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新刊推介|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形成新型生产关系

0
分享至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是人类社会普遍具有的经济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是新时代新征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也是推动生产力迭代升级、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新质生产力之“新”主要体现在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基础设施四个维度的突破与创新,新型生产关系之“新”在于生产方式、技术水平、资源利用和社会影响的全面变革。“新”意味着在发展中不断追求创新与变革。发展新质生产力本身就蕴含着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逻辑,即必须主动求变、适时而变、科学应变,紧随时代变革,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新型生产关系成为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和“助推器”。

全面深化改革,既要广度,也要深度。“全面”改革就是要坚持各领域改革“一盘棋”,推进经济、科技、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等多领域改革,探索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具体路径。“深化”改革则是要敢于啃硬骨头,勇于攻坚克难,破除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循环过程中的梗阻,加强新型生产关系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支撑作用。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牢牢牵住全面深化改革这个“牛鼻子”,坚持革故鼎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如何以改革促创新、畅循环、强保障,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如何发挥新型生产关系之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器”作用?如何形成与绿色生产力相适应的“绿色化”的新型生产关系?本期特别策划聚焦“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形成新型生产关系”,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展开深入研讨,敬请读者垂注!

——《学术前沿》编者


形成新型生产关系需要把握的几个重大问题

摘 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把握五个重大问题:一是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形成新型生产关系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二是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形成新型生产关系的方向和目的;三是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形成新型生产关系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四是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形成新型生产关系的重点和核心问题;五是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形成新型生产关系的关键点和着力点。

作 者:逄锦聚,南开大学讲席教授

算力互联网对形成新型生产关系的作用逻辑与实践方式

摘 要:算力互联网是面向算力应用与调度需求,通过能力增强和系统升级形成的新型基础设施和技术产业体系,是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算力互联网能够显著降低企业交易成本,推进产业分工形态变革,助力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让生产要素特别是数据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方向顺畅流动。在多元化算力供给的环境下,推进算力互联互通技术体系研究和应用,形成标准化可调度的算力服务是解决当前算力互联挑战的重要手段。推进算力互联互通,塑造适应性新型生产关系,需从强化顶层设计、加快标准建设、推进平台建设、培育算力市场、推广行业应用等五方面发力。

作 者:余晓晖,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

人机环境系统智能与生产方式变革

摘 要:人机环境系统智能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生产方式。人工智能技术不仅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还可能在根本上改变劳动的性质和内容,其进步将推动生产关系的调整,并使社会生产力的释放和利用更加高效。人机环境系统智能带来的人机分工不同于以往简单的体力、智力再分配,还需要考虑人、机、环境优势如何融合,这不仅意味着人们工作方式、职业结构和思维方式的改变,也加速推动各个行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进程。未来在人机环境系统智能思维下,社会将迎来生产效率更高、公平与环境可持续的新阶段。

作 者:刘伟,北京邮电大学人机交互与认知工程实验室主任

新型生产关系的特点和形成路径

摘 要:新质生产力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个要素上都体现出新特点,决定了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必然具有有别于从前的新内容,新型生产关系不仅调整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进一步拓展到调整人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关系;不仅包括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科技体制,也包括更高效的新型生产要素配置体制机制、新型生产组织方式,有可能部分重构原有的经济、科技体制机制框架。形成新型生产关系迫切需要解决“创新”和“质优”两方面问题,关键是要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着力解决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突出问题,加快形成高效的新型要素配置方式、新型生产组织方式,构建保障和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体制机制。

作 者:王琛伟,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宏观体制研究室主任

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产业政策体系

摘 要:在追赶阶段,推动传统生产力发展的产业政策具有以引进模仿为主和选择性两个典型特征。新质生产力原创性、颠覆性、不确定性的技术经济特征使产业政策的逻辑发生改变,自主创新的重要性提高,选择性产业政策的失败概率加大,需要发挥市场微观主体的探索作用。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根据新质生产力的技术经济特征对科技创新、产业化、产业组织、法律与监管等方面的政策作出适应性调整。

作 者:李晓华,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国际产业研究室主任

推动形成与绿色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摘 要: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即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产力。按照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发展绿色生产力同样必须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绿色化”的新型生产关系。我们要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作用等方面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为发展绿色生产力提供强大的政治保障。从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的绿色转型和革命来加强生产关系系统对绿色生产力的支撑作用。从生产关系的深层次改革、高水平对外开放、高水平的政府管理等方面推进社会经济体制改革,为发展绿色生产力提供直接动力。

作 者:张云飞,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与科技体制改革

摘 要:新质生产力既是一个发展命题,也是一个改革命题,呼唤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是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的重要任务,旨在破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制度藩篱,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培育发展数据要素市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要完善共性基础技术供给体系,健全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体系,改革科技创新的人才发展机制,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作 者:胡莹,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来源:《学术前沿》杂志2024年第9期

新媒体责编:梁丽琛

声明:《学术前沿》杂志原创文章,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公众号获得授权,转载时请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人民智库
人民智库
人民日报官方智库
2400文章数 7344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