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贺子珍75岁时病逝,骨灰中发现坚硬异物,揭开1935年的一段往事

0
分享至

1984年4月,一份报告被以最快的速度送到了中南海。

在收到这份报告之后,邓小平同志立刻召集中央的工作人员,召开了一次紧急会议。因为这份报告的内容涉及到了贺子珍同志。

原来,贺子珍同志在不久前去世了,中央按照规制为她举办了追悼大会。但是在贺子珍的遗体被火化之后,人们却从他的骨灰里发现了一些奇怪的东西。

火葬场的工作人员不敢隐瞒这一情况,立刻将它写成了报告,上报给了中央。

在接到报告之后,邓小平意识到这件事情事关重大。他立刻召集了中央的同志们坐在一起讨论这件事情。

中国人历来都有“盖棺定论”的习惯,现在贺子珍同志去世了,中央也必须给他一个评价。但这个评价牵涉到方方面面的问题,必须要经过大家的慎重讨论才能决定。

在会议桌上,众人的脸上都露出了为难的神色。最后大家还是齐刷刷地将目光投向了坐在中间的邓小平。

那么,贺子珍的骨灰里到底会出现了什么“异物”呢?中央最后又会如何评价贺子珍同志的一生呢?作为陪伴毛主席度过艰难岁月的妻子,为何贺子珍最后会与毛主席渐行渐远呢?



(毛主席与贺子珍在一起)

接下来,就让我们慢慢地道来。



风雨同舟的“革命夫妻”

1909年九月,贺子珍出生于江西的一个乡绅家庭。虽然家庭条件还不错,可贺子珍是家里的长女,因此她从小还是非常独立。

由于贺子珍和弟弟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她便开始同情小镇里的那些穷人和其他的贫下中农。

这样的进步思想在一个乡绅家庭当中,是绝对不可想象的。

很快,无产阶级革命的烽火就烧到了江西境内。贺子珍二话不说就带着弟弟一起上山参加了革命。因为贺子珍表现优秀,他上山之后就被立刻吸纳为了共产党员。



(贺子珍)

因此,贺子珍也就成了井冈山上的第一个女性共产党员。

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行动上来看,贺子珍都无愧于“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称号。而就在这个时候,贺子珍也和在井冈山主持工作的毛主席走到了一起。

1927年,当时还只有18岁的贺子珍第一次见到了毛主席。她立刻被毛主席的人格魅力所吸引。

第二年,贺子珍成为了毛主席的机要秘书。在这段时间里,贺子珍也就得到了更多直接接触毛主席的机会。

她发现,平时在生活里,这个男人好像并不“聪明”。

有时毛主席的一些举动,反倒会逗得贺子珍哈哈大笑。他们两个人之间的关系也因此变得更加亲密难分了。



1928年5月,毛主席和贺子珍在江西茅坪的象山庵举办了一个简单的婚礼。

在同志们的见证之下,毛主席与贺子珍之间的感情总算是有了一个结果。看着一旁面容姣好、神情刚毅的贺子珍,毛主席的脸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不过,根据毛主席的外孙女孔冬梅回忆,毛主席和贺子珍的结合,是令所有人都没想到的。

因为直到他们结婚的那一天,两个人也只不过是在一起共事了40多天而已。但无论是毛主席还是贺子珍,他们当时对这段婚姻都是非常满意的。

在两个人结婚的当晚,给他们当媒人的袁文才同志还特意带人来“闹洞房”。但当时的革命根据地实在是太穷了,大家也只能“穷开心”一下而已。



(袁文才)

不过,毕竟是新婚之夜,毛主席和贺子珍之间还是需要有一些像样的仪式感的。

贺子珍拿出了自己亲手绣了12天的一个包裹,交到毛主席的手里。像这样的土布包裹在当时的江西农村十分流行。

人们往往会在出门赶集的时候挎上这样一个包裹,方便往里面装东西。

不得不说,贺子珍给毛主席送的这个结婚礼物多少带有一点“实用主义”的色彩。不过,毛主席毕竟是一个饱读诗书的革命家。

在从贺子珍的手中接过这个土布包裹之后,他便会经常用这个包裹放置自己的“文房四宝”。这样一来,也算是让自己的这份结婚礼物沾一沾墨水。



(毛主席)

而贺子珍也早就清楚毛主席的生活习惯了,所以他在制作图谱包裹的时候,特意设计了很多的小隔层。

从这一个小小的礼物上,我们也可以看出毛主席与贺子珍的心有灵犀。

在与毛主席结为夫妻之后,贺子珍一刻也没有耽误自己的本职工作。

在两人结婚后的第二年,贺子珍便被调到了机要科主持保密工作。由于此时敌人加大了对于中央苏区的封锁力度,贺子珍的工作一度开展得非常艰难。

而此时的毛主席本人也受到了冷落。在这个关键的时候,身为妻子的贺子珍陪伴在毛主席的身边,给予了他难得的温暖。



(”中央苏区时期的老建筑)

后来,毛主席回忆起这段时间的时候,曾经笑着对人调侃称。在那一段时间里,他就是一个完完全全的闲人,就连“鬼”都不会上门拜访他。

还好有了贺子珍的陪伴,他才算是挺过了那一段难熬的岁月。

1934年10月,国民党军在中央苏区长驱直入。眼看着苦心经营多年的根据地即将被敌人突破。毛主席的心里比任何人都要着急,但面对眼下的局势,所有人都已经无能为力了。

随后,红军的大部队被迫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长征”。

根据中央的决议和部署,除了少数的部队继续留在南方开展游击斗争之外。包括毛主席和贺子珍在内的大多数党政干部都必须跟随中央一起转移。



此时的毛主席和贺子珍绝不会想到,在接下来的长征路途当中,他们的感情会经受一次艰难的考验。

而面对这次艰难的考验,两个人之间也逐渐生出了嫌隙。

那么,毛主席和贺子珍之间的感情到底在长征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贺子珍和毛主席又是如何看待这种变化的呢?



(毛主席与贺子珍)



艰苦异常的“歧路”

1934年10月,在中央红军准备踏上长征之路的时候,大家突然发现毛主席不见了。

最终还是贺子珍力排众议,冲进苏区的一个医院里找到了毛主席。

当时的毛主席已经躺在病床上,陷入了昏迷当中。大家出发的时候,一阵手忙脚乱,居然将病床上的毛主席给忘了。

还好贺子珍和周恩来不停地寻找毛主席,这才避免了危险发生。

经过与中央的不断沟通和交涉,几个战士这才抬着毛主席踏上了长征之路。但是长征路上的毛主席不想给大家添麻烦,还是主动走下担架,靠着拐棍的支撑跟着大家一起行走。



在渡过湘江的时候,红军的大部队遭遇了国民党飞机的轰炸,无数的红军战士因此永远地长眠在了湘江之中。

敌机几次从毛主席和贺子珍的头顶盘旋而过,他们都没有露出半分惧色。

不过,渡过湘江也只是长征路上的一小段路程。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大部队的身边总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危险。

贺子珍本人也在长征的过程当中被炸伤了。

要知道,当初贺子珍从苏区出发的时候,已经怀有几个月的身孕了。因此,敌人的一发炮弹让她失去了肚子里的孩子。

为了保住贺子珍的性命,主持手术的医生不得不为他做了流产手术。



(贺子珍)

在失去这个孩子之后,贺子珍的精神便出现了一些恍惚的情况。她时常会在深夜里一个人喃喃自语,显得心事重重。

毛主席当然明白妻子的心里在想什么,但他也不知道该如何安慰贺子珍。而在这个时候,一个更加令人感到不安的消息又传到了红军队伍里:

毛主席的二弟毛泽覃在开展游击斗争的过程当中不幸牺牲了。

此前,毛主席和贺子珍曾经将他们的孩子“小毛毛”交给毛泽覃夫妇抚养。

现在毛泽覃已经牺牲了,南方的游击根据地也遭到了敌人的严重破坏。在毛泽覃牺牲之后,“小毛毛”也就没有了下落。



(贺子珍和家人们在一起)

刚刚失去一个孩子的贺子珍在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宛如五雷轰顶一般。作为一个母亲,贺子珍显然不能接受这样的结果。

在与毛主席的十年婚姻当中,他先后为毛主席生下了六个孩子。

在这六个孩子当中,有三个男孩和三个女孩。但到长征结束的时候,在这六个孩子当中,只有一个女孩活了下来。

这个毛主席和贺子珍唯一的女儿便是李敏,对于这个女儿,毛主席的心中始终怀着一丝愧疚的情绪。而贺子珍因为接二连三地面对“丧子之痛”,身体也出现了问题。



(毛泽覃)

此时整个红军队伍又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毛主席必须抓紧时间工作。因此,面对妻子情绪上的变化,毛主席也没有给予她足够的关怀。

这样的情况使得他们夫妻之间的变得矛盾越来越深。1936年10月,红军大部队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抵达了陕北革命根据地。

正当大家都在为了长征的胜利而高呼庆祝时,贺子珍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尽管几位同志都来看望过贺子珍,希望能帮她舒缓心情,但这些安慰的话在贺子珍的心里似乎也起不到什么作用。

大家都知道,过去两年的长征之路给贺子珍带来了心理和生理的双重痛苦。她不仅失去了自己的孩子,身体也因此留下了残疾。

由于当时的医疗条件十分有限,直到长征胜利,贺子珍体内都还有弹片没有被取出来。



最终,在与毛主席商议之后,大家决定让贺子珍去苏联接受治疗。

那里相对于根据地来说条件更好,有利于贺子珍的病情恢复。更重要的是,那里远离战争,也能减少贺子珍的痛苦。

于是,贺子珍跟着一批即将前往苏联工作的同志们踏上了旅程。

贺子珍临走之前,毛主席一度非常伤心,他明白妻子的心里在想什么。但这么多年以来的亏欠已经不是几句话就能够轻易化解的了。



然而,令毛主席和贺子珍都没有想到的是,这趟苏联之行,居然为他们的婚姻画上了句号。晚年的毛主席和贺子珍回忆起此事,都流露出了惋惜之意。

那么,贺子珍离开中国前往苏联之后,到底还会经历怎样的故事呢?到了晚年的贺子珍与毛主席关系又会如何呢?



(贺子珍的女儿李敏)



久别重逢 物是人非

贺子珍前往苏联的时候其实已经怀上了身孕,她到苏联安定下来之后,随即便生下了一个男孩。

贺子珍按照苏联人的习惯,给这个男孩起名为廖瓦。但遗憾的是,小廖瓦在十个月大的时候就因为疾病而去世了。

面对又一个孩子的离世,此时的贺子珍已经欲哭无泪了。

1940年,党中央考虑到贺子珍的现实情况,便将她为毛主席生下的女儿“娇娇”带到了莫斯科。这个女孩儿便是后来的李敏,也是贺子珍在这个世上唯一的孩子了。



(晚年的贺子珍)

在娇娇抵达苏联之后,贺子珍的情况明显有所好转。娇娇陪伴在母亲的身边,逐渐学会了用俄语对话。

由于在苏联待的时间太长了,娇娇一度都不会说中文了。看着女儿一天一天地成长起来,贺子珍的心里也十分高兴。

看到面前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女儿,贺子珍总算是有了一些安慰。

1948年,全国的解放战争进入到了关键的决战阶段。中国革命取得最终的胜利,只是早晚的事情。

在这样的情况下,贺子珍和娇娇继续待在苏联境内,显然已经是不合适的了。贺子珍的妹妹贺怡也一再写信,催促她们母女俩尽快回国。



贺子珍犹豫再三只好提笔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中文信,与贺子珍这封信一同寄去的,还有女儿娇娇用俄文写的一封信。

或许是由于工作太忙,毛主席没有顾得上给贺子珍回信,但他还是让人将娇娇接到了自己的身边。

毛主席觉得现在是娇娇成长过程中最关键的几年,他必须要有一个稳定的环境好好学习读书,快乐地成长。

贺子珍知道毛主席这么做都是为了女儿娇娇,她自然也没有什么异议。

新中国成立以后,贺子珍被安排到了上海继续疗养。

此时,贺子珍的哥哥贺敏学已经在解放军中担任了高级干部。照顾贺子珍的重任,自然而然地落到了贺敏学和他的妻子李立英身上。



1954年的一天,贺子珍在家里通过收音机收听全国人大的会议内容。

突然,贺子珍听到了收音机里传出了一个非常熟悉的声音。那是身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的毛主席在宣读第一届全国人大的“闭幕致辞”。

听到这里,贺子珍的神情又变得有些恍惚了起来。

根据李立英事后的回忆,当天贺子珍在收音机前整整坐了一夜。而收音机里的内容也整整播放了一晚上,第二天贺子珍病倒了,收音机也烧坏了。

人们将这个消息传递给了正在北京主持工作的毛主席,得知贺子珍病倒的消息后,平日里一向刚强的毛主席在女儿李敏的面前居然落下了眼泪。

虽然毛主席与贺子珍已经多年未曾相见了,但毛主席对贺子珍的感情却依旧如当初那般真挚。



(贺敏学)

1976年9月,毛主席在北京与世长辞。消息传出,举国悲恸。而当贺子珍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她却表现出了一种出人意料的冷静。

根据贺敏学的回忆,贺子珍在得知毛主席去世的消息之后,不停地在自己的房间里走来走去。

而且贺子珍的嘴里还在一直不停地喃喃自语道:“主席的身体不是一向很好吗?怎么一下子就走了呢?”

1979年的9月,中央特意派出专机将贺子珍接到了北京吊唁毛主席。这是贺子珍平生第一次进入北京城,但她的心情却始终高兴不起来。

她想到与毛主席之间的那些往事,眼泪就会止不住地淌出眼眶。



1984年4月19日下午17点17分,贺子珍也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在贺子珍去世之后,地方上的同志给中央呈递了一份报告。这份报告中详细地写明了一点:贺子珍的骨灰当中检测出了“异物”。

中央的同志们在得知了这个消息之后,一刻也不敢怠慢。邓小平同志更是亲自下令,要将这件事情调查清楚。

几天之后,当人们对贺子珍骨灰中的异物进行了检测之后,人们才终于发现了隐藏在贺子珍身上多年的秘密。

直到这个时候人们才知道,原来贺子珍的身体里一直有弹片未曾取出。



(贺子珍和家人们在一起)

这些年里,弹片给贺子珍造成了很大的痛苦。但贺子珍本人从来就没有对外人说起过这些问题。

毕竟,她还是井冈山上的第一个女党员。坚毅和刚强本来就是贺子珍生命的底色,贺子珍将她身上的这种刚强与勇敢坚持到了人生的最后一刻。

作为一名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他始终没有将困难和敌人屈服。作为毛主席曾经的革命伴侣和坚定战友,贺子珍也承受了太多委屈。

在贺子珍去世之后,中央的同志们经过多次讨论,决定将他的骨灰安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这也是党和国家给予贺子珍这位革命老战士的最高褒奖与肯定。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小噎论历史
小噎论历史
聊历史
41文章数 0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