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遵循全球文明倡议 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

0
分享至

原标题:遵循全球文明倡议 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

在2023年3月举行的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为推动更高水平的国际合作再次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同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使我国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全球文明倡议丰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为深入实施教育对外开放战略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遵循全球文明倡议的原则和精神,我国高等教育可实现更加深入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不断向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迈进。

全球文明倡议引领教育对外开放的意义

全球文明倡议强调文明的多样性和平等性,有助于打破偏见、超越隔阂,促进教育平等。不论文明形式、宗教信仰、经济体量如何,每个国家都应有发展教育的机会,每个国家中的个体都有接受教育和获取教育资源的权利。中国始终支持多边主义和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们希望通过文明交流、平等教育、普及科学,消除隔阂、偏见、仇视,播撒和平理念的种子。”承认和尊重每一种文明独特的价值和贡献,倡导文明和合共生,才能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在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过程中,全球文明倡议所倡导的价值理念推动各国之间进行平等、包容、开放的教育交流,有助于保障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全球文明倡议倡导文明互学互鉴,有助于共享教育先进理念、实践经验和教育资源,提升我国教育对外开放水平。教育是人文交流和对话的重要形式,也是传递、继承文明核心价值的关键形式。我国教育对外开放正在经历重要转型,其工作重心逐步从改善国内教育治理转向内外统筹,实现国内与全球教育治理协同,并积极参与构建国际教育规则。同时,教育开放交流的形式也从单向的“引进来”转变为双向的互动交流。全球文明倡议引领下的教育对外开放,促进世界人民相互理解和良性沟通,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提升中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全球文明倡议秉承合作共赢理念,有助于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教育合作机制,促进各国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推动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对外开放是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3年年会的贺信中强调:“中国将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高等教育加快推进人才培养和制度优化,坚持国际合作性对话,深入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形成了富有中国智慧的中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方案,并积极将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转化为国际共识。教育也是一项公共事业,是促进国际关系和世界和平繁荣发展的重要形式。教育的交流根本上是文明的交流。全球文明倡议以“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为价值核心,推进各国教育共同发展。

全球文明倡议引领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方向

全球文明倡议的价值核心与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目标和时代特征高度契合。全球文明倡议强调文明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为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价值导向。文明超越民族国家的范围,在人类社会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过程中不断发展。教育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产生频繁的人文交流,创造文明交往成果。中国教育对外开放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现代化道路。中国教育在与世界文明的融合交流中,构建了一个多元化、合作性的开放模式。

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文明传承与创新,引领高等教育资源双向流动。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是双向性的,引进和输出相互促进。一方面,中国仍然是全球最大的留学生源国,输出大量的留学生,同时引进国外教育资源和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国际学术交流等;另一方面,中国已成为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地国,2019年,全国高等教育国际学生招生和在校生人数分别为17.26万人、33.31万人。另外,中国积极向国际社会输出和贡献中国教育方案和资源,积极寻求协同发展。高等教育的对外开放需要全球文明倡议作为方向导向,传承本国教育文明和成果,同时将先进的、民族的教育成果和教育方案贡献给世界。

全球文明倡议引领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实践路径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构建平等开放的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格局。我国高等教育应建立多层次的教育合作机制,持续深入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缩小“教育鸿沟”和“知识鸿沟”,推行多元主体参与和治理的教育发展模式。西安交通大学发起成立的丝绸之路大学联盟以“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建设为己任,以推进数智时代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和宗旨,深入开展学术、人员和文化间的交流合作,搭建国际人文交流、产教融合、教育治理合作平台,辐射“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助力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建设。数字技术的发展、课程国际化合作等催生了虚拟国际化,打破地域限制,有效节省教育成本,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平等,促进知识和人员的流动。远程在线教育、数字化开放教育资源、虚拟跨国教育等均可以被视为高等教育虚拟国际化的不同形式。2020年以来,中国每年举办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牵头成立世界慕课和在线教育联盟,向全世界提供在线课程。西安交通大学连续3年面向全球开展“西交·通全球”免费在线课程,主题涉及当代中国与时代精神、中西文化比较、中国法律制度及大数据诊断与智能检测装备、芯片制备工艺及应用等,为留学生了解新时代中国的发展面貌提供了多维视角,是推动国际科技创新和人文交流、探索深层次来华留学生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

大力培养国际创新人才、国际治理人才,加快完善拔尖人才培养方案和质量管理体系。要加强全球治理人才队伍建设,突破人才瓶颈,做好人才储备,为我国参与全球治理提供有力人才支撑。高等教育要大力构建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合理利用国际优质资源,优势互补,通过学位教育、项目合作、校企合作等形式,加强国际组织、区域国别、涉外法治等领域的人才培养。要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畅通教育、科技、人才流通渠道。同时,高等教育要把来华留学生的培养质量置于整体人才培养体系中,提升来华留学教育质量,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以来华留学高质量发展助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田美 蔡乐芊,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来源:陕西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工网
中工网
亿万职工的网上精神家园
143122文章数 1101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