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文脉中国丨珠水悠悠百粤传——中华文脉传承发展的广东答卷

0
分享至

  新华社北京5月17日电 《经济参考报》5月17日刊发文章《文脉中国丨珠水悠悠百粤传——中华文脉传承发展的广东答卷》。文章称,何以岭南?

  南岭巍巍,见证无言。珠水悠悠,纵览千年。

  是春来早的盎然绿意,是刚出炉的早茶热气,是水袖轻拂间的粤剧婉转。

  是千百年来烙在岭南大地之上的印记,是保存在每一块砖瓦每一条街巷之中的气质,是让文人感叹“不辞长作岭南人”“此心安处是吾乡”的达观释然。

  是海丝路上飘扬的涛声帆影,是革命热土上涌动的刚健勇毅,是改革潮涌里荡起的壮阔波澜。

  1000多年前,这里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起点。100多年前,就是在这里打开了近现代中国进步的大门。40多年前,也是在这里首先蹚出来一条经济特区建设之路。

  务实、包容、开放、创新的精神特质,涵养了岭南文脉向上向善、刚健朴实的精神内核。

  云山珠水,弦歌不辍。岭南之风,山高水长。


水量充沛的珠江滋养了南方大地,也勾勒出泛珠三角区域的壮丽空间。图为珠江穿过广州市区。新华社发(李波 摄)

      岭南,有这样一座座城

  天地,万物之逆旅。光阴,百代之过客。

  文脉,正是城市的精神及其生成、演变的内在逻辑。

  广州有一条北京路。顺着这条1600米长的千年古道,一路向南,可抵珠江天字码头。

  走进北京路,高大的榕树挂满了红色灯笼,身着汉服的市民游客广袖襦裙、衣袂飘飘,尝美食、赏非遗、看古迹。

  脚下,是从唐代直到民国时期的11层路面一一摞叠;身旁,是行人摩肩接踵的商业街和骑楼;眼前,是珠江上来来往往的船舶带来的海浪气息。人声喧哗中,似乎还能感受到千年前繁忙的贸易往来,隐约听见过往商队的马蹄声声。这是广州一千多年来繁盛从未中断的商业街,也是广州最为古老的城市中轴线。

  从花城广场到被称为“小蛮腰”的广州塔,广州新中轴线,绘就着现代化都市的璀璨,见证着改革开放的奇迹。

  海郡雄蛮落,津亭壮越台。城隅百雉映,水曲万家开。

  广州是世界上少有的千年城址未变的商业文化名城。2200多年来,云山珠水间,新老中轴线浓缩着这座千年商都一脉相承的历史,承载了这片土地厚重而深沉的岭南文脉。

  北枕五岭,借南粤水陆古驿道融入中原文明;南望南海,沿海上丝绸之路走向广阔世界。江河纵横、气候温和,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得岭南成为中国海洋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对外贸易、海上交通的枢纽。

  “自古以来,岭南大地就是沟通内地和海外的桥梁,岭南文化是中原文化与海洋文化融汇的结晶。”广州博物馆馆长吴凌云说。

  在广州博物馆镇海楼中,一枚银黑色的威尼斯银币引人驻足。这枚娇小的银币,由威尼斯共和国铸造发行,存世只有两枚。考古学者分析,这枚银币到达广州的线路是海路而非陆路,表明15世纪时广州与欧洲的商贸往来频繁。

  商都的海洋气质与中西文化交融的风格,成为岭南文脉最独特的基因片段。

  法国地理学家潘什梅尔曾说过,“城市既是一个景观、一片经济空间、一种人口密度,也是一个生活中心和劳动中心,也有可能是一种气氛,一种特征或一个灵魂。”

  每一条寻常巷陌,都承载着岭南文化的历史记忆。

  行走在广州市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游客在沿街骑楼、西关大屋、小桥流水、岭南园林之间,寻觅岭南味道。这里有着“广州最美骑楼街”之誉。骑楼在广东民居竹筒屋的基础上,融合欧洲外廊式样而成,体现着广府建筑中西合璧、革故鼎新的鲜明风格。

  近年来,这里持续实施微改造,一方面鼓励片区内的原居民参与改造,积极保留原来的生活方式,同时在保留传统建筑风貌的基础上引入创新产业,构筑现代生活,用“绣花”功夫让老街区重焕新生。

  “荔湾推进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活化利用,推进文明传承、文化延续,加强传统文化资源挖掘和保护。同时,促进‘三雕一彩一绣’、粤剧粤曲等非遗文化发扬光大,建设好文化新地标,进一步焕发岭南文化的经典魅力和时代活力。”荔湾区区长谭明鹤说。

  改造后的恩宁路永庆坊,不但保留了老广州的韵味,也展现出岭南文化的新貌。粤剧艺术博物馆、李小龙故居等文化空间之外,散布着咖啡店、茶馆、书店、民宿等各具特色的商业形态,让老城市焕发出新的活力,也在不断挖掘历史文脉中,成为滋养本地居民、吸引外来游客的打卡胜地。


游客在广州沙面的店铺打卡拍照。记者 邓华 摄

  文脉将岭南大地的历史、现在、未来一以贯之。

  珠水悠悠,与永庆坊隔江相望,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拔地而起。这个将广东美术馆、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广东文学馆“三馆合一”的神来之笔,造就了注定传世不衰的新文化地标。它宛如一艘停泊在珠江岸边的巨轮,满载岭南文化艺术宝藏扬帆起航。

  “这艘‘巨轮’将岭南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文化相连,更将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相连。”项目设计负责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介绍。


集广东美术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广东文学馆为一体的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于5月1日正式向公众开放。这艘长近360米的“文化巨轮”总建筑面积约14.5万平方米,共享公共区域3.5万平方米。三馆高低错落、层次分明,有巨轮出海之态。这是霞光映照下的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记者 刘大伟 摄

  领时代之新的广东美术、丰富璀璨的岭南非遗、湾区与海丝文学大本营……这一新时代的岭南文化地标,将成为岭南文化传播与对外交流的桥头堡,承载着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文内涵,向世界传播中华盛世的文化风采。

  有着千年历史的潮州古城,至今保持着“外曲内方,四横三纵”的宋代街区格局,留存有大量古意盎然的建筑。唐朝开元寺、宋代许驸马府、明代城墙门楼和旧府衙、清代旧民居、牌坊街……漫步古城,老城居民生活的烟火气之间,潮州一日,世上千年。

  独具特色的古城潮州正在成为当之无愧的“顶流”。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潮州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来古城看非遗成为时尚。“独树一帜的潮州文化,是这座千年古城的灵魂所在。我们大力推进潮州古城保育活化,加大非遗传承保护力度。”潮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星说。

  江门的开平碉楼、梅州的客家围屋、清远的千年瑶寨、深圳的大鹏守御千户所城……从粤西到粤北,从海边到深山,各具特色的古今风貌,勾勒出城市的经脉气象、沧海桑田,也共同织就了岭南的多元文化。千百年的传承与发展,成就了岭南文脉的延续,留下了城市的记忆,也记住了人们的乡愁。

  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建文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着力塑造与经济实力相匹配的文化优势,通过实施岭南文化“双创”工程,致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文化资源系统保护整体保护、品牌化提升和活化利用,推动岭南文化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南沙大桥全景。记者 刘大伟 摄

      岭南,有这样一代代人

  1000多年前,宋代诗人陶弼来到广州,看到满大街盛行的异域服饰,感受到与中原迥异的环境时,忍不住感叹:“外国衣装盛,中原气象非。”

  400多年前,意大利人利玛窦在澳门舍舟登岸,开启他的中国文化交流之旅,西风东渐的大戏也自此从广东揭幕。

  “广东言西学最早……故中国各部之中,其最具国民之性质,有独立不羁气象者,惟广东人之最。”梁启超如是说。

  面向海外、融汇东西的文化传统,滋养出广东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和开放包容、务实拼搏的精神特质。


《广东千古情》演出现场。记者 邓华 摄

  从林则徐虎门销烟到广州三元里抗英斗争,广东人民写下了中国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历史的第一页。此后,这片红色热土更成为革命力量汇聚的中心。从推动维新变法的康有为、梁启超、黄遵宪,到领导民主革命的孙中山,一大批仁人志士从这里走出,揭开了近代中国变革的序幕。

  “不守一隅的闯劲塑造了岭南特质。这种文化特质赋予了广东人务实的精神、包容的格局和不断进取的心态,这种特点一直持续到现代,使得这里的人能够不忘所来,又保持着独有的活力和创新精神。”广东省文联原主席、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刘斯奋说。

  “一溪目汁一船人,一条浴布去过番。”一首潮汕歌谣,传颂着侨民历尽千辛万苦出海谋生的故事。“三山六海一分地”的潮汕地区,人们向海而生,骨子里素来有着勇立潮头的拼劲干劲。他们乘坐红头船“过番出海”,将一封封书信与汇款的“侨批”寄回国内,留下大量具有珍贵文献价值的华侨家书。

  一纸侨批简,百年家国情。据档案记载,20世纪50年代初期,广东省每月侨批数量高达30万封至50万封。2013年,侨批档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

  堆山填海的侨批、文献深深触动了作家陈继明。背井离乡“下南洋”的拼搏奋斗、牵挂家族的思绪婉转、民族危难之际运送抗战物资的爱国情怀……他由此创作了《平安批》,以长篇小说的形式书写独特的侨批文化,展现海外中华儿女最朴实的家国情怀。

  而在一步步前行的脚印中,低调务实、刚健朴实,成为广东人祖祖辈辈代代传承的精神财富。

  提到广东老板,人们往往想到的是穿着背心短裤、趿拉着拖鞋的形象。这并不是说他们不修边幅,而是对广东人低调务实的直观感受。他们不重奢侈名牌,却对赏金桔、品单枞精益求精,更重生活品质的生活态度之下,是广东人坚信实干出实业、爱拼才会赢。

  “务实与开放是岭南文化最主要的特质,这在粤商的经营活动中更多地体现为实在、不来虚的;稳阵、不冒进;低调、不夸夸其谈。”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执行会长彭澎说。做得出世界500强的大企业,也开得了传承几代的街头小食肆,这就是岭南特质的外在表现。

  人们在与城市互动交融之中,共同塑造着特色鲜明、绚烂夺目的多元文化,凝结、扩散、传播着岭南之文脉。

  中西文化在这里碰撞出艺术高峰——岭南画派。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等人秉承“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原则,在中国画的基础上融合东洋、西洋画法,兼工带写、彩墨并重,成为20世纪中国画坛的三大画派之一。

  “‘新事物’总是通过广东地区进入中国。国内最早的油画是从广东地区进入中国的,最早的摄影技术、摄影作品也是从这里进来的。”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说。

  近些年,无论是线上线下、海内海外,岭南文化正成为日受追捧的文化潮流。来自广东普宁的“中华战舞”英歌在伦敦街头舞起,源自东莞的潮玩行销世界,吸引海外人士共同感受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风貌。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粤剧。”国家级非遗粤剧代表性传承人欧凯明说。每次到国外,他都会被岭南文化的传承而触动。粤剧、英歌、醒狮、咏春……这些文化符号曾随着华人的脚步走向世界,如今更是唤醒海外华人乡音乡情、传播中华文化的有力载体。


广州粤剧院演员在后台化妆。新华社发(许建梅 摄)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醒狮舞龙、英歌战舞、夺锦赛龙……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祖祖辈辈的时代接力,铭刻进地理基因,成为人们勇毅前行的底气。

  “地方文化特色很鲜明”“传统文化保护得很好”“很有震撼力”……2023年,广东接待游客7.77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超9500亿元。一贯“闷声发大财”的广东,成为全国最大的旅游目的地。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毫不吝啬地表达他们对岭南文化的喜爱,以及对文化保护传承的赞赏。

  没有全国顶级的名山大川,没有最负盛名的旅游景区,靠着四季繁花、一路胜景,靠着岭南文化,让这片大地的每个角落,散发着如工夫茶般历久弥新的滋味。

      岭南,一代代人有这样的魂

  一代有一代之岭南,一代有一代之传承。

  接过千年历史的接力棒,新一代广东人正在成为岭南文脉的继承者、创新者。

  2023年6月召开的广东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作出“1310”具体部署,提出“要扎实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同年11月召开的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新时代新征程推动广东宣传思想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建设文化强省进行部署。

  纲举目张,聚气铸魂,岭南文脉,新机焕发。

  革命精神之魂,是当代岭南文化传承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中共三大会址、黄埔军校、中山纪念堂等红色文化地标,见证着广东人民浴血奋斗的历史。

  广州市越秀区恤孤院路3号,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迎来一批又一批的观众。通过三维虚拟复原,人们可以“走进”虚拟复原的建筑内部,体会1923年中共三大的党代表们经历的场景。

  “在革命文物工作中,我们坚持守正创新的原则、传史育人的目标。”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馆长朱海仁说,通过开发红色剧本游、舞台话剧、红色文创,让红色元素注入社会生活,让红色文化更好弘扬。

  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中,岭南人注重城市精神的代际扩散,让人们不忘根本和传统。

  新竹高于旧竹枝,聚光灯下,多姿的岭南文化正在守正创新中激发青春的活力。

  身着汉服的志愿者站在千年古道上指引游客,骑楼下拓印、通草画摊位前排起长队,潮墟中传来古琴乐声……诞生于2011年的广府庙会,已经成为广州乃至大湾区人们新年相约的新民俗。

  “潮龙出墟”展示非遗与潮流碰撞的精彩,广府达人秀演绎湾区经典流行,武林大会越秀“论剑”,小巷庙会点燃城市烟火气、文化味。

  广府庙会正在用年轻化、潮流化的方式,让传统艺术焕发新活力。广府文化推广大使、年轻音乐人黄智毅说,他一直在做粤剧与流行音乐结合的作品,用更多样的形式弘扬和传承岭南文化。

  电光火石间,岭南文化正在守正创新中焕发新的光彩。

  “勤练习技不离身,养正气戒滥纷争,当处世态度温文,扶弱小以武辅仁……”一年多来,诞生于深圳的舞剧《咏春》席卷了国内外多个剧场。150多场演出,收入超6800万元——舞剧以承载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创新表达,让世界感受到新时代的东方之美。

  “《咏春》将舞蹈与武术有机融合在一起,尝试为咏春拳打开新的艺术表达空间,探索在开放创新中发展岭南文化。”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玲说。

  《咏春》的爆火,是近年来广东创新深挖岭南传统文化“破圈”的缩影。粤剧电影《白蛇传·情》叫好又叫座,舞剧《醒·狮》把舞台搬上云端成为爆款,电视剧《珠江人家》巧妙将粤菜、南药、粤剧三线叙事不断交汇而收视飘红,博物馆携手游戏让年轻人爱上逛展馆……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在这里交相辉映,历史文脉与时尚创意于此地相得益彰。

  何镜堂正在用建筑丈量文化的起承转合,在大地上书写岭南的新诗篇。“文化是建筑的灵魂。”他说,好的建筑离不开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岭南文化务实、包容、敢为人先、创新特质,给了他的设计诸多启迪。

  凤凰山麓,流溪河畔,青山碧水间,宏伟典雅的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坐落于此,一幅带有岭南印记的历史长卷在这里缓缓展开,成为岭南大地又一座文化殿堂。


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资料照片

  文脉是城市文化创造活动的源头活水。从层出不穷的优秀文艺作品到深入生活的公共文化服务空间,从考古的亮点不断到非遗的传承活化,岭南文化以高品质供给丰富了广东乃至世界人民的文化“餐桌”,也成为赋能广东经济发展、塑造城市环境的新动能。

  北接二沙岛,南连广州塔,流畅优美的海心桥如同一只粤剧水袖拂过珠江。建成以来,每天平均通行人数达1.4万人。

  站在桥上,目之所及是珠江新城、二沙岛、琶洲的一线城市夜景,耳畔传来的是附近草坪上市民弹唱的歌谣。在城市最繁华之处,最美的风景永远留给城市里的每一个普通人。“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城市处处要为人民。”何镜堂说。

  如今,广东仍秉承岭南文脉赋予的力量,推进高质量发展,万马战犹酣。

  十丈珊瑚是木棉,花开红比朝霞仙。不久前,当火红的木棉铺满越秀山脚,名为“英雄花开英雄城”的系列活动也深入了广州的大街小巷。年轻的孩子们在木棉树下聆听着先辈故事,将英雄的精神代代相传。

  伶仃洋畔,伟人故里。以文润心,书香满城。在广东中山市,公园、工厂、农村、社区……一座座“香山书房”如雨后春笋般生长。据统计,中山全市共建成香山书房106个,累计接待读者175.1万次,借阅量达44.2万册,其中近40%书房设在村居公共活动场所附近,30%设在公园、景区、商圈,30%设在住宅小区和学校。“把优越的地段拿来建书房”,在为市民阅读提供便利的同时,书房正在为这座城市的文化繁荣发展输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以文化物,以文化人,以文化城。秉承岭南文脉赋予的力量,南粤大地正浓墨重彩写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广东篇章。(记者陈凯星 叶前 王攀 邓瑞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新华社
新华社
新华社是国家通讯社
471811文章数 2397951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