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安徽省省长王清宪等答记者问(实录全文)

0
分享至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4年5月16日(星期四)下午3时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请安徽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清宪,安徽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费高云,安徽省副省长孙勇,安徽省发展改革委主任陈军围绕“以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为抓手 走出新时代安徽高质量发展新路”作介绍,并答记者问。

  以下为图文实录: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局长、新闻发言人陈文俊:

  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欢迎大家出席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19场。我们很高兴地邀请到安徽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清宪先生,请他为大家介绍“以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为抓手走出新时代安徽高质量发展新路”的情况,并回答各位关心的问题。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还有:安徽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费高云先生,副省长孙勇先生,省发展改革委主任陈军女士。

  下面,先请王省长介绍情况。



王清宪(徐想 摄)

  安徽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清宪: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的到来!

  在这里,首先我向大家长期以来关注安徽、采访安徽、报道安徽,为安徽的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所付出的努力,表示由衷的钦佩和衷心的感谢!

  这些年来,大家都很关注安徽发展的良好态势。总体上说,过去的十年是安徽跨越发展的十年。这个跨越表现在安徽经济总量从1.9万亿元增加到去年的4.7万亿元,十年间连跨了三个万亿级台阶;在我国的经济版图上,实现了总量居中、人均靠后向总量靠前、人均居中的历史性跨越;我们的规上工业营收从3.3万亿元增加到5.1万亿元,已成为新兴的工业大省和制造业大省。

  这些年安徽的发展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进步,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亲临安徽考察,作出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为安徽发展把脉定向、把舵领航,赋予安徽打造“三地一区”的战略定位,即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改革开放新高地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崛起、“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战略的叠加,更有总书记擘画推动的新发展格局,把安徽推上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风口”。安徽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正在转化为通江达海、左右逢源的发展优势。

  “三地一区”的战略定位,是一个系统的整体。在科技创新上,安徽的确有较为优越的积累,拥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高水平科研机构和首个国家实验室,合肥是4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之一,全省科技创新能力保持在全国前列。目前建成、在建和预研的大科学装置有13个之多,大科学装置及其集聚的大量科学家和高端人才,使我们在量子科技、聚变能源等领域走在世界前列。

  安徽创新实力强,还在于我们数十年如一日地加大科技投入,下功夫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培育科技型企业、实施人才兴皖工程。全省财政科技投入总量居全国第4位,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为2.56%、居全国第7位。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近2万家,去年一年就增加4200多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7万多家,去年一年增加9600多家。创新驱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壮大,全省新能源汽车、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产业迅猛发展。目前,全球10%的显示面板,全国50%的光伏玻璃、20%的光伏组件、15%的家电、10%的汽车在安徽生产。我们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立“科大硅谷”,通过一系列科技体制机制的改革,“厚植创新生态,感召五洲英才”,一年多时间,落地创新型企业1391家,集聚各类基金200多支,总规模超过2300亿元。

  进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是安徽发展的最大势能,有力加快了安徽改革开放步伐。安徽融入长三角,不仅接受了长三角的辐射带动,而且通过长三角特别是上海这个开放平台,更好对接了国际资源,包括了产业、资本、技术、人才等各个方面。通过对照学习沪苏浙,近三年我们推出了大大小小的改革800多项,有力提升了政府治理效能,优化了营商环境。

  创新的发展,也必然是绿色的发展。这10年,安徽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了近30%。从安徽流出的河水,无论是长江水、淮河水还是新安江水都是二类水,也就是说,都是可以作为饮用水源的水。长江安徽段是江豚繁衍活跃的江段,成群的江豚再现江面,直观展示了长江大保护的阶段性成果。安徽是长三角的生态屏障,作为长三角的一员,做好这个屏障是一份责任和义务,更是一份价值和荣光。

  各位媒体朋友!

  踏上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安徽正处在厚积薄发、动能强劲、大有可为的上升期关键期。我们全省上下都十分珍惜这蓬勃向上的发展局面,呈现出只争朝夕、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正在锚定“三地一区”战略定位,加快科技、制造、农业、生态、人才、教育、文化“七个强省”建设。在新的发展格局下,我国一定会有新的经济板块隆起,在这个新隆起的板块中,一定会有安徽!

  敬请大家继续关注安徽,关心安徽,支持安徽。

  我的介绍就到这里。我和我的同事们愿意回答各位记者提出的问题。



陈文俊邀请记者提问(栾海军 摄)

  陈文俊:

  谢谢王省长。下面欢迎各位提问,提问之前请通报一下自己所在的新闻机构。



人民日报记者提问(刘健 摄)

  人民日报记者:

  刚才介绍到,安徽实现了经济总量居中、人均靠后向总量靠前、人均居中的历史性跨越。请问怎么看当下安徽的发展?安徽如何在接下来的发展中继续保持目前的发展势头?谢谢。

  王清宪: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目前安徽的发展,可以说是动能足、韧性强、潜力大。虽然我们也面临着不少挑战,但全省经济保持着稳中向好的态势。前面我已经讲了一些大的情况,这里我再说两个与经济增长相匹配的指标:到今年3月,安徽省制造业投资已连续26个月保持18%以上的增速;人民币贷款余额已经连续16个月保持14%以上的增速、连续16个月保持全国第一。同时,安徽也是技术、资本、人才等要素资源净流入的省份。

  为什么安徽有这样的势头?大的方面,我在前面也作了总的介绍,这里我再做一些具体介绍。

  大家知道,安徽是长三角和中西部“两个扇面”的交汇点,也必然是构建国内大循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我大家介绍一个情况,国家高铁路网总体规划是八纵八横,其中两纵三横5个通道、10条路网干线经过安徽。以合肥为圆心、500公里为半径的区域内集中了中国约35%的人口和40%的消费市场。这些年,安徽的交通物流条件快速改善,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我们还建成了平行于京杭大运河的中国第二条南北水运大通道——江淮运河,已经正式通航,这一切都大大提升了安徽在中国经济地理中的价值。

  如何发挥优势、抓住机遇?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就是要把这一切的势能转化为发展动能。特别是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坚定地走好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的路子,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对此,我们有充分的信心。如果说,安徽今天的发展令人鼓舞,那么安徽未来的发展一定更有看头。谢谢。



南方都市报记者提问(刘健 摄)

  南方都市报记者:

  安徽在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采取了很多举措,请问接下来安徽如何进一步抓住用好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机遇?谢谢。

  王清宪:

  这个问题由高云常务副省长来回答。



费高云(徐想 摄)

  安徽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费高云:

  长江自安徽开始进入下游。安徽全省域加入长三角,这是安徽发展的最大机遇、最大势能、最大红利,也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更大空间。近年来,安徽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主动靠上去、精准接上去、全力融进去,纵深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首先,是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的等高对接。近3年,我们对标沪苏浙,陆续推出8批次825项改革举措,也常态化选派干部到沪苏浙园区、企业跟班学习,推动发展理念、体制机制向他们靠拢。

  其次,是深度参与长三角产业分工协作。去年全省在建亿元以上重大项目中,实际到位资金六成以上来自沪苏浙。安徽的优质企业也不断融入到沪苏浙产业链,国产大飞机C919就使用了安徽陶铝新材料。

  更重要的是,在一体化发展中让老百姓能够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目前,每天从合肥到上海的高铁有78对、到南京有116对、到杭州有78对,新生儿入户、企业设立等173个高频事项实现“跨省通办”,医保结算、人才业务办理等52个居民服务事项实现“一卡通办”,群众跨地区工作生活更加便利。

  下一步,我们将在上海龙头带领下,携手苏浙、扬皖所长,共同走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之路。

  一是强化创新协同,推进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同创”,共建共享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集群,组建跨区域的创新联合体,协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二是深化产业合作,发挥安徽的综合比较优势,建设好沪苏浙城市结对帮扶皖北城市合作园区、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精准承接产业转移,为企业技术迭代、产品升级提供空间。常态化开展产业链上下游供需对接,积极服务长三角优质产业资源在安徽布局。

  三是促进开放共享,深入对接沪苏浙,特别是上海的创新资源,加快建设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安徽联动发展区,复制推广沪苏浙自贸试验区成功的改革创新经验,提升安徽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能级,加快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提问(刘健 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是安徽打造“三地一区”摆在第一位的任务。我们想知道的是,安徽在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上面有什么样的底气?谢谢。

  王清宪: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我们的战略定位。我们有信心打造这样一个科技创新的策源地,这个信心来自我们拥有的科技创新的实力和正在不断深化的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刚才,我给大家介绍了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国之重器,这些国之重器已经取得了许多科技创新策源的成果,特别是在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这三个领域。

  在量子信息领域,我们相继推出了“墨子号”量子通讯卫星和“九章”“祖冲之号”系列量子计算原型机等重大原创成果,成功研制了国际先进水平的锶原子光晶格钟,这个钟,72亿年的误差不超过1秒。

  在聚变能源领域,大家俗称的“人造小太阳”的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成功实现了稳态高约束等离子体在一亿度状态下运行403秒,刷新了世界纪录。我们正在进一步建设紧凑型的核聚变试验装置,将在世界范围之内首次演示聚变能发电,目前已经走到了科学研究到工程试验的跨越点上。

  在深空探测领域,我们创建了全国首个深空探测实验室,前不久这个实验室研制的天都一号、天都二号探月卫星成功发射,是我国首次实现月球轨道双星编队飞行。

  还有稳态强磁场这个大科学装置,这是利用高强磁场观测调控原子核内部结构的装置,产生的磁场相当于地球磁场的90多万倍,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可支持科学研究的最高稳态磁场。正在建设的合肥先进光源装置,是国际最先进的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性能比上一代光源提高了一百倍以上,它有什么价值?它能够从分子原子的尺度去观察微观世界,被科学家们称为“灵眸”,就是有灵性的眼睛。

  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必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作用,激活科技创新要素,激发科学家和各类人才的创新创造力。我们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就是为了这个目标。通过一系列改革,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大科学装置与企业协同创新,构建了“政产学研金服用”贯通的创新生态,取得了不少成果。科大硅谷就是这样一个大场景,一个试验田,今后这里会涌现出很多的创新单元,我们提出的运作模式是一栋楼就是一个创新联合体,一栋楼就是一个新兴产业的摇篮。谢谢。



红星新闻记者提问(刘健 摄)

  红星新闻记者:

  我们注意到,前不久安徽召开了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推进会。请问相较于传统意义上的黄山,“大黄山”的“大”体现在哪些方面,未来“大黄山”将以什么样的面貌再出发?谢谢。

  王清宪:

  这个问题请孙勇副省长来回答。



孙勇(徐想 摄)

  安徽省副省长孙勇:

  “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这是400多年前大旅行家徐霞客两次游历黄山后发出这样的赞叹。今天的黄山早已从中国走向世界,黄山不仅是中国的黄山、也是世界的黄山。

  我们所称的“大黄山”,就是借助“黄山”这一国际超级IP,构建涵盖黄山、池州、安庆、宣城4市28个县区的统一大IP,共同打造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

  大黄山山水冠绝天下。黄山、九华山、天柱山、齐云山群峰竞秀;长江、新安江、秋浦河、青弋江川流不息;太平湖、花亭湖、升金湖、平天湖碧波浩淼。这里集聚了227个A级景区,是全国8个A级景区集聚区之一。

  大黄山人文底蕴厚重。徽文化、桐城文化、古皖文化、红色文化等在这里交融荟萃,安庆和歙县、绩溪、黟县、桐城等5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交相辉映,徽墨、歙砚、宣纸、宣笔“文房四宝”扬名世界,9000多处古民居古村落星罗棋布,其中中国传统村落达到了445个。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有着1200年历史、被誉为现实版“绿野仙踪”的西溪南村就接待了近15万游客。

  大黄山生态得天独厚。常年空气优良率超过90%,年平均气温16℃,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等区域空气负氧离子含量达到每立方厘米2万个以上,是可以深呼吸清心洗肺的好地方。

  在大黄山,可以欣赏美景,体验文化,身心得到充分放松休闲。大黄山的特征,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烟雨大黄山、心灵休憩地”。

  安徽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大黄山”的决策部署,就是要立足这些优越条件,主动顺应旅游消费升级趋势,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着力点,对标国际标准,提升服务品质,推动传统观光游向现代休闲度假康养游升级,打造休闲度假、医疗康养、创意经济、体育赛事、会展经济、文化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集群,进而形成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因此,如果要问“大黄山”之大,我想说,首先是通过大空间整合资源,带来要素组合的机会大;其次是通过大品牌引领赋能,带来产业拓展的空间大。

  在此,我们诚挚邀请海内外朋友来大黄山,感受唐诗宋词里的原版“烟雨江南”,也欢迎广大投资者来大黄山投资兴业,大家一起共同品味美好人生、共襄大黄山盛举。谢谢。



香港中评社记者提问(刘健 摄)

  香港中评社记者:

  2023年,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已经超过四成,请问在打造新兴产业聚集地方面有哪些成效和经验?谢谢。

  费高云:

  近年来,在新一轮产业发展变革中,安徽立足自身的产业基础,围绕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加快打造新兴产业聚集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这里,我也给大家介绍一组数据。目前,安徽汽车和装备制造产业都已经超过了万亿元,我们的新材料和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也都超过了5000亿元。特别是我们的汽车产业发展非常迅猛,正如刚才省长给大家介绍的,我们去年汽车产量是249.1万辆、居全国第2位,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是86.8万辆、居全国第4位;汽车出口114.7万辆,差不多全国每出口4台汽车,就有1台是安徽制造。十年来,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翻了一番。之所以取得这样的发展态势,在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坚持集群式发展的方向。我们按照“龙头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生态”的路径,坚持不懈推进产业聚链成群、集群成势。比如,以奇瑞、蔚来、江淮、大众安徽等7家整车企业为龙头,吸引汽车零部件、后市场企业超过4千家。集成电路产业集聚企业470多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

  二是坚持走“科创+产业”的路子。我们发挥科创资源丰富的优势,促进创新资源为产业服务、向企业集聚。比如,我们正在实施“2个80%”,就是每年新认定的产业创新平台中,企业牵头的要达到80%;每年产业科技攻关项目中,由企业“出题”的也要达到80%。

  我们还持续开展“双倍增”行动,也就是到2025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数在2021年的基础上实现倍增。去年,安徽平均每天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6家。

  三是坚持市场化专业化的推进机制。我们邀请龙头企业、专家团队加入新兴产业推进组,共同制定产业规划、绘制产业链图谱,积极用好产业链招商、场景招商等模式,通过市场力量发现产业资源。同时,与国际商协会、双边基金等合作,推动安徽优势产业更好地融入全球产业链。谢谢。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提问(刘健 摄)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2023年,安徽启动实施“千亿斤江淮粮仓”建设,全年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未来,安徽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上还有什么安排和打算?谢谢。

  王清宪:

  这个问题请陈军主任来回答。



陈军(徐想 摄)

  安徽省发展改革委主任陈军:

  安徽是产粮大省,去年我们的粮食总产超过830亿斤,实现了“二十连丰”,以占全国4.3%的耕地生产了全国6%的粮食。安徽也是全国5个粮食净调出省之一,每年我们净调出的优质粮达到200亿斤左右。可以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安徽义不容辞、责无旁贷,既要在“量”上做贡献,还要在“质”上有突破。

  一方面,让中国饭碗多装优质的“安徽粮”。聚焦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去年安徽提出建设“千亿斤江淮粮仓”这个目标,也就是到2035年安徽全省粮食产能稳定在1000亿斤以上。我们围绕多种粮、种好粮,抓好耕地和种子这两个要害,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种业振兴等支撑性的重大工程,目前已建成高标准农田625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5%,水稻种子出口量连续5年居全国第1位。我们将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做强种子这个农业的“芯片”。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的沃土、生产更多的粮食,为牢牢守住粮食安全主动权多做“安徽贡献”。

  另一方面,让绿色农产品产业强起来。安徽是长三角地区农产品重要来源地,我们为长三角提供了1/2的粮食和肉类、1/3的水果、1/5的蔬菜。这两年,安徽产的法式鹅肝、蒙城黄牛、砀山酥梨、怀宁蓝莓等特色农产品走红网络、走俏市场,促进了农业增值,也带动了农民增收。过去5年,安徽农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高于全国0.4个百分点。我们将加快建设高质高效的农业强省,深入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大力发展智慧农业、设施农业,高质量打造一批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做实“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的增值大文章,持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让活跃在江淮大地上的活力新农人口袋鼓起来、生活更美好。



光明日报记者提问(刘健 摄)

  光明日报记者:

  我了解到,2023年起,安徽在推进民生工作中构建了“民声呼应”工作平台体系,定期梳理解决群众的诉求。请问安徽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还有哪些举措,成效如何?谢谢。

  费高云:

  安徽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连续17年实施民生工程、民生实事,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不断增进民生福祉。这里给大家举2个例子。

  第一个是看病的例子。过去安徽优质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群众去外省看病的现象比较普遍。从2020年起,在国家关心之下,我们与北京天坛医院、复旦大学儿科医院等国内顶级医院合作,总投入130亿元,在省内组建了9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目前已正式开诊4个、还有5个边建设边运营,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水平的医疗资源。

  第二个是饮水的例子。皖北地区受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影响,过去饮水主要靠地下水,取水难、水质不稳定。从2021年起,我们实施了皖北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总投入260多亿元。通过利用江淮运河,引调长江水到皖北,进行地下水水源替换。到去年底,我们有13个县区已完成替换,到明年底,剩下的15个县区也将全部完成替换,届时3000多万皖北城乡居民都能喝上更优质的水。

  在谋划事关全省的民生大事的同时,我们也非常注重群众身边的民生事项。民生实事,再小也是政府的大事。去年以来,我们坚持民有所呼、我必呼应,创新建立了覆盖省、市、县三级的“民声呼应”平台体系,构建收集、转办、督办、评价、反馈等闭环工作机制,有效破解了惠民政策落不细、为民服务跟不上、群众意见上不来等问题,确保群众诉求有地方说、有部门管、有人帮助解决。截至目前,全省“民声呼应”载体收集到的群众诉求5.17万个,直接推动解决5.08万个,受到了群众的真心点赞。

  民生工作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今年3月,省委、省政府专门召开全省民生工作大会,出台工作意见。我们将持续完善“民声呼应”工作体系,畅通诉求反映渠道,提升办理质效,深化源头治理,滚动实施50项民生实事,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谢谢。



中国日报记者提问(刘健 摄)

  中国日报记者:

  近年来,安徽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口碑。请问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安徽做了哪些探索和实践?谢谢。

  王清宪:

  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优化营商环境,我们理解就是要做到政府有为、企业有感,关键是市场有效。做到政府有为,就是要尊重市场规律、认识市场规律、利用市场规律、弥补市场失灵、推动市场有效,就是要尊重、理解、成全企业的创新创意创造。近年来,安徽持续推出了800多项措施优化营商环境。在连续两年全国工商联组织的“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活动中,我们的综合得分和最佳口碑排名都居全国前列。

  德国大众汽车在2017年就在安徽布局,去年,他们又投资了10亿欧元,在合肥落地了境外最大的智能网联电动汽车研发创新和采购中心。美国康宁、英国联合利华等著名跨国公司,最近几年都持续在安徽加大了投资力度。最近,渣打银行又落户安徽。这些跨国公司纷纷追加投资也好、落地安徽也好,很大程度上是看中安徽的营商环境。

  优化营商环境,怎么让企业有感?我们的体会有这么三点:

  第一,政府的政策供给要对得上企业的所需所盼,也就是说要精准滴灌到企业的最渴望处。一方面,在政策的制定环节,我们让企业参与调研、参与论证、参与政策的制定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就与企业充分碰撞交流、深度沟通。为了畅通沟通渠道,省委、省政府的主要领导每两个月召开一次民营企业家恳谈会,省委常委会现场办公会开到了企业。我们的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的规划政策,都是我们有关部门和企业、商协会及有关专家一起调研、一起讨论、一起论证、一起制定的。另一方面,在政策的落实环节,让政策更加便捷高效直达企业。这几年,我们用工业互联网的思维和技术,优化政府流程,推行惠企政策的“免申即享”“即申即享”,通过大数据等技术,甄选出来哪些企业应该享受这些政策,应该享受多少。通过这样一种方式,也倒逼了政府政策制定从一开始就可兑现,我们去年通过“免申即享”已经兑付了115亿元。

  第二,用政府的法治、诚信来赢得企业的信任。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依法行政是诚信政府建设的根本所在。为了规范行政机关的应诉行为,从2022年开始我们就率先在全国实行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这个出庭率从2022年一直到现在保持了100%。2023年,我们制定出台了《安徽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以立法的形式对极简审批、市场准入、涉企执法等作出规定。我们建立了企业合法权益保护快速响应机制,高效率办理涉企诉讼、知识产权纠纷。我们正在建设的安徽(合肥)创新法务区,将构建高能级的法律服务集群,为企业提供专业化、高水平的法律服务。

  第三,持续提高行政效能,让企业办事更便捷。我们建立的产业专班制度,省市县纵向贯通,各级部门之间横向协同,形成“顶格倾听、顶格协调、顶格推进”的服务企业的扁平化高效机制。我们建立了企业诉求“挂号制”,线上线下多渠道收集企业诉求,清单化、闭环式办理落实。今年,我们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尽最大的可能为企业办事提供便利。比如,开办运输企业这一件事,申请的材料从过去的28项整合到12项,办事的时限也从20天压缩到3天。涉企不动产登记这件事,申请材料从8项整合为4项,办理的时限也由5天压缩到1天,企业上市合法合规信息核查一件事,用一份企业公共信用信息报告,就可以代替40个领域的无违法违规证明。谢谢。



央广网记者提问(刘健 摄)

  央广网记者:

  我了解到,安徽提出要打造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绿色转型区?另外,如何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发展优势?谢谢。

  孙勇:

  安徽天赋山水,灵动秀美。近年来,我们深入践行“两山”理念,瞄准“双碳”目标,大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绿色江淮画卷不断呈现新的精彩。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长江两岸由过去的码头密布、砂堆连绵变成现在的满目葱绿、游人如织;新安江跨省域生态共同保护模式推广到全国21省份20个流域,是全国水质最好的河流之一;淮河两岸沃野千里,风景如画;黄山等山脉森林覆盖率高达95%以上;生物多样性也在恢复中提升,正如刚刚省长介绍的,“水中大熊猫”长江江豚逐浪江面,鸟类国宝东方白鹳在巢湖展翅高飞的画面经常出现在大家眼前,被称为“生态试纸”的中华秋沙鸭近年来成为安徽的常客。安徽已成为长三角乃至全国重要的生态屏障。

  安徽的绿色发展生动实践,让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相辅相成的必答题。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树牢正确政绩观,不为短期增长所动、不为眼前利益所惑,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第一,持续推动产业生态化。强化创新驱动、科技赋能,培育壮大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绿色低碳产业,加快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坚决淘汰落后产能,着力提升产业发展“含绿量”。与此同时,我们积极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实施风光电装机倍增工程,2023年,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达4824万千瓦,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全社会新增的比重达76%。

  第二,持续推动生态产业化。升级打造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持续深化实施全省地表水以及长江上下游省份生态保护补偿。积极发展生态康养、生态文旅产业,探索生态产品开发、生态产权交易等价值实现新路径。严格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让保护和修复者获得合理回报。

  第三,持续推动政策体系化。聚焦加快打造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坚持系统观念、集成创新,强化金融、财税、价格等政策支持,加快产业转型,促进绿色消费,让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化风成俗,从而为加快建成生态强省、打造美丽安徽提供更加有力支撑。谢谢。

  陈文俊:

  由于时间关系,最后一个问题。



香港紫荆杂志记者提问(刘健 摄)

  香港紫荆杂志记者:

  安徽现在已经是人口净流入的省份,请问主要原因是什么?在吸引人才、激励创业方面,有什么好的做法和举措?谢谢。

  王清宪: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正像您所说的,近年来,安徽的人口净流入态势越来越明显,我们分析了一下,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省外到安徽就业的人越来越多,二是安徽省的人在省内选择就业的越来越多。去年合肥市的人口净增了21.9万人,在长三角城市中位居第一位。人口净流入说明我们经济发展的势头好,好在哪里?就业机会在增多,就业质量在提高,薪酬待遇在改善,创业的机会更广阔。

  为了集聚人才、激励创业,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人才兴皖工程和人才安徽行系列活动,推进创业安徽行动,通过技术、人才、资本、场景的互动,成全更多的年轻人创新创业,尤其是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方面创造更多的机会。我们建立了支持创业的“基金丛林”,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发展投早投小投科技的耐心资本,落地私募基金产品备案规模达到了1.68万亿元,居全国第7位。我们创新实施金融支持科创企业“共同成长计划”,科技型企业贷款从2021年的1500多亿元快速增长到2023年的近6000亿元。为了支持创业,我们打造更多的创业场景,比如合肥率先建成的全国首个全空间无人体系应用项目,一年左右的时间,就聚集了低空经济领域100多家企业。现在,在安徽特别是在合肥、芜湖,已经形成了浓厚的创新氛围,像适合年轻人的科技沙龙、科技讲堂、各类学术研讨会等,整个城市弥漫着科创的氛围、创新的气息。

  打造“三地一区”、建设“七个强省”,最核心的问题是人才。我们将以热忱、真挚而敞开的胸怀拥抱天下英才,我们愿意与大家携手,共同成全、共同绽放。

  最后,我要诚挚地邀请大家去亲眼看一看安徽的变化,印证我们今天四位在这里所有的发布。谢谢大家。

  陈文俊:

  谢谢王省长,谢谢另外三位发布人,谢谢各位记者朋友。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到这里。再见。

  王清宪:

  谢谢大家,欢迎大家到安徽。



新闻发布会现场(刘健 摄)

  来源:国新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安在线
中安在线
安徽惟一重点新闻门户网站
60370文章数 93100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