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用万两黄金铸成的寿礼,先被溥仪典当,后又险遭焚毁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因康熙、雍正两代帝王的励精图治,清朝盛世一直延续到了乾隆时期。乾隆执掌大清国时,大清帝国拥有着世界上最多的财富。1790年,文武百官准备倾举国之力来操办乾隆帝八十岁的寿诞。因无数使节前来朝贡,想要彰显国家富足的乾隆帝,特意降旨命工部、户部及内务府联手,用万两黄金为其铸造十六口黄金编钟,以作为自己寿诞的贺礼。



外表大小一致的金编钟,高度均为16.2厘米,钮高为6厘米,厚度为1.2到2.1厘米。编钟正面都刻有名字,背面则刻着制作的年代。内务府制作的编钟,最重的一枚使用了927两黄金,最轻的一枚使用了530两黄金(无射金钟,倍应钟)。万寿大典结束后,乾隆珍爱的十六枚编钟就收藏在了清宫内。



1922年,十六岁的溥仪到了成婚的年纪。虽然此时的溥仪已经是逊帝,但依照清宫旧例,他的婚礼依然要大操大办。从纳彩礼到册立、庆典,溥仪的婚礼持续了四十多天,花费的银元数量更是达到了惊人的数十万两。如此巨大的开销,还只是清王室日常开销的一小部分。由于当时的政府不能如数按时拨发经费,过惯了奢靡生活的晚清王室成员,便打起了贩卖宫中珍宝的主意。1924年六月某天,一辆搭载着金编钟等珍宝的小卡车,悄悄驶离了皇宫。刚离开皇宫,小卡车就直奔北京盐业银行。利用小卡车盗走乾隆心爱珍宝的人不是别人,正是他的后代:溥仪。



当时,替溥仪出面与盐业银行,签订抵押契约的人正是他的岳父荣源。抵押契约上写明:荣源以金编钟、玉器等珍宝作为抵押物,向银行贷款八十万元。抵押期限为一年,年息十二分。其中十六枚编钟,抵押了四十万元,其他珍宝一共抵押了四十万元。然而签订完契约的荣源刚刚离开银行,对方就销毁了该笔契约的记录。为了安全起见,银行高层还决定,将一种珍宝转到一处隐秘的仓库。



1924年,北京某知名报纸,刊登了溥仪贩卖祖宗珍宝的消息。为此清皇室特意登报进行辟谣。而另一边的盐业银行也登报,否认曾接收清宫珍宝。虽然当事双方都出面进行了辟谣,但此事依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后来被冯国璋赶出皇宫的溥仪,在日本公使馆的护送下来到了天津。在天津定居后不久,溥仪又被日本人安排前往东北,成立了伪满洲国。至此,由溥仪亲自出面赎回金编钟,已经变得毫无可能。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