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出现在东汉,赵括是战国时将领,“纸上谈兵”从何而来?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中国古代纸张的出现始于东汉,但却很少有人知道,纸上谈兵这个典故却是在战国时期出现的。这不得不让人感到费解。

其实,这件事情的真相也十分简单。

纸上谈兵的典故出自战国时期,但这个词语并不是在战国产生的。事实上,这个词语只是后人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所创造的一个词汇而已,其创立最初与典故并无任何联系。



因为词语的产生和故事发生的阶段并不在同一时间,所以才会导致这样一个现象出现。

至少没有证据表明赵括用过纸

纸上谈兵这个词语的雏形大约产生于宋朝时期,这一词语实际上是当时宋朝文人在现实世间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文学素养所造就的一个常用词汇而已。

此外,我们现在意义上的纸张实际上是在东汉时期才出现的。

东汉时期,蔡伦在总结了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造出了纸,但既然有前人的经验,那么就说明,从严格意义上来讲,纸的诞生时间应该早于东汉时期。



根据考古得知,在中国甘肃省地区曾经出土过西汉早期的纸,这一时期距离纸上谈兵典故的主角赵括生活时期相对较近一些。不过,这仍然无法证明生活在战国时期的赵括可以使用纸张。

实际上,根据更多的考古研究可以发现,战国时期,竹简仍然是人们书写文字的第一选择,这一时期所发现的大多数文字载体都是竹简。

赵括错了吗?

纸上谈兵这个词语是典型的贬义词,这个词语的意思是,拥有极强的战争理论,但是却无法实际运用到战争之中,后来被延伸出了空谈理论而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意思。

而这一词语中的主人公正是战国时期的赵括,这一词语所包含的典故发生在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中。



据记载,长平之战是秦赵之间的一次决战,在战争前期,赵国的廉颇将军为了能够守住城池,选择了坚守不出的对敌策略。

这一策略让敌方将领无可奈何,不过因为战争的损耗极其巨大,所以秦赵两国都已经拖延不起,双方君主都想要尽快结束这场大规模的战役。

毕竟上百万的人员消耗确实令人难以承受,即便是富饶的秦国也支撑不起如此庞大的开销,更别说是经济实力较弱的赵国。

当时双方都交换了对战将领,秦国换成了白起,而赵国则换成了赵括。



秦国换成白起是因为白起和廉颇是相同水平的名将,而赵国为什么换成赵括这个默默无闻的将领呢?

这还要归结于赵括的身世,根据记载,赵括的父亲是当时的马服君赵奢,而且他自幼饱读诗书,对于兵书以及军事理论十分精通,就连他的父亲与他进行军事辩论都会败下阵来。

但是,令人没有料到的是,在这场战争中,赵括不仅没有取得胜利,反而搭上了自己的性命,甚至在他死去之后,都有很多人怨恨他,许多人把他当成了导致此次战争失败的罪魁祸首。

一场战争的失败并不仅仅是一人所致,至少在这次战争中,不能把所有的错误都归结于赵括,事实上,赵国君主在对战过程中肆意更换将领的行为,才是导致此次战争失败的最根本原因。



而赵括之所以能够第一次上战场就领导如此大规模的战役,除去其特有的世家出身之外,其优秀的军事素养也是关键所在,但所有人都没有想到,这一个军事理论如此丰富的年轻人,竟然会在战场上表现得如此差劲。

据记载,赵括在领兵作战时,完全没有考虑到实战与理论的不同之处,他不明白,实际的战争状况是瞬息万变的,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理论去套用,否则失败就会成为必然。

也正是因为赵括不明白随机应变的必要性,所以他才能够在领着40万军队去抗敌的情况下,让这几十万军队陷入了敌人的天罗地网,最终无法挣脱,直接导致失败。

适用不等于根源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