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著名的“常败将军”,全军覆没后投降,竟能落个好下场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历史中经常打败仗的将军可谓是不胜枚举,但最具特点的,无疑还是明朝李景隆、西汉李广利以及南宋范文虎三人。

一、李景隆

登基后的朱允炆,在齐泰等人的劝谏下,决定从藩王手中收归权力。

深得朱允炆信任的表兄李景隆,成为了朱允炆削藩时的马前卒。李景隆成功削去周王朱橚掌握的权力后,更是亲自率兵押解朱橚全家返回南京。

眼见初步削藩取得成功的朱允炆,随即把视线转移到了难啃的硬骨头:朱棣的身上。眼见兄弟被侄子皇帝贬为庶人的朱棣,也开始摩拳擦掌,准备起兵进行反抗。



1399年七月,朱棣挑起清除皇帝身旁奸佞之臣的旗号,在北京起兵谋反。

李景隆是朱元璋外甥李文忠的子嗣。李文忠去世后,承袭了父亲爵位的李文忠,可谓是大明翻版的赵括。为了彰显自己的仁义,朱允炆在大军临行前,特意叮嘱李景隆,一定不要伤害到自己的叔叔朱棣。

不想朱棣在面对率领五十万明军征讨自己的李景隆时,却表现得很是轻视对方。朱棣在让儿子朱高炽镇守北平的同时,自己则率领燕军奔袭蒙古宁城。

指挥大军围困北平城的李景隆,竟然没有攻破由一众老幼镇守的北平城。随后得胜回师的朱棣,亲率九万大军在郑村坝与李景隆所部进行会战。



被朱棣击败后,损失近十万明军的李景隆只好退守德州。在李景隆被动防守时,朱棣却主动出击,率军攻打了大同。

面对李景隆初战失败,朱允炆却觉得战败的原因是自己授予李景隆的权柄太轻,让李景隆受到了掣肘。因此到了公元1400年,朱允炆不但派出援军前去支援李景隆,他还授予李景隆独断专行之权。

汇合援兵后,李景隆麾下明军达到六十万。不想朱棣在李景隆立足未稳时,再次率兵奇袭,击败了统率六十万明军的李景隆。面对明军损失惨重的局面,李景隆只好率领明军残部,再次退守济南。



李景隆因多次兵败被明廷召回南京后,朱允炆并没有对他治罪。

不想就是朱允炆如此善待的李景隆,最终却打开了金川门,亲迎朱棣大军入城。金川门的失守,直接导致南京失守,朱棣篡位成功。

可以说常败将军李景隆,一生最大的功绩就是投降朱棣,帮助大明重新选择了勇武的君主。如果不是李景隆帮助表舅{朱棣}夺走了表弟{朱允炆}的皇位,说不定靖难之战还将持续很久。



二、李广利

史料记载,李广利是汉武帝刘彻宠妃的兄长。因妹妹受宠的缘故,李广利才成为了汉军的最高统帅。尊贵的身份,却和李广利在战场上杀敌的水平相差甚远。

从没有打过胜仗的他,还险些将西汉葬送。李广利第一次率军出征,不但没有击败敌人,还因为路途遥远,士兵过于疲劳、饥饿的缘故,直接让麾下兵卒减员十分之一。



第二次统率六万大军出征的李广利,虽然击败了敌人,但己方也损失惨重。该次出征,活着回来的大汉兵卒,只有不到一万人。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