的政治局势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内政外交更是直接处于瘫痪状态,同时,美国对中国的许多外交承诺终是化成了泡影。



参考文献:

《从毛泽东年谱看毛泽东对美外交思想》2017年

《以哲学思维纵论世界风云——毛泽东与基辛格》2003年

《毛主席的十个经典幽默》2012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史明今
阅史明今
说历史讲历史,学历史
1036文章数 9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