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1965年,毛主席重返井冈山,神情凝重地问:还能不能找到卢德铭?

0
分享至

1965年5月份,毛主席在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张平化的陪同下来到了江西省永新县,随后他们一行人上了井冈山。

这是毛主席时隔38年重上井冈山,在井冈山呆的七天时间里面,毛主席习惯每天去散散步,散步时他会讲一些当年在井冈山时的情况。



当谈到革命青年在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挥的作用时,毛主席不无感慨的说道,当初牺牲了一大批青年。

其中让毛主席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名字叫做卢德铭的年轻人。提到这,毛主席神情凝重的问身边的人:“卢德铭还能不能找到?”

卢德铭是谁?为什么让毛主席如此念念不忘?最后找到卢德铭了吗?

投笔从戎

卢德铭是四川宜宾人,出生于1905年,是秋收起义的总指挥。

他的父亲卢安炳是一个有才学的人,母亲黄氏则是一个宽厚仁慈的家庭妇女,两人共孕育了7个孩子,卢德铭是最小的那一个。



卢德铭自幼就聪明机警,6岁那年被父亲送到了私塾里面,所以熟读四书五经,且尤其喜欢古代英雄传记。

8岁那一年,卢德铭的母亲和大嫂被土匪给绑了去,最后家里花了银子才将她们给赎了回来。虽然最后母亲平安的回来了,但是这件事还是在小小的卢德铭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他认识到了社会的黑暗,不满于这匪祸横行的动乱年代,他常对别人说的一句话就是:“我长大了要当兵拿枪,打死那些害人的土匪强盗。”

1919年春天,卢德铭考上了镇里的高等小学堂,在这里,他不仅接触到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还进一步的开拓了视野,对于这个时代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1921年,卢德铭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成都公学,那时候正值新文化运动在如火如荼的开展,卢德铭也潜心阅读《新青年》《共产主义ABC》等革命书刊,思想由此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在探究这些社会问题的时候,卢德铭意识到光靠笔杆子是不行的,要想打倒那些列强和军阀,就必须付诸武力,所以他下定决心学习军事。

而这样的奇契机很快的便来了。1923年秋,卢德铭从报纸上看到了黄埔军校招生的消息,便下定决心要投笔从戎,于是1924年春节刚过,卢德铭便拜别了父母,去了广州。

只是四川到广州路途遥远,当卢德铭千里迢迢的来到黄埔军校后,却被人告知考试时间早已过了。

卢德铭知道后并未气馁,他想要投军报国的想法十分的坚定。最后经人引荐,卢德铭见到了孙中山先生。他向孙中山先生讲明了自己的情况,并且把自己的履历给孙先生过目。

孙中山见卢德铭本人处变不惊、谈吐不凡,心生好感,于是便破例给他出了两道题,让他当面写出来。



卢德铭是有真才学的人,他很快便交了卷,孙中山看过之后当即便决定将其留下来,并写了张便条:“该生经我面试合格,收他入校学习。”卢德铭终于进到了黄埔军校。

指挥秋收起义

在黄埔军校学习期间,卢德铭门门功课都是优秀,样样不落人后,孙中山说他是“学生的楷模”,也正是在这期间,卢德铭接触到了共产主义,被我党吸收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

军校毕业之后,卢德铭留校成为了政治部组织科的科员,那个时候的他给家里写了一封信,要父亲帮他退婚。

退婚的对象叫做颜瑞琴,11岁那年,卢德铭被父亲的好友颜湘浦一眼相中,将女儿颜瑞琴许配给了他。

现在卢德铭因为专心忙着事业、忙着革命,无暇顾及自身,归期不定,从而无法回乡完婚,他不想耽误颜姑娘,所以才下定决心要退婚。

在给父亲的家书中,卢德铭这样写道:“如其颜家不允,那就嘱咐瑞琴:一要读书;二要革命;三不要缠脚。”颜瑞琴接到这封信之后,没有退婚,而是选择了默默等待。



这边,卢德铭加入了叶挺的独立团,马不停蹄的踏上了北伐之路,后来他们攻入了武昌,叶挺升任国民革命军第24师的师长,独立团也改名为了第24师第73团,卢德铭是团参谋长。

当时卢德铭曾经写信给大哥卢德丰,希望他能够一起前来参加革命,并请卢德丰顺便将颜瑞琴带来部队完婚。

卢德丰收到信之后便从家开始往武昌那边赶,只是家里人考虑到女子随军终究多有不便,便没有让颜瑞琴前往。而卢德丰一路风尘仆仆,终于行到了重庆,正好遇到军阀混战,无奈之下,只好返乡。

卢德铭期待的两个人都没有能赶来,他就仍然以革命为重,直到牺牲,都没有能够再次回乡。

颜瑞琴也是一个烈性女子,她在家一直等着卢德铭,等了足足有八年的时间,直到在1935年知道他牺牲之后才另嫁他人。

南昌起义之后,卢德铭等人先是辗转去了长沙,后来又去了武汉,在武汉,他们联系到了向警予,向警予向他们传达了八七会议的精神和中央已经派毛主席到湘赣边界领导秋收起义的决定,并建议他们回到部队,带领部队参加秋起义。



卢德铭听完之后,拍手称赞说到:“好啊!好啊!终于盼到这一天了!”

9月初,卢德铭和毛主席取得了联系。那时候的毛主席正在萍乡张家湾主持召开会议,计划将各路起义部队统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卢德铭被任命为秋收起义的军事总指挥。

部队在攻打长寿街的时候遇到了敌人的攻击,再加上又有人叛变,部队损失惨重,在这样危急的关头,毛主席以前敌委员会书记的身份果断下了命令:各团余部迅速撤到浏阳文家市会师!

壮志未酬身先死

9月19日夜,各团余部先后到达了文家市,他们随即召开了紧急会议,这就是中国革命史上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文家市前委扩大会议

在会议上,他们围绕部队到底是“退”还是“进”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毛主席根据敌强我弱,且部队损失严重的现实做出了建议,他认为攻打中心城市的方案已经不可取,现在最重要的是保存有生力量,应该将大部队转移到敌人兵力比较薄弱的农村地区。



但是毛主席的这一番正确言论却遭到了反对,有人认为还没有输到一兵一卒,还可以再战!面对这么大的分歧,关键时候卢德铭选择了相信毛主席,他说:“在这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如果再打长沙,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他举手表示赞同毛主席决定,其他的与会参与者也随之纷纷举起了手,于是在 9月20日的凌晨,在作了简短的进军动员讲话之后,大部队开始往罗霄山脉进军了。

9月23日早上,当工农革命军来到芦溪镇山口岩的时候,突然遇到了敌人的伏击。来人是朱培德,他事先知道了工农革命军的动向,所以一早就埋伏在这里,准备打我方一个措手不及。

因为是仓促应战,我们准备不足,敌人的火力又太猛,所以卢德铭先让特务连保护毛主席,然后自己带领一部分人到了白泥坳路旁的高地来阻击敌人。

在掩护剩余部队撤离现场的时候,卢德铭不幸被子弹击中而殒命。



当卢德铭牺牲的消息传到毛主席的耳中时,他气的对着苏东骏怒吼:“还我卢德铭!”

苏东骏是前卫第三团的团长,本来在出发之前,毛主席曾传令他们“派人沿途搜索而进”。可偏偏苏东骏不当一回事,认为这是多此一举,结果部队遇袭,700多人丧命。

由于当时处于战争年代,所以卢德铭的遗体一直没有找到。

1977年,为了纪念秋收起义五十周年,湖南省委书记张平化指出:“卢德铭同志为秋收起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要宣传卢德铭烈士。”

于是市委成立了调查组,在当时发生战斗的芦溪镇找到了一名叫做周仁榜的农民,他曾经亲眼目睹了一位身骑白马、腰系武装带的年轻军官中弹倒地的全程。

那位年约20岁的军官从马上摔下来之后,倒在了他家后门口的杂物边。



当时国民党政府有一个规定,那就是“剿共”打死的官兵们,倒在了谁家门前,谁家就地掩埋,所以周仁榜就将其埋在了自家田岸下15米远的地方,那一年周仁榜27岁,卢德铭22岁。

当时的周仁榜不知道这位年轻的军官是谁,直到1977年,芦溪区搜集卢德铭的事迹和照片的时候,他才知道当年掩埋的究竟是谁。

现在,卢德铭烈士牺牲的地方已经被建成了秋收起义的烈士陵园,英雄忠魂终得安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史诗长歌
史诗长歌
历史原创作者 欢迎关注
3834文章数 377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