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晚年接受采访:杀杨宇霆之前我从不迷信,杀他后我不得不信

分享至

1929年1月10日的晚上,沈阳大帅府内,杨宇霆与他的心腹常荫槐两人正趾高气昂的向正厅走去。

进入正厅后,两人便熟门熟路地往沙发上一坐。突然,不知从哪里冲出六个持枪的士兵。

杨宇霆见状,心知不好,刚想起身逃走,就被两个身强体壮的士兵死死的摁在沙发上,动弹不得。



杨宇霆

这时,一名士兵用枪指着他的脑袋,冷冷地说道:

“杨宇霆,因你反对国家统一,罪大恶极,我奉上级命令,将你处死,立即执行。”

杨宇霆刚想开口说话,一颗子弹就贯穿了他的的身体,他直直地向后倒去,血顺着沙发流了一地……

1990年,已经年近九旬的张学良正在台北的家中接受记者的采访。

当记者提起当年的“杨常事件”时,张学良似乎有些难言之隐,在记者的一再追问下,已是迟暮老人的张学良才向记者娓娓道来。

采访即将结束时,张学良叹了一口气,对记者说道:

“杀杨宇霆之前我从不迷信,杀他后我不得不信。”

那么,晚年的张学良为何会说出这样的一番话?当年他又为何要杀杨宇霆呢?



想了解张学良为何说出这番话的老铁们,可以在评论打上想知道,精彩内容即将为您揭晓!

“智囊”杨宇霆

在20世纪的20年代,整个东北最鼎鼎有名的人物当属人称“东北王”的张作霖。

作为割据一方的大军阀,张作霖的手下自然有不少能人,但是其中最让人称道的还是有“智囊”之称的杨宇霆。

与张作霖其他幕僚不同的是,杨宇霆是个真正的文化人,这在当时是不多见的。

生于1885年的杨宇霆原本是没有读书机会的。

这倒不是因为他家境贫寒,上不起学,杨宇霆虽然生在穷山沟里,但是他的父亲却凭借着吃苦耐劳挣下了一笔家产,让他的童年可以衣食无忧。



张作霖

但是,靠着劳动发财的父亲却认为读书无用,坚决反对让杨宇霆读书。最后在旁人的劝说下,才同意让儿子读两年书。

进入学堂的杨宇霆很快展现了他的聪慧,凡是先生要讲的文章,他只要看一遍就能背诵下来,这种天赋异禀让先生大为吃惊。

更让人惊奇的是,年仅16岁的杨宇霆在科举考试中考中了秀才,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大家纷纷称赞他是神童,认为这个孩子将来一定可以做大官。

但是事与愿违,就在杨宇霆考中秀才,做着当大官的美梦时,晚清政府突然宣布取消科举,这让想要通过读书做官的杨宇霆十分沮丧,认为自己是没希望当官了。



就在这时,他的一个堂兄对他说道:“虽然现在科举不能考了,但是还可以出去留学呀,留学回来也能做官,你不妨试试。”

杨宇霆听完堂兄的建议,茅塞顿开。于是在堂兄的支持下,他前往日本士官学校学习。

学成之后的杨宇霆返回了国内,利用他在日本士官学校的关系,进入了军界。

此时的张作霖还未完全发迹,正在四处招揽人才。

一次,张作霖正在为没有人才而发愁,身边的参谋见他这样苦恼,于是便向他推荐道:

“师长,我倒是认识一个人,不知道算不算人才”。

“你说说看,这个人是谁”,听到参谋的话,张作霖有些感兴趣。

“这个人叫杨宇霆,也是咱们奉天人,16岁就考上秀才了,还在日本的军校留学过,现在在奉天当个小军官”,参谋一五一十的说道。

“好,这就是我要找的人才”,张作霖听完,拍案而起。

之后在参谋的引荐下,张作霖见到了杨宇霆,经过一番交流后,张作霖认定杨宇霆是个人才,于是,就把他调到自己手下,当参谋长。

杨宇霆不愧是留过洋的军事人才,再加上他足智多谋,很快就将军务打理得井井有条,军队实力大增。

杨宇霆也因此获得了“智囊”,“小诸葛”的美称。张作霖后来能掌权成为“东北王”,杨宇霆可以说是功不可没。

张作霖成为“东北王”后,对杨宇霆更加的重用,甚至将东北的军政都交给杨宇霆打理。



这就让年轻的杨宇霆变得越来越骄傲,越来越目中无人,也为他以后的悲剧结局埋下了伏笔。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