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昏侯刘贺的墓葬,真能完整呈现,2000年前西汉的社会风貌吗?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由于西汉皇帝的极力倡导,儒家思想与孝道观念得以深入人心。这些都对西汉殡葬礼制产生了深远且巨大的影响:厚葬之风盛行{继任者厚葬前任皇帝}。西汉的社会风气是怎样的呢?上到皇帝,下至平民百姓,无不倾尽财力大肆厚葬。据史料记载,西汉每年收取的三分之一税负,会被用来修建皇帝陵墓。因此当时的皇帝陵墓无不修建的气度恢宏,无比奢华,随葬珍宝无数。诸侯王、皇亲贵族、巨富商贾,也会凭借自身财力,积土如山,列树成林地去修建陵墓。但因儒学思想深入人心,西汉陵墓也做到了等级森严:不同阶层使用的陵墓,会按照等级进行严格划分。



海昏侯刘贺的陵墓,考古价值不言而喻,但说他的墓葬,能完整呈现西汉的真实面貌,却有些以偏概全。海昏侯墓葬出土的壁画,陶塑,玉器等随葬物品,确实能反映出当时的艺术水平,工艺制造水平,达到了何等高度。但这却只局限于西汉列侯一级的墓葬规制。让海昏侯墓,真正呈现出2000年前西汉风貌的原因,还是因为刘贺身份的特殊性{做过藩王、当过皇帝,削籍成平民,最终被贬为列侯}。这又是为何呢?请听编者对您详细道来。



刘贺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刘贺在世的三十三年时间里,身份发生了多次转变:藩王、西汉皇帝、平民、失势的列侯。刘贺的父亲刘髆,是刘彻和其宠妃李氏所生的孩子。公元前97年刘髆被刘彻封为昌邑王。公元前88年刘髆病逝,刘贺承袭父亲爵位,成为第二代昌邑藩王。公元前74年,西汉昭帝刘弗陵病逝,因其没有子嗣,权臣霍光就让藩王刘贺主持葬礼,国葬完毕后霍光拥立刘贺成为西汉新帝。



身份的突然转变,让欣喜若狂的刘贺在封地干了不少蠢事{估计是大肆庆祝,扰民}。随后刘贺又带着两百多人奔赴京师。自此成为皇帝的刘贺便带着封地众人,整日在宫中饮酒作乐{失礼之举}。眼见刘贺是如此难当大任,权臣霍光就和群臣商议决定,以太后名义降诏,废除刘贺皇帝的身份。司马光曾在《资治通鉴》中,对刘贺做出了一番评价:在位27天的刘贺,显然不可能干出一千多件荒唐事。刘贺被废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权臣霍光想通过废立皇帝之事,达到进一步专权的目的。不管怎么说,被废帝位的刘贺,返回了封地昌邑,此时他的身份不再是藩王,而是被削籍成为平民。此时史书给刘贺的身份做了一个定义:汉废帝。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