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已经可以确定,中国登月工程跟美国阿波罗计划完全不是一回事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阿波罗计划的真伪

自古以来,有关月球的传说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年5月初,我国成功发射了嫦娥六号月球探测器。



该探测器完成了人类史上首次在月球背面的土壤采样工作,是我国载人登月工程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我国的登月工程从2004年开始正式实施,根据官方的计划,要到2030年左右才能最终实现载人登月。

之所以需要这么长的时间,主要是因为载人登月这个任务实在是太难了。

于是我们难免会想到这么一个问题:

50多年前的美国人,是怎么在技术条件非常落后的情况下,把载人登月这种难度逆天的任务给完成的?

这里面会不会有什么猫腻?

其实有这样的质疑是人之常情,科学本身也是在质疑声中不断进步的。

而且最早搬出“美国登月阴谋论”的恰恰是美国人自己。

他们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怀疑阿波罗飞船载人登月的真实性,至今已持续数十年。

比如说美国在1976年就出版了一本登月阴谋论书籍《我们从未登上月球:美国300亿美元的骗局》。



当然了,毕竟大多数人并非航天领域的专业人士,所以他们的很多质疑也没有质疑到点子上。

比如说有一个广泛流传的疑点是这样的:

为什么月球上明明没有空气,插上去的美国国旗却可以“迎风摆动”?



其实这是因为该旗子本身就有个支撑杆在支撑。

至于旗子会不停的摆动,则是因为旗子本身的惯性:月球没有阻力,旗子只要一开始出现震动,就会摆动很久。

诸如此类的疑点还有很多,其实大多有都合理的解释。

但这就能证明美国的载人登月是真实的吗?

那就不一定了。

因为阿波罗计划确实有它可疑的地方,只不过它的可疑之处并非人们津津乐道的那些技术上的细枝末节,而主要是以下两点:

  • 项目本身的风险太大。
  • 美国人50多年前能做到的事,现在想做却做不了了。

疯狂月球行

关于第一个疑点,也就是项目风险太大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看一下中国载人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的观点。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张总师并没有质疑美国的载人登月,他只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客观的评价了一下这个项目。

他的原话是这样的:

从客观的角度来讲,载人登月,即使到了今天,即使是对于美国人来讲,也是非常难的。其实当年阿波罗的登月,实际上是当时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冷战的一个结果。

当时阿波罗飞船所采用的很多技术非常冒险,如果现在客观的评估的话,据说可靠性可能平均都到不了50%,非常非常的冒险,很多的结构系数选取都非常低。

包括我们的团队现在在搞的这个载人登月的论证,想用现在的技术设计出阿波罗的登月舱也好,登月飞船也好,都非常困难。包括美国,重返月球,其实也搞了很长时间,难度依然很大。

这里面最核心的观点,就是阿波罗计划中所采用的技术的可靠性很低。

那么“可靠性”这个指标对于航天事业意味着什么呢?

我们可以来看看下面这两个例子:

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升空后解体,7名宇航员遇难。

事故原因是右侧固体火箭助推器的O型环密封圈因为当时天气太冷而失效。

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返回地球的时候于空中解体,7名宇航员遇难。

事故的原因是该航天飞机外部燃料箱表面的一块隔热材料脱落。

从这些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航天事业而言,一个极其微小的问题就可能引发极其严重的后果。

所以当年美国在科技水平有限、技术可靠性不足的情况下强行进行载人登月,确实可以用“壮举”来形容。

不过这种冒险精神虽然值得我们点赞,但并不值得学习,因为实在是太鲁莽了。

这就好比一个人划着条小舢板就想横渡太平洋一样。

那么阿波罗计划的风险到底有多大呢?

我们可以先来了解一下阿波罗11号的具体登月过程。

首先,美国为此次工程研发了当时世界上推力最大的火箭:土星五号。



该型火箭高达110米,推力达到了恐怖的3752吨。

而阿波罗十一号飞船就放置在火箭的头部。



该飞船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登月舱、指令舱、服务舱。除了登陆月球的那段时间以外,宇航员基本上都坐在指令舱中。



土星火箭升空后会把阿波罗11号带入地月轨道。

在这里,阿波罗飞船将进行一次变形金刚式的重新组合:

首先,顶着指令舱的服务舱会先飞出去,然后原地旋转180度,再与火箭里的登月舱对接,并将其拉出来。





拉出来后,整个阿波罗11号飞船就“变形”完成了,之后它就要靠自己的力量飞向月球了。

飞船飞到月球上空后,3个宇航员中的2个会进入到登月舱。然后登月舱与服务舱分离,减速,降落月面。



此时服务舱里还留有1名宇航员,他将驾驶服务舱继续在月球上空进行绕月飞行



等登月舱完成降落后,航天员就可以跳到月球上拍照打卡了。

在返回的时候,登月舱的上升段会起飞,飞到绕月轨道,去追赶一直在天上绕圈的指令舱。



双方在月球上空经过一段时间的你追我赶后(大概会绕月球两圈),就会会合并进行对接。



对接完成后,宇航员会全部回到指令舱,然后抛弃登月舱,接下来就可以回家啦。

返航的飞船会在三天后回到地球上空,此时指令舱会抛弃服务舱,独自安全降落。



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个项目,只能想到一个词:疯狂。

因为在它的整个过程中都充斥着大量对精度要求极高的操作。

比如说控制飞船的飞行角度、速度、高度、刹车时机、降落姿态、对接操作...

而这里面几乎没有任何容错的空间。

作为对比,我们可以拿我们的嫦娥三号探测器来举个例子。



嫦娥三号首次实现了我国在地外天体的软着陆,这也是未来载人登月的基本技术要求。

而我们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依靠的技术包括了激光测距、微波测距测速、光学粗避障、激光三维成像...

然后还要配合电脑来对探测器的动力和姿态进行精密控制。

中国登月工程着陆试验场:



在具体降落的过程中,探测器在距离月面高度100米时就会开始自动寻找合适的着陆区。

其配备的拥有16波束的激光设备每隔250毫秒就会拍摄一张三维地图,电脑则根据大量的三维成像来避开高度或深度超过20厘米的石头或坑洞,然后不停的调整探测器的速度和姿态,最终实现软着陆。



而阿波罗计划受限于当年的技术条件,这类操作大多是靠人工来手动完成的。

微操仙人了属于是。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