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不起的阿斗:苏联养了15年,中国养了20多年,为何还是贫穷落后

分享至

与意大利隔海相望的阿尔巴尼亚,这片土地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理应能够自立自强,却令人遗憾地选择成为“寄生虫”。尽管多个国家长期伸出援手,阿尔巴尼亚却始终未能摆脱贫穷落后的命运。

自1946年阿尔巴尼亚宣告独立以来,它便踏上了曲折的发展道路。苏联、中国等国家纷纷向它伸出援手,希望帮助其摆脱困境。然而,无论外界如何努力,阿尔巴尼亚似乎总是难以摆脱困境,仿佛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束缚着。



这七十多年的时光里,阿尔巴尼亚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波折?为何像扶不起的“阿斗”,始终难以摆脱贫困落后的阴影?

意大利

在阿尔巴尼亚尚未以独立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之林的前夕,它的土地与人民曾长期遭受西方列强无情的践踏与侵占。这其中,意大利的阴影尤为深重,其铁蹄所至,无不留下满目疮痍。然而,意大利的侵略行径,却与多数西方殖民者有着微妙的差异。

意大利的军队犹如一群贪婪的饿狼,扑向了阿尔巴尼亚这块丰饶的土地。他们不仅肆意掠夺资源,更将魔爪伸向了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然而,令人惊异的是,意大利并未像其他殖民者那样,仅仅满足于掠夺与破坏。他们在侵占阿尔巴尼亚的同时,竟也给予了这个国家一些财政上的支持。

这些支持,或许在意大利人眼中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笔开销,但对于当时饱受西方殖民者蹂躏的阿尔巴尼亚来说,却无异于久旱逢甘露。这些资金,如同涓涓细流,滋润着阿尔巴尼亚干涸的心田,也给了这个民族一线生机。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支持让阿尔巴尼亚人第一次尝到了被“养”的滋味。他们开始意识到,原来殖民者并不总是冷酷无情的掠夺者,有时也会以一种看似仁慈的方式,给予他们一些微薄的恩惠。这种被“养”的感觉,让阿尔巴尼亚人既感到屈辱,又感到一种复杂的依赖。

德国

二战爆发后,随着意大利在战争中的节节败退,阿尔巴尼亚的“大哥”身份也随之易主,从昔日的意大利换成了如今的德国。这个转变,对于阿尔巴尼亚来说,意味着曾经的“躺平生活”将再次走到尽头。

德国对阿尔巴尼亚的态度,与意大利截然不同。他们并没有打算给予这个小国任何实质性的支援,反而将其视为一块待宰的羔羊,肆意地掠夺着它的资源。在德国的眼中,阿尔巴尼亚只不过是他们领地的一部分,可以随意地与他国进行交换。



然而,阿尔巴尼亚的贫弱和落后,让德国也逐渐失去了对它的兴趣。在短暂的殖民统治之后,德国在与阿尔巴尼亚的邻国南斯拉夫的对抗中,竟然将这个小国“输”给了对方。对于德国来说,阿尔巴尼亚这块地方,实在是没有什么可以利用的价值,他们更愿意将精力放在更重要的战场上。

苏联

此刻的阿尔巴尼亚,宛如一块在商贾手中流转的货物,任由不同的强国在其领土上挥毫泼墨,随意割让。这原该是足以令任何一个民族感到深深的屈辱和无奈,然而,阿尔巴尼亚却以顽强的生命力,在这混乱的局势中硬是寻出了一条自己的生存之道:那便是依附强国以求生存。

在阿尔巴尼亚建国前后的那段动荡岁月中,它并未选择闭目塞听,而是以一种颇为机智的外交手腕,主动向南斯拉夫伸出了橄榄枝。这种示好的姿态,让南斯拉夫看到了阿尔巴尼亚的诚意和决心,于是慷慨地给予了它三年的经济支援。



这支援并非空口白话,而是实实在在的利益。粮食支援如同春雨般滋润着阿尔巴尼亚干涸的土地,使得人民能够勉强维持生计;贷款则像是雪中送炭,为国家的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而基础设施建设的援助更是让阿尔巴尼亚焕发出新的生机。南斯拉夫的援手,让阿尔巴尼亚在艰难困苦中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据详尽的史料记载,1945年,南斯拉夫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力度可谓空前。那一年,南斯拉夫慷慨解囊,为阿尔巴尼亚提供了高达20亿第纳尔的贷款,这笔资金无疑为当时风雨飘摇的阿尔巴尼亚注入了强大的经济活力。更为难得的是,南斯拉夫不仅提供了资金上的支持,还积极向阿尔巴尼亚输送了大量的粮食资源,其中小麦与玉米的数量更是达到了惊人的上千吨。

随着时间的推移,南斯拉夫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逐渐深入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学校里孩子们写作业所需的练习本,还是节日里孩子们渴望的糖果,亦或是成年人脚上的皮鞋,南斯拉夫都尽其所能提供。更为令人瞩目的是,南斯拉夫还参与了阿尔巴尼亚的基础设施建设,助力其铁轨的铺设与延伸,为阿尔巴尼亚的交通运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

然而,好景不长,这种紧密的援助关系并未持续太久。随着时间的推移,国际形势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阿尔巴尼亚也逐渐开始寻找新的合作伙伴。而这一次,阿尔巴尼亚选择了苏联作为自己的“主动接手”的头号目标。苏联的加入,为阿尔巴尼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长达十五年的时间里,苏联向阿尔巴尼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助力其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

中国

在斯大林辞世之后,苏联的立场悄然发生了变化,曾经的援助之声渐渐淡去,取而代之的,是拐着弯儿透露出的不愿继续支援的意味。对于这一微妙的风向转变,阿尔巴尼亚虽身处遥远的欧洲,却也能敏锐地捕捉到。于是,在历史的1961年,这个当时欧洲国家中唯一一个给予我国坚定支持的小国,终于将目光投向了东方,寻找新的盟友与依靠。

那时的阿尔巴尼亚,或许并未料到这一选择将带来怎样的深远影响,但我国却深知这份情谊的珍贵。即便在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我国经济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但对于阿尔巴尼亚的援助请求,我们却从未有过丝毫的犹豫。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