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人正在规模化地走入露天监狱

分享至

画地为牢世界的露天监狱在加沙,人的露天监狱在中年。

200多万人被封锁在300平方公里的有限空间之内,断水、断电家常便饭,生活备受制肘。

虽然还尚有一口气能呼吸,但是各方面资源稀薄,区域发展被全面封锁。

没错,封锁,最直接的暴力。

这就跟当下很多的中年人处境完全重合,危机被挪到了35岁、自暴自弃、被新技术淘汰、被时代制裁、被社会消遣,理想被风干,前路堵得密不透风。

整个人被按住,锁得又紧又死。

是那种不仅身上有责任,还要忍受个人发展、机会被制肘的无望跟颓丧。

人一旦觉得什么事情、什么东西 “就这样”,那直接被宣判无期徒刑,最后不是老去,就是死亡。

确实很难

要让一个四十岁的人像刚踏上社会那样初生牛犊,有些画虎不成反类犬了。

但是你也不得不面对一个现状:时代的脚步也太魔鬼了。

技术更迭如此之快,只不过是职业倦怠个两年,它就给你甩脸子。

产品思维马上就被流量思维替代了,做产品没那么管用了,现在是在做渠道。

AI画的图更逼真、磅礴,写的文章比你在屏幕前憋半天,还更有效率。

大批量的办公工具在等待被下架、迭代……

你慌里慌张,仿佛一不小心错过一个,就错过整个时代。就算颤颤巍巍地摆出自己引以为傲的多年丰富经验,可在效率、技术、事实面前,也显得不值一提,苍白无力。

这时候的失落跟失意是被无限放大的,最后只能眼睁睁看着这些经验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里。

残酷的是,大环境这么糟糕的情况下,你还拿着好几倍的工资,却渐渐发挥不出与之匹配的价值,这时候你不下岗,谁下呢?

对,你知道的,如果自我迭代不够快,被沦为时代的弃子就是迟早的事。

没有什么是安全的

发现没有,你只不过是站在自己的牢房里,去抬头看天,想象如何越狱?

实际上你试着跳脱出来看看,没有什么是安全的。

别自怜自爱觉得这是一个人的囚徒困境,这是群体的囚禁、是意志的瓦解。不然你看连中国人骨子里的房产信仰都破灭了,还能有什么地方是安全的呢。

过去房地产好的时候,卖套豪宅赚个好几十万抽成的人,一票票的,现在不是也一样大势衰颓了;

过去一笔定生死的纸媒记者,就算是笔尖再生花,如今也是个个散落天涯;

实体老板过去有多风光,现在也会有多迷茫,每天都在找客户、找人;
……

说到底跟经济周期比起来,跟技术进步比起来,人就是非常微小的。当第一个人类被人工智能杀死的时候,什么穿越周期,什么铁饭碗,都是瞎骗人的大谎话。

你认真想想,吃什么饭可以管一辈子?不管你选什么行业、什么职位、做什么生意,最后要么是熬出来的、要么是换出来的,没有谁是永远持续顶峰拿高薪的。

如果实在非要追求稳定,可能就是一个人的吃饭能力、在人堆里找饭的能力。

ai技术出来,你是diss还是好好揣摩用法,积极拥抱,接受你不用别人就会比你更熟练,更有效率的事实;

ChatGPT出来,你是跟着口嗨码农已死,还是想怎么样才能帮我修BUG呢;

未来门槛一定是在新地方的,而非旧的技能领域,所有技术的出现,都是为了调动普通人更好地协作。

这是时代的阵痛,每个人都要想清楚,如果被随便被扔哪里,不管是丛林,还是有人的地方,你是不是能找到合作、找到机会、找到新路。

中年危机可不仅仅与年龄有关。
怎么越狱?

别着急想要一口吃成大胖子,逆不逆袭的根源在于搭建好自己的框架。

你这么焦虑,恐怕最大的症结还在认知上,这东西比你想的顽固。

大部分的人都是把时间用来执行交易,却鲜少用来搭建自己的框架。所以你看他们都是赚一点钱就得意,但是慢慢就没有后续了。

你老看别人的背影,老感觉被时代遗弃,关键就是这个框架没搭建好。

肖申克怎么越狱的,在墙上凿个洞,贴张海报,每天夜晚偷偷凿一点,在一个雨夜神不知鬼不觉地逃出去了。

加沙人是怎么生存的,在地下挖了一条上千里的地道,穿过层层审查,去以色列那边挣十倍以上的薪水。

甭管是什么最好、什么最坏的时代,追求效率,永远是商业的底层逻辑,而效率背后就是认知。

你要做到的就是:

1、每一天,用一天中最佳的一个小时去改善思维。

然后不管当下正在从事什么职业,都要积极伸出触角,接触更高效的领域,并且亲自下场弄脏手。

一旦发现跟未来相相关,那就投入,以战养战,做好准备。考虑做超级个体,指数级放大你的优势。

2、不要吝啬投资资产的钱,而要吝啬消费的钱。

为产权而战,不断地积累你的资产,只有当你的资产创造的收益大幅度地超过劳动力,你要高枕无忧,感受安全才有一些底气。

知识是干什么用的?

很多人过了一辈子,学了一辈子,也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在此之前,我是其中一个。
我们从小接受填鸭式的教育,只知道老师说的要认真记下来,划重点的要努力背下来,却忘了问个为什么,有什么用,怎么用。当我们踏上社会,才发现,课堂上学到的东西,除了能与人正常语言交流,买菜时算术好的不会被骗,其它基本没什么用。然后仰天长叹:百无一用是书生。
每个人都有他的长处,怎么可能我没有?

学以致用。知识自然是用来变现的。这个变现不一定是讲课和写作。用它来发明创造,建功立业,修养身心都算是它的表现。总之,知识是为人类服务的,即便它以各种形式出现。
如果不能服务于人类,那这类知识就丧失了它的价值。所以,知识可分为有效知识和无效知识。比如,孔乙己的回字有六种写法,对于绝大多数人,这就是无效知识,因为这种知识基本没有用武之地。
我们在学习一项知识的时候,一定要很清楚地知道,它能带给我们什么用处。不懂就要问,问到连老师和专家都不会,那我们就牛逼了。如果知识对我们没有用,或者我们不懂得用,那它暂时就是无效知识。因此,我得出这么一个结论:能为我所用的,是有效知识;反之则是无效知识。
知识分为四个逐级烧脑的层级:信息知识→加工知识→体系知识→智慧。后来我发现,我们以前说的书中自有颜如玉,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信息知识相当于一个与我们没有直接相关的陌生人。哪怕一眼看上去挺漂亮的,但因为我们没有和她建立关系,也不熟悉她,她就只是一个路人甲。

而后,对于一部分信息知识,我们认真阅读了,内容清楚了,并加入自己的思考了,在脑中对于这些信息知识有了一定的理解和领悟。这就像我们和信息知识交了个好朋友:通过沟通和交流,对方的基本特点,兴趣啊,爱好啊,我们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培养了一定好感度。这时,信息知识就转变成了加工知识。对于这些加工知识,我们感到很熟悉,很亲切,就像和朋友聊天,感觉很舒服,脑海里不时会有她的音容笑貌。

于是,慢慢地,我们在脑海里留下了它的影子,想更进一步,就会去调查和了解关于加工知识更深层次的内涵和外延,把所有和它相关的东西都了解个遍。这就像我们和加工知识谈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

为了更接近她,了解她,我们甚至又去了解了她的家庭状况,父母兄弟姐妹,七大姑八大姨,还有她的生活环境,经济水平等等,这就相当于把她当成亲密的女朋友,甚至是未婚妻、爱人来对待了,因为婚姻从来不是两个人的事情,而是两个家族的结合。这时候,你所了解到的、和加工知识相关的所有东西,就构成了体系知识。

最后,我们用心去融合了这些体系知识,知道怎么搭配,怎么协调,怎么使用。而后,这些体系知识经过融合再造,竟然能用来指导我们的行为和思想,甚至我们的价值观也因此受到了影响。这时候,这些经过排列组合和创新的体系知识就形成了知识的最高层级——智慧。

而且这种被创造出来的智慧一定是我们个人所独有的,相对于别人来说,它仍是一种信息知识。这个过程,就像我们和体系知识已经结婚了,而后她转变成了家里的女主人,成了我们生命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她甚至不但能够左右我们的言行举止,而且能够影响甚至改变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当然,我们从一开始,就要很慎重地确认我们认知的正确性。万一认知不正确,就会像娶了个不合适的结婚对象,她会闹得我们人生不得安宁。

如何去确认认知的正确性呢?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