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揭秘第三次战役:39军奇袭临津江有多"奇"?刘伯承:此战可打满分

0
分享至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第三次战役于1950年的最后一天——12月31日黄昏时分发起。

1、志愿军的“月夜攻势”

将总攻定在这个时点有双重考虑:

首先,此时正值年终岁尾,圣诞节刚过,接着又将迎来元旦,前后时间仅隔一个星期,连续的节日气氛客观上容易使人产生松懈情绪,此时发起进攻,可能取得一定的突然性。
其次,这也是志愿军“月夜攻势”的需要。在朝鲜战场,由于美军握有绝对制空权,白天空中威胁极大,志愿军只能利用夜晚打仗,有月光的夜晚更能发挥作战威力。前两次战役,都是在月圆之夜发起的。



第一次战役发起日为10月25日,恰为阴历九月十五;第二次战役发起日为11月25日,为阴历十月十六,均为当月月亮最圆的日子。

第三次战役发起日为阴历十一月廿三,虽已过了月圆之夜,但后半夜仍有半轮明月可以利用,7天之后,当进入完全不见月光的朔日,战役也到了收尾阶段。

右集团(右纵队)4个军的攻击顺序是:

位于左右两翼的第38、第39军于16时40分开始炮火准备,30分钟后步兵发起攻击;位于中央的第40军和战线西端的第50军稍后行动。采取两翼迂回与中间攻击相结合的战法,首先从左右两翼突破,接着向侧后迂回;正面部队抓住敌人,在迂回部队截断敌人退路后,与之配合实现围歼。

这就是韩先楚所说的:

“正面部队不宜过多,不宜过急,应严密监视,抓住当面之敌;待迂回部队到达时,再协同攻击(不论战役或战术均如此)。”

担任右翼突破的主力是第39军。该军当面之敌为沿临津江南岸设防的韩军第1师。

临津江发源于太白山脉西坡,径流由东北向西南,自涟川以西至高浪浦里这一段,江流蜿蜒曲折,沿着三八线上下穿行,在汶山西南汇入汉江,尔后向西流入大海。临津江下游距汉城75公里,江面宽60~170米。

第39军突破地段,南起新垡,北至土井,正好位于临津江流经三八线那一段,正面狭小,沿江多为陡崖。韩军防御部队临江设防,层层构筑工事,凭险据守。阵地前布满障碍物,设有2~3道铁丝网,江边、道口均埋有防步兵地雷。

过江两三公里处有两个高地(147.7、182.0高地,位于积城东西两侧),如两把铁锁,控扼着通往纵深的公路通道。



根据志司和韩指电令,第39军军长吴信泉、政委徐斌洲确定如下部署:

战役发起当日,由新岱、土井段突破江防,第一步先歼韩军第1师2个团,并以一部兵力向西攻歼高浪浦里以南河套之敌,接应第50军过江;第二步进入打援位置,阻击由议政府出援之敌,配合第40军歼灭东豆川里以西韩军第6师;尔后,全军进至汶山地区阻击北援之敌。

战前估计,攻击发起后,第一夜可攻进7.5~8公里,展开兵力5个团。

从这一部署看,第39军此次作战以歼敌与阻援并重。吴信泉认为,能否达成这两点,对于左邻第40军、右邻第50军的行动关系很大,对整个战役亦将产生全局性影响。

在研究作战方案时,吴信泉起初打算以第116、第117两个师并肩实施突破,每师各加强1个炮兵团。

在军作战会议研究方案时,第116师师长汪洋提出,突破任务可由他那个师单独完成,理由有四点:

一是该师是最先到达临津江边的部队,经过5昼夜侦察,已经掌握了当面敌情和地形情况;
二是主攻任务由1个师承担,可同时得到2个炮兵团的加强,便于集中火力和组织协同;
三是该师此前与当面韩军第1师交过手,熟悉它的战术特点;
四是全师求战情绪高涨,有完成任务的把握。

从当时部队配置和战斗队形看,除上面四点外,应该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第39军突破地段宽度有限,从新岱至土井,正面仅5公里。

在如此狭窄地段同时展开2个师,势必造成队形拥挤,如遭敌方密集火力打击,难免造成严重伤亡。

吴信泉采纳了汪洋的建议,决定以第116师担任一梯队主攻;第117师改作二梯队,于一梯队突破后从左翼实施穿插;第115师为预备队。



28日13时,韩先楚电示吴信泉:

志司意图是先歼韩军第6师,抓住韩军第1师,因此,“你军不宜打过多的敌人”;同时指示:突破后主力应迅速前进,“控制法院里东北有利阵地,力求第一晚到达,准备歼增援或汶山逃敌”;第50军在第39军之后行动,也统由吴信泉、徐斌洲布置。

2、侦察与隐蔽的独到之处

攻击发起后,第39军的突破相当顺利。战后总结经验,认为这主要得益于战前准备充分,特别是侦察做得好,隐蔽搞得巧。

在侦察方面,军主力到达进攻位置之前,就出动先遣团6个连对当面之敌进行威力侦察和捕俘,基本上掌握了敌情及沿江情况,为军首长定下作战决心提供了重要依据。

选定主攻方向后,又派出得力干部设立前方观察所,用望远镜、炮兵观测镜昼夜不停地进行阵前观察,细致了解守敌每日动态及工事构筑、兵力火力配置情况。至总攻发起前,已完全摸清当面守敌所有地堡的位置。

上至师长、团长,下到班长、排长,各级指挥员均用3个整夜潜入阵前实施抵近侦察,查明突破地段江面冰层厚度和江水深度,选好突破口、部队过江通道、上岸后攀爬悬崖的位置和火力压制目标,并将敌方阵地上所有的火力点都编了号,按编号分配射击任务,细化到哪一挺机枪封锁哪一个射孔、哪一门火炮摧毁哪一座地堡。

在隐蔽伪装方面,汪洋强调,此战成功的关键,是部队于最后一天(12月31日)白天进入攻击位置时不被敌发觉。



为此,他布置部队在距敌150~2500米的接近地上,利用丘陵山包、雨裂沟等自然地貌地物,隐蔽构筑工事、掩蔽部。在宽2公里、纵深2.5公里的地域,构筑了316个简易掩蔽部,3000多米的堑壕和交通壕,18个营、团、师指挥所,50余个有掩盖的炮兵发射阵地。

时值隆冬,地冻三尺,部队缺乏施工工具,工程构筑从29日开始至30日夜结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如此大的土工作业量,本身就是奇迹。

12月30日,攻击发起前一天,第116师突击部队(包括配属炮兵),共7个步兵营,7个山、野、榴炮兵营,8个团属步兵炮连,以及全部师团指挥机关,在夜幕掩护下隐蔽进入进攻出发位置。

吴信泉下令:“谁要暴露目标,不论干部战士,一律执行战场最高纪律。”

他打电话告汪洋:“这是死命令,务必让每个人都知道。”

攻击部队毫不走样地执行保密纪律,在距敌150~300米的3.5平方公里地域内,悄无声息地埋伏下了7500余人、70余门火炮。

当夜,天降小雪,第二天拂晓,所有进入阵地的痕迹全被雪覆盖,地面上不见一人、一枪、一炮、一马、一根电话线。



天亮后,敌人飞机终日低空盘旋侦察却无任何发现。这又是一个奇迹。

3、突破临津江之战

为吸引临津江对岸守敌的注意力,吴信泉还令位于高浪浦里的第115师以少量兵力采取牵制行动,不惜将本部队暴露在敌方炮火下,以局部牺牲换取全局成功。

由于此次作战为一线部队加强了相当数量的炮兵,第116师在作战准备时特别注意组织步炮间的协同。加强的炮兵与师属炮兵混合编为3个炮兵群,一线2个炮兵群主要进行直接瞄准射击,分别支援一梯队2个团突破前沿;师炮兵群位于二线,主要用于压制敌炮兵,支援纵深作战。

12月31日下午16时40分,炮火准备开始。34门直瞄火炮采取“重复射击”方法,对敌方2公里正面40个火力点实施破坏射击,摧毁了敌前沿80%的目标。

17时,发出火力急袭信号,又以猛烈炮火对第一道堑壕内及附近敌军有生力量实施压制。3分钟后,所有炮火对准突破口集中射击,同时压制敌炮兵阵地,使其打不出一发炮弹。此时,一梯队团发起冲击,5~11分钟通过雷区,涉过冰河,攀上陡崖,突破了敌军防线。

经一夜战斗,至1月1日拂晓前,1951年元旦第一缕曙光还没有在东方地平线上露出,第116师就已突入敌方纵深10公里以上。

担负迂回任务的第117师在第116师左侧进入战斗,行动更为快捷,至1日清晨5时前,连续粉碎当面之敌5次阻击,突入纵深15公里,迂回到东豆川里以南,割裂了韩军第1师与其右邻韩军第6师的联系。

战后,第116师突破临津江作战经验被选送到中朝两军高级干部联席会议上作介绍。



刘伯承办南京军事学院时,将此战例列入战役系教学内容,并说可以给它“打个满分”。

4、38军汉滩川之战

第38军是右集团左翼突破的主力。

该军当面之敌为韩军第6师,基本阵地在汉滩川一线。

按韩指部署,此战首歼目标是韩军第6师。第38军的任务,是从楼岱、板巨里地段突破汉滩川,尔后,主力迅速向东豆川以南、以东攻进,与正面攻击和右翼迂回部队相配合,对第6师实施围歼。

第38军的攻击与第39军同时发起。经短促炮火准备后,第一梯队2个师同时行动。第113师仅20分钟就强行涉过汉滩川,攻入韩军第6师阵内。

第114师也很快达成突破,接着向纵深迅速插进。18时30分,军长梁兴初向韩(先楚)指和志司报告:

“一一三师、一一四师于十七时半、十八时分别突破三八线,现正向上楸洞、楸洞里攻击前进…敌抵抗不强,仅用炮火阻我前进。”

对于志愿军各部强涉临津江、汉滩川作战经过,战史著述一般着笔不多,让人往往看轻了其中的艰难。

而据第38军军史记述:

此次战役,虽然就紧张程度和残酷性而言,不如前两次战役,但其艰苦程度则超过入朝后任何一战。该军突破汉滩川那夜,风雪交加,气温降到零下20℃左右,官兵们忍受奇寒,徒涉齐腰深的冰水,迎面不仅有敌军的雷场、铁丝网和枪林弹雨,而且有连绵的冰崖雪坡。
鞋袜与冰水冻结在一起,刺骨的寒风吹到身上,很快就在浸湿的衣服上形出一层冰壳,浑身如刀割一般。官兵们戏称当时是“穿着盔甲和敌人赛跑”。
战斗中,还得克服供应不上、衣烂鞋破、营养不良、体力不支等重重困难,着实是一场苦仗、恶仗。

若无钢铁般的战斗意志,这样的仗是打不下来的。



1月1日12时,担负迂回任务的第114师突入敌纵深约20公里,占领了东豆川东南的七峰山;在此之前,右翼第39军第117师于当日5时突入纵深15公里,迂回到东豆川以南湘水里、仙岩里地区。

左右两支迂回部队均已到达东豆川以南之线,按预定计划,应在此处形成对韩军第6师的合围。

然而,当第114师进至七峰山时,只发现一支千余人的韩军队伍正朝议政府方向撤逃,一场阻击战斗打下来,毙俘敌400余人。先一步迂回到位的第117师虽成功隔断韩军第6师和第1师的联系,但也未抓到第6师主力,只截歼了逃敌600余人。

1日17时,第38军报告:“东豆川伪六师大部南逃。”

首歼韩军第6师的目标没有实现,问题主要出在担负正面突破任务的第40军地段。

5、40军的“差错”

按韩指部署,第40军位于第38军和第39军中间,原计划在左右邻部队发起攻击3小时后开始行动,但实际上40分钟后便提前投入了战斗。

第40军最初受领的任务是向战线中央的加平方向攻进。12月25日,韩指将其任务调整为由正面突破临津江、汉滩川防线。

韩先楚专门指示:

“为使四十军能进至攻击准确位置,三九军应将外峨嵋、广洞里、东中里线(含)以东地区让出,三八军应将水回洞、栗洞、美罗洞线(含)西南地区让出给四十军。”

经过如此这般的部署调整,第40军完成集结的时间远落后于其他各军,韩指为此还延长了整个战役的准备时间。

即便如此,到攻击发起前,配属第40军作战的2个炮兵团仍只有1个到位,另1个团途中遭敌空袭受阻,只有1个炮连赶了上来。



第40军突破地段从峨嵋里至高滩,以2个师对守敌5个营,兵力占绝对优势。攻击发起后,第118师当面之敌工事、火力较强,打得很激烈。至1月1日拂晓,守敌在美军飞机掩护下南逃,第118师尾追南进。

第119师在韩军第6师与第1师接洽部实施突破,一路发展也很顺利,当夜即前进了12公里,天拂晓时,部队到达东豆川里东西一线。

但是,就在这时出了差错。

据第40军战役总结材料记述:

第119师主力进至东豆川以西安兴里、上牌里一带后,即以1个连进占东豆川里东山,在凤岩里地区截住了支由百余辆汽车组成的韩军车队。
但是,“营长因不了解情况以为东豆川无敌,以北更不会有敌,即下令将进占东豆川之连收回…待团查清情况,复令返回歼敌时,敌已大部南逃,失去歼敌时机”。第118师突破后,“因白天不敢作战,没有乘胜攻敌,敌人即乘机从容脱离我正面攻击而逃窜”。

据美军战史记载:

当时韩军第6师“已被打散,变得毫无组织”,至1月1日黄昏,该师师长“已经完全失去对部队的控制”。美军紧急出动大量汽车,接应该师残部向汉江以南撤退,至3日上午9时,共收拢官兵约6000人,占该师人员编制数的一半,但其中作战人员只有2500人。

对于志愿军来说,这只能算作一场击溃战。军委作战部于战役结束时制作战果统计表,在“歼敌建制”一栏中,没有韩军第6师任何一个营、州级制单位。

尽管如此,整个来看,右集团对临津江、汉滩川防线的突破是成功的。



攻击发起后,短则30分钟,长则1个小时,两翼部队全都突破了江防;2~3个小时后,正面部队也达成了突破。稍后行动的第50军,在第39军一部策应下也渡过了临津江。仅一夜时间,战役突破任务即告完成。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棠棣说史
棠棣说史
一个旨在梳理呈现的历史爱好者
944文章数 3741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